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威爾式的言論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智能社會」海報(來源:Netflix)

「智能社會」海報(來源:Netflix)

疫情期間多了很多假消息、假新聞,各家事實查核機構的工作也變得繁忙,甚至台北市的疫情記者會也開始主動回擊假新聞;不過,有一種無法純粹以真假區分的「偽資訊」(pseudo information, 亦稱假資訊),而這些似是而非的資訊會讓我們以為在討論事實,實則卻是脫離真相,比起假新聞、假消息,浸泡在「歐威爾式的言論環境」裡對我們的言論市場而言才是更大的傷害。

歐威爾式(Orwellian)是來自英國作家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創作用的筆名喬治.歐威爾(George Owell)。在他舉世聞名的小說《1984》(Nineteen Eighty-Four提到了這個用法,平常作為交流用的語言成了無法闡述真相的溝通媒介,反而架空了人民與事實之間的橋樑。

在《1984》當中,阻礙真相獲取的手段是由英社黨(INGSOC)的強力監控來達成資訊控管,這在現今的21世紀早已成為某些國家(中國、北韓)內部宣傳的主流;但是,這並非是唯一的手段,事實上,只要讓資訊環境充斥過量娛樂資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海量娛樂的資訊除了有分神的效果,也能讓閱聽人對於求真(factfulness)感到麻痺。一個貌似開放的媒體平台,然而,其言論市場卻實際上充斥著假資訊,就如美國媒體理論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言:

「......假資訊不是指錯誤的資訊,而是誘人誤解的資訊,錯置、無關、不完整或淺陋的資訊,那是會令人產生錯覺,自以為瞭解情況,實際上卻導引入偏離真相的資訊。」
來源:iStock

來源:iStock

說謊者與衛道者

那麼有哪些人士知道事實的人呢?美國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 Frankfurt)在他的著作《放屁》(On Bullshit分別說明了這兩類人跟事實之間的關係,說謊者與衛道者

說謊者與衛道者這兩類人都是知道事實的人,前者是對大眾隱瞞事實或是讓聽者相信其所言為假的陳述,後者則是將事實公諸於大眾並且促進公共討論的人。

法蘭克福提到,這兩者對於民主的公共討論傷害都不大,因為大眾可以針對雙方發言的立足點(說真話、說假話)做批判、評論。如,今天有一場辯論會主題是「全球暖化是否因為人類而加劇?」正、反雙方都可以針對其相信的立場而提出措辭進行答辯;在這裡,事實有了穩定的固著,不論是贊成或是反對。

對於民主社會來說,扯淡(bullshit)的人才是事實、真相的敵人,法蘭克福分析,扯淡的人(bullshitter)(近似中文的唬爛嘴)壓根不在乎事實及真相,他們只想加入話題,用他們自己僅有淺薄的知識高談闊論。在邏輯上來說,由於陳述者對於事實並沒有固定的立場,因此聽者也無從批判;所以這裡便產生了矛盾的情境,既不能說他錯,也無法說他對。

書中舉了維根斯坦跟友人的對談說明

維根斯坦的友人因出車禍住院,維根斯坦到醫院探望朋友並慰問近況;友人此時說道:「我現在就像一隻狗被車輾過那樣難受!」

維根斯探不以為然地回應:

「你根本就不知道一隻狗被車輾過是甚麼感覺」

維根斯坦是研究語言的哲學家,在這個例子中,你可能覺得他太認真了;不過,友人所回應的內容的確是一個無法被檢驗的陳述,就像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究竟魚快樂與否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這樣的語境當中,雙方都可以用「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怎麼想...」來回應、反駁對方,但始終無法對於陳述(命題)做事實查核,但問題來了,談話的雙方真的有必要為了彼此的觀點而爭辯嗎?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觀點不等於事實

我們得要釐清,在一段對話或是辯論當中,觀點不等於事實本身。我們最聽到的便是

你怎麼想,跟事實本身沒有關聯

前陣子跟朋友提到俄國浪漫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 序曲」(1812 Overture,當時我播放了這首曲子給他聽,他聽完後回應

這聽起來根本就不浪漫呀!

這也是扯淡的範例之一,我的朋友壓根不在乎所謂的浪漫派作曲家的風格是甚麼樣子,但是為了回應我,他將過往所認定的「浪漫」的印象與浪漫派曲風(Romantic music)混為一談。不過,這也是無傷大雅的談話,我的朋友再怎麼說也不會影響浪漫派音樂的風格,而且朋友間這樣的打嘴砲本來就很常發生;當然,如果這些字句沒有搬上檯面的話。

我曾經在當記者的時候,編輯總是我們需要釐清這個很重要的觀念「觀點不等於事實」;身為記者需要報導事實,那麼我們的資料檢索、查證要全面,並且得要交代來龍去脈,但是,純粹觀點的發表、批判、討論不需要這麼繁複的程序。因此,目前在各大平台流通的新聞充其量只能是觀點發表,而不是事實報導,更遑論政論節目那種鐵口直斷式的發言。拿起麥克風、穿上西裝、抓個頭髮再加上一些誇張的手勢,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真的。

我早年很喜歡的一位美國創業家GaryVee,後期我開始發現他的內容重複性非常高,再加上許多他的想法以及建議放到實際生活中都過於武斷,近年也開始有YouTuber討論這個人的發言

這也是媒體識讀的一部分,分辨觀點與事實,如果我們隨著別人的觀點走,很有可能會與他人產生巨大的資訊鴻溝,離真相越來越遠。不只是新聞媒體、電視節目,YouTube上也充斥著大量成功學大師、品牌行銷講師、激勵演說家到處散播他們的「觀點」,而沒有深思的觀眾將視其為真理,再將這些內容傳播出去;這些人看似提供了許多訊息給我們,但實際上卻沒有增長任何一絲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他們既沒有揭露真相,也沒有欺騙大眾,純粹只是在表演;這些在社群平台上滿溢的泛娛樂化表演,就這麼硬生生切斷大眾與真實世界的連結,並不需要有甚麼高竿的認知作戰,只需要過量的娛樂內容以及似是而非的字句就行。就如《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所言

給我娛樂,其餘免談!

我們活在一個海量的知識黃金年代,但知識卻塑造了這個幻象,閱聽人深感滿足後就再也不求知。然而,披著知識外衣的偽資訊無孔不入地竄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新聞、電視節目、社群媒體的留言區…無處不是它們的蹤影;與其想著如何躲開,不如學著辨識這些傷害言論環境的偽資訊,不要被表面迷人魅惑的言詞給勾引。若是我們不主動開啟偽資訊濾鏡,那麼我們將會落得像丹佐.華盛頓所說的兩難: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
如果你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If you don’t read newspaper, you will be uninformed.
If you do read it, you will be misinformed.

(本文亦刊載於關鍵評論網比起假新聞,浸泡在『歐威爾式』言論環境對真相才是更大傷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2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文的脈絡裡將消息以真/假區分,較難看出真假訊息之間的差異為何。從英文的字詞解釋裡我們能發現更多線索,英文的詞語中,將假消息分為兩種層次:蓄意誤導、非蓄意誤導。
Thumbnail
中文的脈絡裡將消息以真/假區分,較難看出真假訊息之間的差異為何。從英文的字詞解釋裡我們能發現更多線索,英文的詞語中,將假消息分為兩種層次:蓄意誤導、非蓄意誤導。
Thumbnail
近期也是讀了不少這類的書,集大成的應該算是《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這本書其實是德國觀點,和真相製造切入的角度、方法不太一樣,但討論的問題類似,姑且把它當作同一系列,並且近期會把《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也看完,算是從《後真相:真相已無
Thumbnail
近期也是讀了不少這類的書,集大成的應該算是《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這本書其實是德國觀點,和真相製造切入的角度、方法不太一樣,但討論的問題類似,姑且把它當作同一系列,並且近期會把《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也看完,算是從《後真相:真相已無
Thumbnail
疫情期間多了很多假消息、假新聞,各家事實查核機構的工作也變得繁忙;不過,有一種無法純粹以真假區分的「偽資訊」(pseudo information, 亦稱假資訊)才真的是言論斥場的毒瘤
Thumbnail
疫情期間多了很多假消息、假新聞,各家事實查核機構的工作也變得繁忙;不過,有一種無法純粹以真假區分的「偽資訊」(pseudo information, 亦稱假資訊)才真的是言論斥場的毒瘤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在《1984》以及《美麗新世界》兩本小說當中,都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想法 廢棄語言即廢棄思想
Thumbnail
在《1984》以及《美麗新世界》兩本小說當中,都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想法 廢棄語言即廢棄思想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既不闡述真相也不掩蓋事實,那就是放屁 — 《放屁》2019
Thumbnail
既不闡述真相也不掩蓋事實,那就是放屁 — 《放屁》2019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