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是我們知道如何得到幸福嗎?
如果有人可以教導我們得到幸福的方法,該有多好呢!
這本書《給想整理房間,也想整理人生的你》,便是創造了一個故事。讓代表幸福的「座敷童子」與代表不幸的「窮神」來告訴讀者,什麼樣的環境會吸引座敷童子,什麼樣的環境又會吸引窮神進駐。
不幸的場景:「內心與外在的不平衡」和「關係淡薄的環境」
人為什麼會有幸福與不幸的感覺呢?
窮神給予的答案是:「當內心與外在不平衡時,就會感到不幸」。
當現實與預期不符合時,產生「失望」的感覺是很正常的。而這股失望的心情,會帶來壓力與矛盾。讓人的內心產生拉据感。
舉例來說,當我被別人罵「笨蛋」時,如果我覺得自己不是笨蛋,會忍不住想要高聲反駁,甚至想盡辦法證明自己。若是這些所作所為無法改變別人對我的印象時,反而會更對自己生氣、失望,進而產生「沒有人懂我」、「我很可憐」的孤立想法。
而這樣的想法,正好又邁向了不幸的另一個要素:關係淡薄的環境。對人若是抱持著孤立想法,自然無法與人產生連結,越生活越孤立,內心的悲憤感也就越來越重,對於人生、社會也會產生憤怒及否定的感覺。
反之,當別人罵我是「笨蛋」時,若是坦然地接受,從而修正自己的想法與作法。在心情上,也可以得到另一種滿足與啟發。當承認自己有所不足時,便能夠用更謙虛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錯誤,修正作法。
當然,上述的例子是稍微極端了一點,卻很真實地表達了這種「內心和外在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幸感,以及後續的連鎖反應。
不幸的思考模式:「只想到自己」和「感到後悔」
除了有不幸的場景,也有不幸的思考模式。書中舉出了三個不幸的思考模式,我認為可以歸結為兩點。
第一個不幸的思考模式,在書中是寫「思考自己如何賺到」,其實可以更衍生為「只想到自己」。
現今的許多衝突,來自於雙方只想到自己的立場,沒有思考對方的立場。以「勞資衝突」為例,雙方在「都只想到自己」的情況下,利益的分配是怎麼也分不均的。
我非常喜歡楊定一先生對他的孩子所說的問題:「理想中,是否有利益他人?」不僅是自己得利,也要讓他人得利。
新時代的思考方向已經轉變,由「共好」為核心出發。當所有人不再是對立的兩方,而是可以相互扶持的夥伴關係時,「雙贏」才可能有「幸福」的感覺。
https://www.instagram.com/p/CRzMjTwrTys/ 來自糰子大人的手寫
第二個和第三個思考模式,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後悔。
「時時做正確的決定」以及「用道理來思考」兩個思考模式,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隱藏了人們「害怕失敗」的恐懼心理。窮神老師一語道破:「世間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決定」,而當人們「只想要做正確的決定」時,往往面對的是事後的後悔心情。
用「道理來思考」也是基於同樣的心理:害怕失敗。但是什麼是道理呢?其實是人們過去的經驗之談。只憑藉著過去的經驗,只會讓自己踏不出關鍵的一步,永遠在走不出去的圈子裡打轉。在怨嘆人生一成不變的同時,其實是思考局限了自己的作法。
幸福,來自於「感恩他人」與「不後悔」
改變不幸思考模式的方向很簡單,就是「感恩他人」與「不讓自己感到後悔」。
感恩,是可以提升自己情緒的好方法。當人們內心悲觀時,如同戴上了有色眼鏡,看向世界的眼光都是灰暗的。而感恩,是灰暗當中的小小火光。每一個小小感恩匯聚起來,便會發現自己的周遭有著這麼多支持的力量。
當我們為成別人感恩的對象時,內心也會油然而生一股滿足感。幫助別人成為贏家的同時,其實也是幫助自己的內心有所成長。
而「不後悔」的心情,則是讓我們更專注於當下。與其關注於「好的結果」,不如關注於「好的情緒」。有什麼事情是想到就讓人興奮的嗎?那就去做吧!不要讓害怕局限了自己的腳步,邁出關鍵的一步,才可能拓展舒適圈,往理想的自己前進。
這本書雖然看起來是教導整理的書籍,但意外地,關注於心理層面的部分極多。作者伊藤勇司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因此在強調心理狀態時,格外地能夠引起共鳴。認真說來,書中所強調的居家重點,不外乎老生常談。但透過虛擬的「座敷童子」及「窮神」兩個角色,讓讀者們更有意識地去創造「幸福」的空間,而非單單學習整理技巧,忽略了內心「為什麼要開始整理」的黃金提問。
如同書名,不光是整理房間,而是由內在層面引導讀者開始「整理人生」,改變不幸的思維與環境,走向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