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探索的反思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明白自我探索有多重要和渴望找到生命熱情的人,常常為了找到價值、熱情,而積極的去吸收這方面相關的知識。比方說你可能會看「找到你的為什麼」、「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類的自我探索工具書;或是像「能不能轉身就旅行」、「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這類旅行照片配上療癒文字的撫慰書;又或者是參與相關的探索工作坊和課程。
曾經我也是積極閱讀和參與這類書籍和活動的一人,但奇怪的事,越是進行這類的思考,我感到越迷茫,並且出現了一些副作用,狀況輕時頂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嚴重時開始產生價值觀錯亂和焦慮的狀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自己在思考後,想到了以下幾點原因:
  1. 過度聚焦自我
  2. 眼界和自我認知產生衝突
過度聚焦自我
在積極尋找個人價值、熱情中,許多方法都會不斷強調「聆聽自己的聲音」、「感受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建議看似沒有問題,但實質上未受過訓練的一般人並無法確認那一個聲音是真實的,那一個情緒是對的,舉個例子:之前在當教練時,我嘗試將一些特別的教育方法融入到棒球教學中,但進行的並不成功,導致會員一直流失,並且同時我也也感受到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與人接觸的工作,想要離開教練的工作,此時重點來了,我是因為遇到挫折而想放棄呢?還是因為真的不喜歡接觸人才想離開?老實說,在情緒的驅使下要進行這樣的判斷比想像中還要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怎麼做的呢?與一般認知不同,我選擇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融合教育和棒球,而非急於做出判斷,大概五個月之後,我成功融合,並且從中得到了許多成就感,也額外的認識到自己並非是不喜歡接觸人,而是我做的事情與我所想要改變的問題不同,從這件事我們能看到,如果當時我急於判斷自己「不喜歡接觸人」那是否會更偏離真正的自己?
因此,回到上面標題,什麼是過度聚焦自我,就是過度放大自己當下的想法,來當作是自己的內在價值觀,而忽略了所謂的「自我」是一個變動的東西,它會隨著外在經歷和眼界而改變。
眼界和自我認知產生衝突
假設有一個人相信司法正義,而立志成為律師或警察之類的執法人員,但當他到第三世界看到當地政治的腐敗、看了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後了解到正義的範疇其實很模糊且主觀,那麼他的價值觀會如何改變?如果他對正義的想法動搖了,代表的是他意志不夠堅定?還是眼界更開闊了?我們的社會有一種風氣,總認為原有的意志改變就是不堅定的代表,但在我的觀點看來,能夠貫徹始終的意志需要數十年尋找,生涯早期的貫徹,僅僅是說明了你的眼界和思維沒有進步,就如同股神巴菲特的老師窮查里所說:「如果你今年的認知思維和去年的認知思維一樣,那只能說明你這一年根本沒半點進步」。
所以回到標題,什麼是眼界和自我認知產生衝突,意即你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和你原本的認知和價值觀不同,但卻仍舊想保有原有的狀態,此時會出現三種狀況
  1. 扭曲現實
  2. 改變舊有思維
  3. 迷茫
「扭曲現實」聽起來很誇張很可笑,但事實上,這是一般人在面對價值觀衝突的思考方式,例如:你相信司法正義,但若出現司法不公的事實,並且已經鐵證入山,但在你眼裡看來仍舊覺得是當事人的錯,因為在你認為司法正義是不會出錯的;又或者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基因體的DNA確實含有有關藝術、體育等等的基因細胞,並且能透過基因工程的技術植入人體,但因為你相信「刻意練習」裡關於沒有天賦這回事的研究,因此對於此類基因工程的研究嗤之以鼻;基本上若是過度想保有自己所堅信的事物,這樣的思維就已經是所謂的「意識形態」,也就是類似政治、宗教、陰謀論等等的東西。
再來是「改變舊有思維」,此現像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深思、比對後,了解到舊有的思維不適用,應當要改變的話,這樣的過程是值得讚賞的。但若是改變的過程太快,就需要思考自己是否是受到另一個意識形態操弄,或是自己在原有的思維上架構不清楚導致自己輕易改變價值觀和思維。但是,要如何判斷自己過快過慢,還是是正在被操弄或是原有思維架構不清楚呢?老實說這是一個漫長的修煉,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出良好判斷,唯有「練習練習再練習」,時常保持反思,從以上各觀點去思考「我為什麼會這樣思考」
而最後一個,是我認為一個習慣和相信理性思維的初學者最容易發生的狀況「迷茫」。為什麼「迷茫」反而是理性思考的人才會有的狀態呢?因為這類的人會將問題的範疇擴張的太大,並且隨意、鬆散的論點都無法輕易說服他。舉個例子:如果今天要你解釋何謂「正義」你會怎麼解釋?一般人可能心中馬上會閃過幾個畫面或答案,如連續姦殺犯終於落網、不妨礙他人自由、逮捕阻礙維持社會平穩的人等等的答案,但對慣於理性思考的人來說,這題所牽涉到的層面非常廣泛且複雜,從社會制度到多數正義,從當代地理人文到歷史背景,從心理到外在行為,從經濟到倫理等,無不是可以討論的範圍,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這個人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了大量的研究,否則他沒辦法確認自己相信的事情是什麼,那重點來了,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沒有自我認知或是核心價值觀嗎?
每件事物和思維都有正反兩面,但是在「扭曲現實」、「改變舊有思維」、「迷茫」這三種狀態中,我認為在眼界提升的時候,迷茫是最佳的反應,我相信唯有感到迷茫,人們才會相信所有的價值觀和思維,不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是時常再變動的東西,而這也是我們窮盡一生都需要去追尋的答案。
2會員
7內容數
在增進思考和擴張多元思維的修練中,「連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個連結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日常,唯有慣性將所學連結才能有效地增加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廣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Thumbnail
     一出生我們就是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學生,別人的職員,別人的伴侶,那自己呢?真正的我們自己在哪?不可抗拒的被他人所賦予社會角色,一層層包裹住自己,因此迷失自我在這片汪洋中,不斷負重下沉,忘卻呼吸。
Thumbnail
說話這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你真的有好好說話嗎? 今天分享這本書,是賴佩霞博士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本書在倡導的是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怎麼從溝通的過程發現自己的「需要」,從而跟對方有一個合作性的溝通,達到雙贏的結果
Thumbnail
為何我操練了零極限後反而更容易跟男朋友吵架? 如果不是你操練錯了,就是你狀態提升了,就會受不了繼續維持這段外遇關係。 這讓人覺得很生氣,難道只要是元配操練零極限,關係就會變好,我們特殊的關係就操練了就會分開嗎? 建議你放下對錯與競爭等二元的觀點來看待你們的連結,你會生氣只是因為你覺得「如果操練後就會
Thumbnail
最近重新看了過去三年寫的日記,發現自己寫了很多,但是好像都在一個同樣的面相打轉,好像我不知道我自己夠不夠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說不。 一切的根源都回到一種模糊的否定自己的心情,好像因為太習慣拿外在的成就變成某種標竿來衡量自己,但是一方面又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背骨的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自由」或許是現代人心中的普世價值,尤其是在看見香港反送中、維吾爾族集中營,甚至是近期阿富汗女性再度籠罩於塔利班陰影下等事件,更讓人強烈感受到自由的可貴。然而,縱使生活在最為開放民主的社會,人真的有可能自外於所有條件,達到全然的自由嗎?對於小說家陳思宏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Thumbnail
     一出生我們就是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學生,別人的職員,別人的伴侶,那自己呢?真正的我們自己在哪?不可抗拒的被他人所賦予社會角色,一層層包裹住自己,因此迷失自我在這片汪洋中,不斷負重下沉,忘卻呼吸。
Thumbnail
說話這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你真的有好好說話嗎? 今天分享這本書,是賴佩霞博士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本書在倡導的是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怎麼從溝通的過程發現自己的「需要」,從而跟對方有一個合作性的溝通,達到雙贏的結果
Thumbnail
為何我操練了零極限後反而更容易跟男朋友吵架? 如果不是你操練錯了,就是你狀態提升了,就會受不了繼續維持這段外遇關係。 這讓人覺得很生氣,難道只要是元配操練零極限,關係就會變好,我們特殊的關係就操練了就會分開嗎? 建議你放下對錯與競爭等二元的觀點來看待你們的連結,你會生氣只是因為你覺得「如果操練後就會
Thumbnail
最近重新看了過去三年寫的日記,發現自己寫了很多,但是好像都在一個同樣的面相打轉,好像我不知道我自己夠不夠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說不。 一切的根源都回到一種模糊的否定自己的心情,好像因為太習慣拿外在的成就變成某種標竿來衡量自己,但是一方面又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背骨的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