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職前訓練所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星期聽了一集談職場的Podcast,從大學學歷貶值的問題談到「大學是否為職業訓練所」,當中提到,從中世紀一直發展到當代社會的演變過程中,大學曾經是高社經地位者才有權有錢進入的場域。

主持人也指出,雖然很多專家學者總說「大學是培養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地方,但如果回到台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其實多數人都是把大學視之為「職前訓練所」的。


大學究竟是什麼?

試想,當我們在選擇科系的時候、當我們在思考未來發展的時候,有多少人是把「喜不喜歡」放在「有沒有用」前面的呢?又究竟有多少高中生在選擇大學時,很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呢?

「不務正業行不行」的議題,也是架構於此前提之下的。

如果我們真的把大學當作是一個培養獨立思考、促使個人成長和自我發展或拓寬視野的場域,那麼「正業」該如何界定?還有所謂的「不務正業」嗎?

當然啦,台灣的大學之所以長成現在的樣子,亦與一連串的教育制度變革脫不了干係,包含技職學校一股腦的改制為普通院校。

近年,許多愈是不直接與技能相關的科系,愈是喜歡強調其就業能力;而直接與職業技術連結的科系,則愈傾向於強調其形而上的抽象價值。

當人人都能上大學,除了大學學歷貶值,大學的意義也更難以界定。

在過去,或許人們多半輕賤技職體系;然而,在AI快速發展的今日,由人「實際操作」的工作愈是難以被取代。我不知道這會不會使得技職的價值迎來全面反轉,但可以確定的是,許多與「文組」相關的內勤工作,真的得試著創造更多的價值了,或至少得重新界定他們在職場的角色。


科系與職業有關係嗎?

回到「不務正業」的命題,你就讀的科系,真和你做的工作有必然關係嗎?

高門檻的行業一定有,比如需要相當專業能力的醫學、生物科學,或者類似物理電機這種具備相當知識與技術含量者。門檻愈高,轉換專業的成本也愈高。

只不過,即使是具備相對難度的科系,實務上的專業能力,仍然是進入到職場之後開始學的--基於相關學科的知識背景。物理系畢業的朋友分享過:當物理學應用在不同企業的不同產品時,該怎麼設計、怎麼創新、怎麼解bug……,這些都不會出現在大學的課本中,只能做中學了。

至於進入門檻相對低的行業,或許就與就讀什麼科系不必然相關了吧。

有些行業,可以透過相關技術的進修而取得入場券;而有些行業的技能不一定能夠過職訓取得,而是在進入職場之後,在實際的工作日常中逐漸累積。其中後者的工作類型,通常不容易只憑單一的專業明確界定,且實力能深化到什麼程度,端看個人的修煉與悟性。

許多文組生的工作就是這樣的。


大學給了「正業」什麼?

我們在大學所學的,究竟給了進入職場的我們什麼呢?

與具體的技能掛鉤,似乎是相對「務實」的取向;與抽象的軟技能連結,或許是「理想」的境界,只不過,在學習資源不虞匱乏的現代社會中,許多知識也不見得非得從大學取得了。

過去的我,曾經深信大學是一個開拓多元視野與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而很幸運地,當年我所就讀的英美語文學系,確實提供了這樣的環境與資源,並且相當豐沛。

讀到了研究所,我仍在人文的世界中打轉,完全無法對應到任何明確職稱或具體工作項目的那種狀態。那,要說在那裡深化了歸納、總結、邏輯推理或是系統思考的能力嗎?

也不盡然是。

畢竟,此刻的大學教育,是不是真的能夠培養出「具備批判、思辨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同樣使人存疑。


重新思考大學的價值

雖然人文學科的背景,並沒有造成我在求職路上太大的阻礙。但是,站在已然投入職超過8年的今日,回頭看看,我某種程度上還是認為那些主力聚焦在抽象思考能力的科系,還是比較適合具備相當社經條件的學生,因為他們不需要面對迫切的就業議題。

除非你在稀缺的領域天賦異稟,或是擁有足以彌補實力短缺的熱情。

以此意義而言,我們的「天賦與熱情」就是「正業」,無關乎大學讀了什麼樣的科系。而在找到自己的「天命」與「正業」之前,努力淬煉大學教育在就業市場的價值,或許不啻為一條邁入正向職涯發展的康莊大道。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博後,博士後研究員的簡稱。也就是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在研究機構工作的研究員。 我的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一不小心一直留在同一個學校。畢業後當了幾年工程師,又回到同一所學校當博後。那幾年常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什麼時候要去上班?
斜槓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得學會玩這一場無限賽局而不是爭個輸贏。前往非凡成功的平凡道路是一段旅程,一段需要耐心、堅持和專注的旅程。有三個關鍵行動可以提醒自己。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博後,博士後研究員的簡稱。也就是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在研究機構工作的研究員。 我的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一不小心一直留在同一個學校。畢業後當了幾年工程師,又回到同一所學校當博後。那幾年常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什麼時候要去上班?
斜槓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得學會玩這一場無限賽局而不是爭個輸贏。前往非凡成功的平凡道路是一段旅程,一段需要耐心、堅持和專注的旅程。有三個關鍵行動可以提醒自己。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讀書,重要嗎? 很多高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當然....很辛苦。 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也踏入社會,可還是...很辛苦。 這辛苦的成分在於,求職的工作,多是一些3萬上下的上班族工作。 既然,都是3萬元的工作,那學問...重要嗎? 當然拉,如果你是創業的,辛苦又是另一個層面。你若是公務人員,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讀書,重要嗎? 很多高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當然....很辛苦。 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也踏入社會,可還是...很辛苦。 這辛苦的成分在於,求職的工作,多是一些3萬上下的上班族工作。 既然,都是3萬元的工作,那學問...重要嗎? 當然拉,如果你是創業的,辛苦又是另一個層面。你若是公務人員,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