〈二〉藝術治療與藝術療癒的分界線
剛來到美國時,我因為藝術方面的基礎不足而花了非常長的時間在彌補。從各種材料與工具的英文名稱到各種媒材的使用方式等,我盡可能地在第一年的兩個學期都修到學分上限,以了解自己到底比較擅長什麼跟喜歡什麼。過程中心理學的背景幫助了我許多創作上的靈感,但也給了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困難。
「藝術療癒不是藝術治療」
我在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8 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 就讀的社區藝術 Community Arts 研究所有一個為二年級學生特設的學年獎學金,每年會選一至二位學生到當地的安養中心教美術,除了可以抵學費之外,還能累積實際的教學工作經驗。跟當時的同儕相比,我可以說自己的藝術實力根本就是墊底。同學從專精繪畫、印刷到縫紉的都有,我認為當時自己還沒有突出的地方。然而我卻很幸運的,因為有專攻過健康心理學的背景及藝術治療的知識而被選上,成為其中一個,和另一位已經在華盛頓特區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同學一起 Aliana *9。
在學期開始前的會議上,安養中心的人很開心的告訴我這裡的老人家們很喜歡嘗試不同的事物,認為我少見的心理學相關背景可以帶來一些新的事物與教課方法給機構裡的老人家們。我當時非常激動且期待,心想自己往理想邁進了一步。雖然不是以心理師的身份,而是以美術老師的身份,我依然有了這個機會可以透過藝術去幫助別人在心理層面上有正向的改變。因此,我也在設計課綱的時候加入了許多探討創作想法、心情的分享時間在課堂裡面。我當時更心想第一堂課要好好與來參加課堂的人解釋這些有別於以往的課堂內容,與他們分享藝術治療的優點。
我的課在每週的星期一。第一堂課我非常緊張,因為這是我來到美國後的第一份長期工作,而且是加入一個機構,面對多至十人的團體。除了基本的自我介紹時間之外,我帶領長輩們檢視學期課綱、為下一堂課要用的畫布打草稿,並在最後花了一些時間介紹藝術治療並講解了創作分享的用意。因為教學經驗尚淺,加上有文化、年齡及語言的隔閡,我雖然沒有覺得很順利但也還是肯定自己完成了起點。
但沒過幾天,我就被研究所教授叫去了辦公室。他告訴我安養中心的人打電話給他,說有些人在第一堂課後向他們反應不安,覺得我好像要對他們做研究。他們說他們才不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他們是正常的人,去機構為的是一起創作、學習藝術。當下我心想:「啊,有些事情是不是不說還比較好。」我向教授說明了自己在課堂上提到藝術治療 Art Therapy 的用意只是想以理論的基礎上分享並說明其中「創作能有心理上的療癒與改變」這項優點,並非是要用治療的角度去上課。這件事情也讓我後來有好一陣子什麼都不敢對該團體說,也就如
上一篇所提及,我上課只專注於藝術方面的內容,做好美術老師的角色。雖然如此,話題還是會因為長輩的性格與喜好不同而改變。比如說有就是想專注於加強畫畫技巧的人,只問我調色或是筆觸有關的問題,也還是有對藝術治療一詞不避諱的人,一直要我多分享一點的人。
逐漸的,在過程中我也認知到大部分的人對「治療」一詞有比較多的負面聯想,認為治療是針對有病的人才做的,我們做的只是有療癒功效的創作行為。比起藝術治療 Art Therapy ,藝術療癒 Art Healing 較被廣泛使用且能被接受,即使我授課的內容沒有改變。「治療」一詞彙在一般非臨床的場合上,並不適合被使用。
在這一整年的經驗結束後,我看見了一般人對於「有心理疾患的人」還是比「有生理疾患的人」有高一點的負面感受。比如說我可以在課堂上很平常的聽見有人輕鬆的分享自己或是他人得了慢性病,去看診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然而他們在提及他人的心理疾患相關經驗時,卻會稍微含蓄或是簡單帶過。許多人會有「年紀大了所以身體生病很正常,但頭腦生病還是不正常」的想法。這或許是文化議題,也可能是年齡議題,有太多因素影響著大眾對於這些敏感詞彙的看法。
對有心理學背景的我來說,這是一項我回頭反思後覺得很遺憾的事情。當然有人會說這並不是我在此次經驗、這個職位上該做的任務與使命,因為我當時的身份是個安養中心的美術老師。但我不禁還是會想,如果當時我再多花一點時間慢慢解釋,或是用別的方式開啟對話,會不會改善一點點。我知道也相信減少對於心理疾患的刻板印象與標籤化這件事一直都是心理學相關領域的人在致力的議題之一。
選擇適合自己的職場
這一篇我想最重要的大概是給對藝術治療有興趣的人一個參考,在投身去進修一個新的專業之前先釐清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工作場域到底是哪裡。以我自己為例子,如我在
〈前言〉所說,我在臨床領域實習完之後知道自己的特質不夠適合面對在現今體制下會被診斷有心理疾患的人,因此我才在後來選擇時決定投身於藝術領域以創作與大眾接觸,但是摸索著把過去所學的知識帶入藝術應用的方法。同樣道理,許多創作者(包括我)因為經驗過藝術創作所帶來的療癒,因此會對藝術治療產生興趣。但以分析現在的職場來看,確認自己想面對的對象是非常值得的先思考的問題,因為不同的領域與職場所真正面對到的群體完全不一樣。我們是想和普通大眾一起經驗創作過程以體驗療癒的感受,還是準備好進入醫療體系*10,與其他在該職場裡的專業人士面對需要協助的患者?就猶如我這一篇所分享的經驗來看,至今對一般人而言,普通的藝術課跟在臨床領域、醫療機構底下的治療課所帶來的附加觀感是非常迥異的。即使看起來內容一樣,但過程中帶領課程的對象所專注的部分、其所涉及的面相以及所帶給參與對象的影響與感受卻可以大相徑庭。
以現在跨領域依舊沒有減退的趨勢來看,或許會有人說還存在著「跨領域中的跨領域」的空間在。我自己的答案是同意的,我相信一定有一個服務一般大眾的藝術治療市場存在,只是還尚未成熟。藝術治療本就還是一個未普及的專業,其能應用的方法與層面之廣大一定還等待著我們這些摸索的人去挖掘。
tbc.
下一篇會聊一下自己將心理學理論帶入藝術創作的經驗與所面對到的評論作為收尾。
如果你在閱讀完文章後有任何一點啟發或收穫,我都會很高興的。歡迎與我分享想法並持續關注我的文章。你的任何回饋與贊助都是支持我繼續寫作及生活的動力。
-
*8
馬里蘭藝術學院位在美國東岸的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城市,為數一數二有名的藝術與設計學院之一,有大學部及研究所。
*9 Aliana Grace Bailey 是一位出生於華盛頓特區的藝術家,是其中一位非常照顧我的同學。他的作品非常繽紛,我尤其喜歡他的編織品,歡迎大家去他的
網站看看。
*10 大家可以看看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裡的
藝術治療資源頁面,以了解我所說的「職場分界線」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