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形式科學、排中律、二分法 I《 邏輯的藝術》

2022/03/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名:邏輯的藝術:融合理性與感性的16堂邏輯思維課
作者: 鄭樂雋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12/26
我自己滿常讀哲學書的,只有邏輯學算是少數我沒有深入了解過的範疇,這一本是剛好在圖書館翻到的,意外的能用"中文"好好說明,畢竟用我以往的印象,邏輯學是另一種語言的存在,沒有概念的話可以搜尋謂詞邏輯,怎麼看都不會是有趣的東西,這本就有翻轉我這個觀點。

什麼是邏輯?

先來說明這個基本的問題,邏輯是一種形式科學,為研究「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的一門學科。
用人話說就是A~B、B~C這個中間的東西,舉例說A=「有努力就會成功」B=「我很努力」C=「我很成功」,用這個形式得到的結論必然是真的,但是正常人都會覺得這有哪裡怪怪的,這時候回去看是A有問題還是B有問題,這或許會找到「有努力就會成功」這個句子是假的,但這樣不妨礙整個的邏輯正確,邏輯是在處理句子內容以外的連結。
這個有什麼用呢,雖然說遵照這樣的形式能確保整個內容的準確,但這種準確似乎是過度精確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這個形式在我們現今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前面說到的一個句子可以判定是真或假,這個真假也可以用別的符號表示,像是0跟1。
是的,整個邏輯語言最後就演變成基本的電腦原理(邏輯閘),反過來想,我們不會去懷疑電腦計算的結果,如果出什麼問題只會是中間哪邊的內容沒搞定,這就是邏輯的力量。

排中律

關於書中的內容我懶得全部整理出來了,就提一個給我很大啟發的部分—排中律
現在常有一個觀念是思考要避免二分法,也就是不要把事情當作只有對/錯、黑/白、正義/邪惡兩面,中間還有大量的灰色空間,但這剛好不是排中律擅長的,書中有兩章分別討論二分法跟灰色空間的部分。
先說排中律處理的二分法,就像前面說的,邏輯會把句子判斷為真或假,去除邏輯模糊的部分才能展開討論,這其實是非常直覺的行為,當開始與人爭論,一方站定立場以後,其他的意見一出來,都會自然被放到同一邊,或反對的那邊,如果不能區分開那還爭什麼,參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不就行了。
這樣子的劃分並不是無視灰色空間的存在,而是要找出其中一個差異,先討論這部分,其他的再說。

灰色空間

但是清楚劃分的代價,會是無可避免地讓用語推向極端,譬如說我們都會在周日晚上想著「明天要上班了,玩完這局/看完這集就睡了」,但是應該什麼時候中斷呢?理性來說越早中斷越安全,但那樣一開始就別玩不就沒事了,又或者只玩一局也無大礙,那又會一局接一局的下去。
其實很多這種情況並不能準確地找出分界,或許會是不知不覺就跨界了,如此一來,更好的切分位置是留下緩衝空間,畫在一個確定不會出問題的區間。
書中舉了性騷擾的例子,通常一般人的界線是浮動的,手還可以、肩膀、腰、臀......夠了喔,善於控制的騷擾者會不斷試探,等到對方超過就已經太超過了,應該一開始就確立好界線,可能是肩膀,到了這邊不管如何都不允許對方進侵。
當然書中有一些方法處裡細微的分界,就不再這邊細說了。
最近稍微研究邏輯學的內容,要認真深入可能還是做不到,但是去看一些哲普整理的內容,能看得下去的話真是很有趣的領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89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