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 沒有最好,不錯就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是一本雜誌重要的收入,我以前工作的《健康世界》月刊每期都有十多頁的彩色廣告,其中有不少是醫藥食品保健類的廣告。在和廣告經理共事聊天中,也知道了這類廣告的一些眉角:所有的廣告都在挖空心思宣揚自己的產品有多好,但政府管理單位為了保護消費者,則會對誇大不實的廣告祭出罰則,其中讓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的是禁用「最」字,譬如「最好」「最美」「最有效」「最先進」「最優秀」「最佳選擇」等等,其他像「世界第一」「獨一無二」「空前絕後」之類也都在禁止之列。
 覺得它有意思,因為這裡面有一個邏輯思辯問題。你說你「最好」,根據的是什麼?在這個世界上,跟你類似的東西不計其數(不用說古往今來了),你都一一分析研究過嗎?而且每樣東西都有好幾個面向,每個面向你都考慮比較過嗎?如果沒有,那麼你說的「最好」,不僅是誇大不實,而且還是存心「欺騙世人」。
 有些人也許會說這根本就是雞蛋裡挑骨頭,故意找碴,但有關單位如果根據這個「最」字來處罰你,你也只能自知「理虧」,而難以「狡辯」。不過若換在其他地方用「最」字,特別是跟人情相關的領域,譬如「最珍貴的禮物」「最纏綿悱惻的戀情」「最幸福的人生」「最完美的人格」,大家不僅不以為怪,反而會認為少了個「最」字就不動聽,甚至沒誠意。很少人想過,這樣的「最」其實是沒有經過動腦、言不由衷的虛詞。
 近年來,我已不斷提醒自己,在寫文章時盡量避免再用「最」字,但也許積習難改,還是經常會疏忽掉;不過在思考跟自己相關的問題時,少做「最」方面的考量則已有些進步。我不再費心去思考、盤算什麼才是對我「最好」「最明智」「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或選擇,改而認為「不錯就好」。結果,「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還可以啦!」成了我在這些場合最常說的話。
 妻子有時候會說我的要求或品味越來越低,我倒是覺得這已成為我越來越喜歡的人生哲學之一。因為我越來越覺得「想要最好的」只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它可能逼得我精疲力竭或者發瘋。雖然說,我們通常只能在自己所接觸的有限數量裡選出「最好」的,它看似簡單,但若認真思考,就會變得非常複雜,我們根本難以「決定」或「確信」哪一個才是客觀上「最好」的。
 假設有一個推銷員,要到南部的十個(有限)鄉鎮推銷某種新產品,在出發前,他攤開地圖,心裡盤算著:「要怎麼走才是最省錢又最省時的路程?」也就是說他想挑一條「最好」的路。理論上,當然有這樣一條路,但要將它找出來,就必須先分析往返這十個鄉鎮所有可能的走法,而它們一共有一八一、四四○種走法,每種走法又都牽涉到各種不同的情況。那他要怎麼去分析,找出最好的路徑呢?
 大腦或直覺會告訴他,做這種分析是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一個務實的辦法是:他看看地圖,心中大略估量一下,就決定了要怎麼走。他找出來的顯然不是最省錢又最省時或最好的路徑,但無疑是一條不錯或相當好的路徑,而這也才是他明智的選擇。
 當然,有些選擇我們不會太在意,但即使面對的是相當嚴肅的問題,我們其實也不必去苦苦思索什麼才是最好的。不僅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更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有足夠的資料和時間去從事最完整的比較和判讀。我們的大腦拙於或不習慣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找出最好的選擇或答案,但卻擅長迅速地找到不錯的選擇或答案,這其實是一種進化上的優勢。
 事實上,上帝(或造物主)對什麼是「最好的」也興趣不高,它所創造的生物及其器官,如果加以比較,即可知道沒有一種稱得上是最好的,但能夠活存下來的,卻都是不錯或相當好的。也許,這才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諦。
 所謂「最好的」,就像「最大數」,看似存在,卻根本不可求,它不過是個惑人的弔詭罷了。如果我陷入這個弔詭,凡事要求最好的,那可能會因一再地費心尋找、盤算、比較和等待,而為自己製造沒完沒了的壓力。所以我決定放輕鬆點。人生,需要的不是最好,而是不錯就好。
 有一個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說:有一天,蘇格拉底帶著一群弟子來到一個很大的蘋果園,對他們說:「你們到園子裡,從這頭走到那頭,各自去挑選、摘一顆自認為最好的蘋果,但不能走回頭路,也不能作第二次選擇。」過了一段時間,弟子們陸續走出蘋果園,有的手上拿著一顆蘋果,有的卻兩手空空,但大家都顯得怏怏不樂。
 已在那裡等候他們的蘇格拉底問弟子為什麼愁眉苦臉?一個兩手空空的弟子說:「我進了園子不久,就發現一顆很不錯的蘋果,我本已決定要摘下它,但心想等一下說不定還有更好的,所以就放棄了。想不到這種情況一再重複,我一直想找到最好的,但卻覺得看到的蘋果越來越不中意,所以出了園子還沒摘下一顆讓我覺得最好的。老師,您就讓我重新來過,再作一次選擇吧!」
 另一個在手上那著一顆蘋果的弟子則說:「我進園子不久,就發現一顆很不錯的蘋果,立刻決定將它摘下來。但一路上,卻又一再發現比它更大更好的蘋果,讓我越來越後悔,真想把原先認為最好的這顆丟掉!老師,請您也讓我重新來過,再作一次選擇吧!」
 有人認為這個故事的重點在告訴我們,人生不能重來,選擇要慎重,更要把握時機,以免留下遺憾;而在作了選擇後,就不要再後悔。但對我來說,它的重點在於不要被「最好的蘋果」這樣的想法所迷惑。不管是選擇蘋果、房子、配偶或工作,「不錯就好」,要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心滿意足」,不要再東張西望,去留意還有沒有「更好」的?當然有!而且還一大堆,就像約翰生博士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少有五萬個女人可以讓你過幸福的生活。」你越是比較,越想找到「最好」的,就會讓你越失望、越後悔、越痛苦。
 希臘特爾菲神廟的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對此感到惶恐,他反躬自省,覺得那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無知」,神才會這樣說。什麼是「最幸福的人生」「最美滿的婚姻」「最高善的人格」?我想我們最好還是先承認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無知」吧!

歡迎光臨我在方格子的三個專題:

《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
《創意100擊》
《變態心理檔案》
avatar-img
934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周遭人、事、物的意義及重要性的衡量準則,也就是「心中的一把尺」,在面對眾多的人、事、物時,他根據心中的這把尺選擇他認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也因此,一個人的價值觀就如同他的心海羅盤,指引並決定他生命的航向、人生的命運。
小說家大江健三郎曾在一盞水燈上寫下他新生兒子(腦部嚴重畸形)的名字,希望他就此隨水漂流而去。但因靈魂的不斷拷問,而淚中帶笑地面對災厄,承擔起他做為一個父親的責任,爬上傳說中通往雲深不知處的那架天梯,他的靈魂因而獲得提升,與兒子進抵宛如天堂般的國度。
生命同時渴望單一與多樣、不變與變化。當我在某方面維持單一與不變時,就必須在另一方面尋求多樣與變化。我很高興也很滿意因為寫作滿足了我對多樣與變化的需求,所以不必在愛情與婚姻對象上尋求多樣與變化。這跟我早年的1 / 7與0.142857142857……只是表象上的不同,我的生命依然在同樣的軌跡上運轉。
楊貴妃的酥襪跟黛安娜的禮服,雖然同屬貴婦的衣飾,但除了大小有別外,它們還有本質上的不同:酥襪是貼身的衣物,是比較私密的,外人很難看到;而禮服則是專為公開亮相而穿的,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禮服通常需要在一小段距離外觀賞,而酥襪也可近距離觀賞,但似乎更適合拿在手上把玩。這可能還摻雜有微妙的心理因素。
有人說十七年蟬給我們兩個生命啟示:一是想要飛黃騰達,就需經過漫長而寂寥的蟄伏、沉潛。一是要耐心等待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敵人和競爭者最不可能出現的時機,才站到舞台上。但對生活於十七年蟬出現地區的人來說,牠們帶來的噪音和髒亂卻讓人苦不堪言,而被認為是蟲災。
人生苦短,與其庸庸碌碌,何不去找或佔個好位置,過得暢快淋漓一點?但就像蘇菲的先知所說的,越光鮮亮麗的地方就會有越多人競逐,如飛蚊嗡嗡盤旋,讓人不堪其擾而心煩意亂。更有甚者,「要路津」競爭激烈,大家不僅爭得頭破血流,還經常有人被擠得跌落深淵。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周遭人、事、物的意義及重要性的衡量準則,也就是「心中的一把尺」,在面對眾多的人、事、物時,他根據心中的這把尺選擇他認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也因此,一個人的價值觀就如同他的心海羅盤,指引並決定他生命的航向、人生的命運。
小說家大江健三郎曾在一盞水燈上寫下他新生兒子(腦部嚴重畸形)的名字,希望他就此隨水漂流而去。但因靈魂的不斷拷問,而淚中帶笑地面對災厄,承擔起他做為一個父親的責任,爬上傳說中通往雲深不知處的那架天梯,他的靈魂因而獲得提升,與兒子進抵宛如天堂般的國度。
生命同時渴望單一與多樣、不變與變化。當我在某方面維持單一與不變時,就必須在另一方面尋求多樣與變化。我很高興也很滿意因為寫作滿足了我對多樣與變化的需求,所以不必在愛情與婚姻對象上尋求多樣與變化。這跟我早年的1 / 7與0.142857142857……只是表象上的不同,我的生命依然在同樣的軌跡上運轉。
楊貴妃的酥襪跟黛安娜的禮服,雖然同屬貴婦的衣飾,但除了大小有別外,它們還有本質上的不同:酥襪是貼身的衣物,是比較私密的,外人很難看到;而禮服則是專為公開亮相而穿的,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禮服通常需要在一小段距離外觀賞,而酥襪也可近距離觀賞,但似乎更適合拿在手上把玩。這可能還摻雜有微妙的心理因素。
有人說十七年蟬給我們兩個生命啟示:一是想要飛黃騰達,就需經過漫長而寂寥的蟄伏、沉潛。一是要耐心等待不利於自己的環境、敵人和競爭者最不可能出現的時機,才站到舞台上。但對生活於十七年蟬出現地區的人來說,牠們帶來的噪音和髒亂卻讓人苦不堪言,而被認為是蟲災。
人生苦短,與其庸庸碌碌,何不去找或佔個好位置,過得暢快淋漓一點?但就像蘇菲的先知所說的,越光鮮亮麗的地方就會有越多人競逐,如飛蚊嗡嗡盤旋,讓人不堪其擾而心煩意亂。更有甚者,「要路津」競爭激烈,大家不僅爭得頭破血流,還經常有人被擠得跌落深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心靈圖像——給畫中另一邊那人的鼓勵
被同事拍打肩膀嚇醒時,秀美以為經理又在清晨巡查。 從恍惚而迷眩的記憶中清醒過來時,慌張地向總是照料她的男同事道謝。 匆匆往洗手間去,看見自己的臉到處濕潤著,模糊而難看的那種。 用冷水拍過好多次臉終於讓自己冷靜下來。 從鏡中,好像看見一個自己都不認得的陌生人。 內褲底部已經濕透了,就只是在不
Thumbnail
最近在短影音平台刷到幾段珍貴的錄音,那是周星馳和幾位演員、編劇一起討論他拍的幾部經典電影,細說每一個鏡頭背後的想法和成片之後的感想,其中有票房驚人的「功夫」和第一次嘗試溫情的「長江七號」 於是昨天晚上,我和兩個孩子又一起看了「功夫」,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雖然已經看了數十次,但這部電影的每一個
Thumbnail
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我們常感到焦慮和自責,擔心自己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沒有一個決定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不能全知全能,因此在面對選擇時,只需用當時擁有的資訊去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也不要苛責自己。
常聽到一句話,沒有最什麼,只有更什麼。比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在語意及文法上,完全沒有錯誤。但是我好奇的是,有誰有資格對別人說出這樣的話? 做事的知道一定有極限,而說話的是開口就來,所以有些話要聽,有些聽聽就好。 有位被騙的很慘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地獄只有十八層?難道不應該是十九層嗎?我說早
Thumbnail
「如果你要用盡全力去獲得一樣東西,要麼是因為它不夠美好,要麼是它根本不適合你。而在我的人生經驗中,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大多是輕鬆得來的。」 作家樊登說的這段話, ㄧ語驚醒愚癡人(我)呀! ◾️ 真正好的東西, 都是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的。 在孩子教養上, 不也是該這樣
Thumbnail
生命就像一場不停丟擲5個球於空中的遊戲,這五個球分別象徵著健康、工作、家庭、朋友和心靈。這些球的特性都不同,就像它們所代表的價值一樣。 工作就像一個橡皮球,當我們不小心失手弄掉它時,它還有彈回來的可能。工作雖然重要,但它是可以重新找回的,我們可以再次努力,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台灣人買東西最追求CP值,用超值的價格買到好東西,相信人人都會很開心,現在的工作形態越來越多元,也有許多以前不曾出現過的行業冒出頭,一時間讓人眼花撩亂,也似乎越來越多人,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服務。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心靈圖像——給畫中另一邊那人的鼓勵
被同事拍打肩膀嚇醒時,秀美以為經理又在清晨巡查。 從恍惚而迷眩的記憶中清醒過來時,慌張地向總是照料她的男同事道謝。 匆匆往洗手間去,看見自己的臉到處濕潤著,模糊而難看的那種。 用冷水拍過好多次臉終於讓自己冷靜下來。 從鏡中,好像看見一個自己都不認得的陌生人。 內褲底部已經濕透了,就只是在不
Thumbnail
最近在短影音平台刷到幾段珍貴的錄音,那是周星馳和幾位演員、編劇一起討論他拍的幾部經典電影,細說每一個鏡頭背後的想法和成片之後的感想,其中有票房驚人的「功夫」和第一次嘗試溫情的「長江七號」 於是昨天晚上,我和兩個孩子又一起看了「功夫」,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雖然已經看了數十次,但這部電影的每一個
Thumbnail
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我們常感到焦慮和自責,擔心自己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沒有一個決定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不能全知全能,因此在面對選擇時,只需用當時擁有的資訊去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也不要苛責自己。
常聽到一句話,沒有最什麼,只有更什麼。比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在語意及文法上,完全沒有錯誤。但是我好奇的是,有誰有資格對別人說出這樣的話? 做事的知道一定有極限,而說話的是開口就來,所以有些話要聽,有些聽聽就好。 有位被騙的很慘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地獄只有十八層?難道不應該是十九層嗎?我說早
Thumbnail
「如果你要用盡全力去獲得一樣東西,要麼是因為它不夠美好,要麼是它根本不適合你。而在我的人生經驗中,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大多是輕鬆得來的。」 作家樊登說的這段話, ㄧ語驚醒愚癡人(我)呀! ◾️ 真正好的東西, 都是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的。 在孩子教養上, 不也是該這樣
Thumbnail
生命就像一場不停丟擲5個球於空中的遊戲,這五個球分別象徵著健康、工作、家庭、朋友和心靈。這些球的特性都不同,就像它們所代表的價值一樣。 工作就像一個橡皮球,當我們不小心失手弄掉它時,它還有彈回來的可能。工作雖然重要,但它是可以重新找回的,我們可以再次努力,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台灣人買東西最追求CP值,用超值的價格買到好東西,相信人人都會很開心,現在的工作形態越來越多元,也有許多以前不曾出現過的行業冒出頭,一時間讓人眼花撩亂,也似乎越來越多人,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服務。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