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威爾式的言論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智能社會」海報(來源:Netflix)
疫情期間多了很多假消息、假新聞,各家事實查核機構的工作也變得繁忙,甚至台北市的疫情記者會也開始主動回擊假新聞;不過,有一種無法純粹以真假區分的「偽資訊」(pseudo information, 亦稱假資訊),而這些似是而非的資訊會讓我們以為在討論事實,實則卻是脫離真相,比起假新聞、假消息,浸泡在「歐威爾式的言論環境」裡對我們的言論市場而言才是更大的傷害。
歐威爾式(Orwellian是來自英國作家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創作用的筆名喬治.歐威爾(George Owell)。在他舉世聞名的小說《1984》(Nineteen Eighty-Four提到了這個用法,平常作為交流用的語言成了無法闡述真相的溝通媒介,反而架空了人民與事實之間的橋樑。
在《1984》當中,阻礙真相獲取的手段是由英社黨(INGSOC)的強力監控來達成資訊控管,這在現今的21世紀早已成為某些國家(中國、北韓)內部宣傳的主流;但是,這並非是唯一的手段,事實上,只要讓資訊環境充斥過量娛樂資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海量娛樂的資訊除了有分神的效果,也能讓閱聽人對於求真(factfulness)感到麻痺。一個貌似開放的媒體平台,然而,其言論市場卻實際上充斥著假資訊,就如美國媒體理論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所言:
「......假資訊不是指錯誤的資訊,而是誘人誤解的資訊,錯置、無關、不完整或淺陋的資訊,那是會令人產生錯覺,自以為瞭解情況,實際上卻導引入偏離真相的資訊。」
來源:iStock

說謊者與衛道者

那麼有哪些人士知道事實的人呢?美國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 Frankfurt)在他的著作《放屁》(On Bullshit分別說明了這兩類人跟事實之間的關係,說謊者與衛道者
說謊者與衛道者這兩類人都是知道事實的人,前者是對大眾隱瞞事實或是讓聽者相信其所言為假的陳述,後者則是將事實公諸於大眾並且促進公共討論的人。
法蘭克福提到,這兩者對於民主的公共討論傷害都不大,因為大眾可以針對雙方發言的立足點(說真話、說假話)做批判、評論。如,今天有一場辯論會主題是「全球暖化是否因為人類而加劇?」正、反雙方都可以針對其相信的立場而提出措辭進行答辯;在這裡,事實有了穩定的固著,不論是贊成或是反對。
對於民主社會來說,扯淡(bullshit的人才是事實、真相的敵人,法蘭克福分析,扯淡的人(bullshitter)(近似中文的唬爛嘴)壓根不在乎事實及真相,他們只想加入話題,用他們自己僅有淺薄的知識高談闊論。在邏輯上來說,由於陳述者對於事實並沒有固定的立場,因此聽者也無從批判;所以這裡便產生了矛盾的情境,既不能說他錯,也無法說他對。
書中舉了維根斯坦跟友人的對談說明
維根斯坦的友人因出車禍住院,維根斯坦到醫院探望朋友並慰問近況;友人此時說道:「我現在就像一隻狗被車輾過那樣難受!」
維根斯探不以為然地回應:
「你根本就不知道一隻狗被車輾過是甚麼感覺」
維根斯坦是研究語言的哲學家,在這個例子中,你可能覺得他太認真了;不過,友人所回應的內容的確是一個無法被檢驗的陳述,就像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究竟魚快樂與否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這樣的語境當中,雙方都可以用「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怎麼想...」來回應、反駁對方,但始終無法對於陳述(命題)做事實查核,但問題來了,談話的雙方真的有必要為了彼此的觀點而爭辯嗎?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觀點不等於事實

我們得要釐清,在一段對話或是辯論當中,觀點不等於事實本身。我們最聽到的便是
你怎麼想,跟事實本身沒有關聯
前陣子跟朋友提到俄國浪漫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 序曲」(1812 Overture,當時我播放了這首曲子給他聽,他聽完後回應
這聽起來根本就不浪漫呀!
這也是扯淡的範例之一,我的朋友壓根不在乎所謂的浪漫派作曲家的風格是甚麼樣子,但是為了回應我,他將過往所認定的「浪漫」的印象與浪漫派曲風(Romantic music)混為一談。不過,這也是無傷大雅的談話,我的朋友再怎麼說也不會影響浪漫派音樂的風格,而且朋友間這樣的打嘴砲本來就很常發生;當然,如果這些字句沒有搬上檯面的話。
我曾經在當記者的時候,編輯總是我們需要釐清這個很重要的觀念「觀點不等於事實」;身為記者需要報導事實,那麼我們的資料檢索、查證要全面,並且得要交代來龍去脈,但是,純粹觀點的發表、批判、討論不需要這麼繁複的程序。因此,目前在各大平台流通的新聞充其量只能是觀點發表,而不是事實報導,更遑論政論節目那種鐵口直斷式的發言。拿起麥克風、穿上西裝、抓個頭髮再加上一些誇張的手勢,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真的。
我早年很喜歡的一位美國創業家GaryVee,後期我開始發現他的內容重複性非常高,再加上許多他的想法以及建議放到實際生活中都過於武斷,近年也開始有YouTuber討論這個人的發言
這也是媒體識讀的一部分,分辨觀點與事實,如果我們隨著別人的觀點走,很有可能會與他人產生巨大的資訊鴻溝,離真相越來越遠。不只是新聞媒體、電視節目,YouTube上也充斥著大量成功學大師、品牌行銷講師、激勵演說家到處散播他們的「觀點」,而沒有深思的觀眾將視其為真理,再將這些內容傳播出去;這些人看似提供了許多訊息給我們,但實際上卻沒有增長任何一絲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他們既沒有揭露真相,也沒有欺騙大眾,純粹只是在表演;這些在社群平台上滿溢的泛娛樂化表演,就這麼硬生生切斷大眾與真實世界的連結,並不需要有甚麼高竿的認知作戰,只需要過量的娛樂內容以及似是而非的字句就行。就如《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所言
給我娛樂,其餘免談!
我們活在一個海量的知識黃金年代,但知識卻塑造了這個幻象,閱聽人深感滿足後就再也不求知。然而,披著知識外衣的偽資訊無孔不入地竄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新聞、電視節目、社群媒體的留言區…無處不是它們的蹤影;與其想著如何躲開,不如學著辨識這些傷害言論環境的偽資訊,不要被表面迷人魅惑的言詞給勾引。若是我們不主動開啟偽資訊濾鏡,那麼我們將會落得像丹佐.華盛頓所說的兩難: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
如果你看了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If you don’t read newspaper, you will be uninformed.
If you do read it, you will be misinforme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7會員
225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來源:Stanford daily.com 「編碼偏見」(Coded Bias)是2020年的Netflix紀錄片,紀錄片講述工程師所一手打造的程式在不同的人種身上竟然產生了人為才有的偏見,甚至更擴大至求職、居住、購物......生活的各種層面。近年來Netflix製做了不少關於科技對於社會、民主、
一個人只有用心靈才能看的真切,重要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It is only with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某次阿嬤在吃飯時回頭看正在攝影的我 那天夜裡我沒睡好,老實說,即便我想睡也睡不好。凌晨兩點、四點我被阿嬤叫醒,阿嬤緩慢地拄著拐杖走到我的房間呼喚我,兩次都是跟我說肚子餓了想要吃稀飯(阿嬤每天的早餐都是吃稀飯),通常我都會問阿嬤「晚餐沒有吃嗎?」不過這麼問通常得不到正式的回答,因為每次阿嬤都會說沒吃晚
在真/假資訊之間,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將資訊「快篩」?
我們很難跳進別人的腦袋,實際去「體驗」別人的世界;就如同我們很難跳進失智症患者的腦袋,去經歷記憶無法形成有多麼的痛苦。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來源:Stanford daily.com 「編碼偏見」(Coded Bias)是2020年的Netflix紀錄片,紀錄片講述工程師所一手打造的程式在不同的人種身上竟然產生了人為才有的偏見,甚至更擴大至求職、居住、購物......生活的各種層面。近年來Netflix製做了不少關於科技對於社會、民主、
一個人只有用心靈才能看的真切,重要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It is only with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某次阿嬤在吃飯時回頭看正在攝影的我 那天夜裡我沒睡好,老實說,即便我想睡也睡不好。凌晨兩點、四點我被阿嬤叫醒,阿嬤緩慢地拄著拐杖走到我的房間呼喚我,兩次都是跟我說肚子餓了想要吃稀飯(阿嬤每天的早餐都是吃稀飯),通常我都會問阿嬤「晚餐沒有吃嗎?」不過這麼問通常得不到正式的回答,因為每次阿嬤都會說沒吃晚
在真/假資訊之間,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將資訊「快篩」?
我們很難跳進別人的腦袋,實際去「體驗」別人的世界;就如同我們很難跳進失智症患者的腦袋,去經歷記憶無法形成有多麼的痛苦。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政治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有,但是很難馬上產生連結。 經濟、稅收、社會福利、最低工資、勞動法規、物價控制、健康保險、醫療資源。法律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如何處理污染問題、如何規劃城市建設、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治安政策、警察與司法體系的運作。國際貿易政策、外交關係。選舉權和參政權。文化政策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
11/18,NCC 委員會投下 7:0 反對票,否決中天新聞換照一案,中天新聞即將在12/11 執照到期後關台,引起全國關注。 中天新聞關台,是民之所欲還是政治角力?是「言論自由」的勝利還是慘敗?方格子的創作者們也寫下各自不同的觀點,我們也想聽聽你的觀點,歡迎與方格子的讀者們分享。
近日台灣NCC駁回中天換照的事件,雖然網絡主流一片叫好,但藍營卻指責此舉損害言論自由... 若事實如報告般有嚴重干預編輯自主等之違反新聞專業之情事,則駁回是有道理的。 但事件的真正問題和討論點,在於審查機制是否有認受性和獨立性上。
政治跟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有,但是很難馬上產生連結。 經濟、稅收、社會福利、最低工資、勞動法規、物價控制、健康保險、醫療資源。法律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如何處理污染問題、如何規劃城市建設、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治安政策、警察與司法體系的運作。國際貿易政策、外交關係。選舉權和參政權。文化政策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
11/18,NCC 委員會投下 7:0 反對票,否決中天新聞換照一案,中天新聞即將在12/11 執照到期後關台,引起全國關注。 中天新聞關台,是民之所欲還是政治角力?是「言論自由」的勝利還是慘敗?方格子的創作者們也寫下各自不同的觀點,我們也想聽聽你的觀點,歡迎與方格子的讀者們分享。
近日台灣NCC駁回中天換照的事件,雖然網絡主流一片叫好,但藍營卻指責此舉損害言論自由... 若事實如報告般有嚴重干預編輯自主等之違反新聞專業之情事,則駁回是有道理的。 但事件的真正問題和討論點,在於審查機制是否有認受性和獨立性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本書作者Harry G. Frankfurt於 2005年寫了《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預設人們不想要且會指責「不在乎真實」的對象,因此會避免講屁話並加以譴責,然而,真實為何那麼重要?或為什麼非得在乎真實?遂有了本書作為《放屁》的續作。   在主打去中心化的後現代主義時代,後現代主
Thumbnail
去年底,看了這本美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大受歡迎的著作《ON BULLSHIT》!一直遲遲還沒整理成一篇文,最近終於有時間好好梳理出來。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只有對自己擁有真實的理解(亦即認識自己),人才能活出合乎本性的生活,自我實現才能完成。一個社會所累積的各種信念必須要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文明才能進步和發展。 究竟什麼才算真實?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如果人活著必得喜愛真實,那為什麼我們同時又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多的謊言和屁話?
Thumbnail
當檯面上的政客們說著著各式各樣真假難辨的屁話,當我們依照自己的部落認同來選擇「誰的屁最香」,以讓自己安心的相信一切都很好時,在乎事件的真相、關心行動所引發的實際後果的理性需要,自然會慢慢消失。感性的需求會壓過理性的需求,政治,以及各種各樣關乎眾人之事,變得越來越訴諸情感,實際的內容可能是空虛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本書作者Harry G. Frankfurt於 2005年寫了《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預設人們不想要且會指責「不在乎真實」的對象,因此會避免講屁話並加以譴責,然而,真實為何那麼重要?或為什麼非得在乎真實?遂有了本書作為《放屁》的續作。   在主打去中心化的後現代主義時代,後現代主
Thumbnail
去年底,看了這本美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大受歡迎的著作《ON BULLSHIT》!一直遲遲還沒整理成一篇文,最近終於有時間好好梳理出來。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只有對自己擁有真實的理解(亦即認識自己),人才能活出合乎本性的生活,自我實現才能完成。一個社會所累積的各種信念必須要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文明才能進步和發展。 究竟什麼才算真實?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如果人活著必得喜愛真實,那為什麼我們同時又看到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多的謊言和屁話?
Thumbnail
當檯面上的政客們說著著各式各樣真假難辨的屁話,當我們依照自己的部落認同來選擇「誰的屁最香」,以讓自己安心的相信一切都很好時,在乎事件的真相、關心行動所引發的實際後果的理性需要,自然會慢慢消失。感性的需求會壓過理性的需求,政治,以及各種各樣關乎眾人之事,變得越來越訴諸情感,實際的內容可能是空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