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選題#2|《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勇敢承認吧!我就是不願意接受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女兒滿兩歲了,以前的她只要哭,就能獲得安慰或食物,如今逐漸有自我意識的她,試圖用哭來獲取更多的滿足,但我並不是萬能的天神,都能滿足她的每一個需求。若無法滿足她,她就會哭得更大聲、更久,彷彿哭就能獲得。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父母親是萬能的,只要哭到某個極致,就能讓父母親出手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然而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對父母親幻滅,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父母親是無法掌控的,但我們經常誤以為父母親能掌控。
小學五年級那年,我罹患了乾癬症,由於父母親醫療知識的缺乏,以及延誤正確診斷,讓我度過了十年的暗黑成長時光。在這十年下來,我不相信哭泣能讓我獲得些什麼,哭泣淪為得不到的情緒宣洩。
我曾心懷埋怨,假若父母親有更多的作為,或者是更正確的醫療知識,也許我就不會這麼痛苦了?當時的我,不願意接受父母是不完美的。
接納自己和父母的不完美

擁抱脆弱無能的自己

即使,知道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原諒父母親的不完美,無論再如何說服或強迫自己,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在念研究所時,我覺察到父母親逐漸衰老,而我逐漸長大,並且在他們的資助下,獲取越來越多的醫療及心理專業知識。當時,我的心裡很矛盾,一方面理解父母的不完美,但另一方面又責怪父母的不完美,這兩個聲音不斷打架,我在自責與責怪兩極之間疲於奔命。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在《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學概念。矛盾意象的意思是:「越想達到某個目標,就越不能強迫自己達成那個目標,否則更難達成。」她以失眠為例,越不想失眠時,我們反而越容易失眠,若是放鬆做其他的事情,反而在不自覺間睡著了。她以矛盾意象為理論基礎,告訴我們,我們越想接受現實,就越無法接受現實
與其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那些已然無望的現實,不如好好體會我們究竟多麼無法接受現實。~《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強迫自己接受,是沒有用的,我們得先走過「自己有多不能接受」這關,才有可能走向接受。而我們要接受的不只是事實本身,還有如此脆弱且無能的自己

讀書行動:看清自己有多無法接受

一、寫下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想一想最近的生活,或者是讓自己痛苦的事情。例如:不想接受自己因為懷孕而變胖的事實,越來越不健康的身體、其實自己嫁給一位沒有很想生小孩的老公...
二、給不想要接受的事情打分。假設一到十分,一分是可以接受,十分是無法接受,那你不想接受的分數有多少呢?例如:我不想接受自己因為懷孕而變胖的事實(6分),越來越不健康的身體(8分)、其實自己嫁給一位沒有很想生小孩的老公(9分)。而這些沒有達到滿分的項目中,其實也顯現出我們已經有某種程度的接受。
三、允許與承認「我就是不想接受」。對,我就是不願意接受這些事實,好好去體驗與感受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別急著否定或壓抑自己,慢慢覺察這些傷痛背後,還藏著些什麼。

書籍資訊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小,我就是一個不願意示弱的人,即使在小五時罹患乾癬症,遭遇各種身心打擊,我也不願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脆弱,我認為這是一種弱者的表現。之後隨著年紀越越大,我就越難以向他人示弱,但我卻漸漸地發覺,無法示弱是人難以喘氣,也無法真實的面對他人,畢竟誰沒脆弱的一面呢? 我在研究所時,完成了自我敘說的碩士論文
從小,我就是一個不願意示弱的人,即使在小五時罹患乾癬症,遭遇各種身心打擊,我也不願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脆弱,我認為這是一種弱者的表現。之後隨著年紀越越大,我就越難以向他人示弱,但我卻漸漸地發覺,無法示弱是人難以喘氣,也無法真實的面對他人,畢竟誰沒脆弱的一面呢? 我在研究所時,完成了自我敘說的碩士論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當執著或承擔某種目標時,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可是,相對要付出的健康代價很龐大,如「『公主病』的症狀與臺灣就業市場格格不入,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嗎?」這篇文章提到的問題。當下的我,真的哭到不行,因為知道父母的期待。期待落空是一件「讓人憂鬱和迷惘」的事情。當時,真的有點怨恨「公主病」......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當執著或承擔某種目標時,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可是,相對要付出的健康代價很龐大,如「『公主病』的症狀與臺灣就業市場格格不入,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嗎?」這篇文章提到的問題。當下的我,真的哭到不行,因為知道父母的期待。期待落空是一件「讓人憂鬱和迷惘」的事情。當時,真的有點怨恨「公主病」......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