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的學習歷程-1

2023/05/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朋友的介紹之下,報名插班了台南大學今年的藝術治療學分班的課,每星期一晚上搭火車到台南上課,我還挺喜歡這樣的經驗。
會想報名這課程的動機,是想瞭解自己在畫畫過程中產生的那種喜悅心情從何而來,系統性的理解觀看方式,以及如何更完整地表達感受。
每一次的課程上,不論是自由創作,還是老師講解的各心理學派在藝術治療上的運用,都給了我一些新的啟發。例如上星期就決定好好把《心理小學堂》62集的節目從頭到尾聽一遍,自己雖然去年就有聽這節目,但當時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聽,當時的自己没怎麼用心在聽。
這一次,知道了自己要什麼,於是先聽了最後一集,嘉玲老師分享她做完這一年節目的感想,及她自己在從事心理治療這條路上的歷程,接著再從第一集開始依每個學派聽下來,真覺得這節目超用心,內容有趣又有料,於是再把這節目的參考書—《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借回來,打算有系統的讀一遍。
好感謝有《心理小學堂》這樣的資源就放在網路上造福大眾。
喜歡這樣有系統也全面的學習,心裡覺得踏實。
目前,我對藝術治療的認識,它是一種將藝術媒介與心理治療結合的治療方法,透過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媒介來幫助個人面對問題,表達情緒感受,並促進自我成長和個人轉化。
藝術治療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和自主性,並鼓勵每個人可以通過創造力和表達來發現自我和解決問題。
我舉2個例子來說說--
第一個是我去上課的第2堂,那天的課程內容是第1次的作品回顧,所有同學把第1堂課到第5堂課的作品全部帶來教室,張貼擺好,然後依老師引導我們觀看作品的方法及步驟,來看自己的作品。
觀看的方式包括第一眼看到的、遠距離和近距離觀看、有那些是重複出現的、顏色、筆觸、距離、位置…,這些彷佛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
由於我是插班生,才上過2次課,作品只有3幅。不過那天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先說自己作品中的共同點,是「在某種限制下的快樂。」
我不會超出框框,也不會畫到框外。
老師接了我的話,問了句,「在限制的範圍內會不會也讓你感到更自由?」
同時,老師也看見我每幅作品裡的眼睛筆觸都畫得特別用力,
上述這2點對我是很有趣的發現。
前幾天,是第5堂課,主題是雜誌拼貼創作。從撕圖片、選擇最愛的圖片、留下最愛的圖片、抛出多餘的圖片到大團體、再從其中做選擇…,最後拼貼出作品,然後與同學分享作品內容。這整個過程,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脈絡及整理的歷程,很有趣。
我記得當我分享自己的作品時,同學說出她從我的作品裡看見的我,那樣的回饋讓我感到有種卸下盔甲般的輕鬆。
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對於第一印象的執著度,比如我選的第一張喜歡的圖片自始至終就没再動過。第一次要留下的最愛的5張圖,我一直就没丟出去過;要再從他人抛出來的圖片中再去挑自己喜愛的,我也没有太大的動力。
這都是很有趣的發現,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也許來自其它,如場地小、或許那天我肚子餓,乏了、累了,我期待在我上完課,讀完了書之後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跟認識。
5/8那天下課回來在火車上,我看著車窗外,想到這2年我畫的一些作品,包括40張快樂生活卡、4本繪本,還有貼圖,不也是一種運用藝術治療的方式嗎?
透過繪畫和書寫,不知不覺間我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這過程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童年經驗和心理狀態,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回憶。同時,當我把這些創作與他人分享時,除了幫助他人了解我之外,又可啟發他人創造和表達自己的故事。
或許這些分享的過程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連結和理解,間接地也促進了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呢。
太好了,願將我所學,再度投入、整合、分享。
(2023/05/10 黃若羽)
小時候載弟弟去上課,這張圖放在繪本《吐司的滋味》最後一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9會員
401內容數
每日例行練習的產出集結地。定期檢視這樣的學習對自己產生了那些影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