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力背後更深層的感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於2018.3.3 medium發佈

譬喻、感受,然後慢下來

書寫是一種有趣的過程,藉由書寫你可以不斷地把抽像的感受實體化、細緻化。最奇妙的是你在書寫的過程,會強化你對這件事情的感受,那種相輔相成的感覺會讓人上癮。
今天這一篇文章,是想統整我這一個月在人際溝通上、文字表達上、電影欣賞上,所帶來的觀察。這三者也許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藉由我這個轉接頭,一切都有了個共鳴。

一、學習的技巧 — 譬喻

譬喻是一種文學上常用的技法,用人事物的特徵來放大或是特寫,並用另一項事物來比擬,就以一個簡單的譬喻舉例:「我帥的跟金城武一樣」,因為各位不認識我,但都知道金城武長什麼樣子,如果這句話不是誇飾,你可以「想像」出一個很像金城武的人,那個可能是我。
而為什麼我會說學習的核心是譬喻呢?其中的關鍵在於「想像」
這就要來探討譬喻是什麼。
譬喻是以一個已知來了解新的事物或是抽象的事物。
例如:心理感受。
我們可以試圖將物質生活的經驗來實體化精神感受。
敘事者常以一個讀者熟悉的事物做為譬喻,讓讀者用已知來重新組織新知。講的很複雜,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例子引號中的兩個字:「想像」
我曾經寫過奇幻小說,對我來說,奇幻並不單純是一個題材,整篇小說就是一個譬喻,而喻體就是這個現實世界,其中的喻衣奇幻就是我以現實做為材料的拼湊,重要的是那些我背後的思想和我試圖給讀者所感受。往往都是為了探討一些問題是我們正在發生的事情,抑或是那些作者藏在心底的疑問。
其中讓讀者感同身受,身入情境,就是作者的功力和技巧。
除了我整理過的敘事弧的文結構,而我想帶出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關鍵— -感受力。

二、感受力和譬喻跟學習有什麼關係嗎?

例如:系上有些教授,我知道他很厲害,但是他的課我卻上的昏昏欲睡,就算很認真硬撐,仍然無法進入狀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認知落差。可能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他的專業仍然不足,只能作為應用,卻無法將理論補足我的認知,
也有可能就是我的認知太差,但有時候同學教,我卻很容易理解 那是因為同學的程度跟你類似,你跟同學的認知較相近,而且彼此的語言使用較相近,你比較好了解。
就如同譬喻法,利用接近的認知來認識新事物。

學習的技巧 — 感受

學習的過程,如果你仔細感受,當你是愉悅的,正面情緒的,學習效果是好的,但如果你的情緒很低落,學習效果就會很差。
如果說記憶是一幅畫,學習的痕跡就如同畫筆,感受就是顏料中的水,有顏料沒有水,這幅畫就缺乏色彩,那般的記憶,很容易像海灘上的痕跡被潮汐沖刷。
其中正面感受,如:成就感、喜悅感,你也會喜歡自己的那幅畫;負面感受:失落感、挫敗感,你就很不喜歡那樣的感覺。感受,我更喜歡用「烙印在腦海」裡來形容那種記憶感。
所以,學習的過程,除了用譬喻,已知來認識新知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中。
讓感受來幫助記憶,箇中的訣竅並不是什麼奧妙的大道理。
只需要心慢下來而已。

三、學習的技巧 — 慢

慢下來,才有更多的心思深掘每個當下帶來的感受,那般的記憶點才會清晰。
但是慢下來,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需要更多的自律。
曾經意識每天都沉浸在網路上的我對此感受很深,我曾經醒著的時候除了睡覺騎車,都會時不時看一手機,滑一下臉書,一有好的文章,就見獵心喜的猛盯著。作息也被我自己打亂了。這樣的習慣讓我自己意識到,我需要慢下來,我必須去挑選吸收的資訊,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大量資訊。接受資訊時,本身就會消耗精神,得到資訊越多,我的大腦就越累。就像一間房間一直往內塞很多雜物,生活的空間越小,人就越無法自在。大腦也是如此,必須去靠著自律去關閉接受資訊的閥門,闔上眼睛、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靠著思考或是感受來重新整理腦袋的思緒,這過程就像清房間一樣,腦袋才會有更多空間和能量去做到慢下來這件事情。
「越是想要快,就越是要慢」
第一個快,不該是行動,而是目的達成,但往往都行動上都錯了本質;要達到好的效率需要的是「專注」,把思緒滿下來,我們的目的不是揮出很多刺拳,而是揮出足夠將目標擊倒的重拳。這個能量的輸出,心緒不能求快。
專注的敵人是分心,分心中的最大敵人就是「在意時間」,越是在意時間,行動就缺乏專注,專注就像河中的一顆大石頭,面對著時間的沖刷。「慢下來」,就是增加專注這個「石頭」的質量。
專注就像河中的一顆大石頭,面對著時間的沖刷。「慢下來」,就是增加專注這個「石頭」的質量。
重整學習的關鍵
1.使用譬喻來彌補認知落差
2.好好感受,讓感受烙印在記憶中
2.慢下來,強化專注。
延伸閱讀: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我的專題,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成為完整的人。
昆陽 Peace 2021.6.2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