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有什麼過人的魅力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話說《莊子》裡的哀駘它
(寫在東京奧殘會之前)
《莊子》一書,描述了許許多多外貌奇形怪狀、肢體或殘或缺的人物。這些人物,在世人的眼光裡,總覺得外形缺陷,心靈遺憾。
但,在莊子的眼裡,那些外貌醜陋、形體殘缺的人,他們都能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甚至都能盡享天年。這是因為他們都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有人生的理想、有深遠的抱負、有心靈的追求。雖然他們形軀殘缺,但心靈滿足。相反的,外貌娟好、軀體健全,是否都有人生的理想呢?內在的道德是否如形軀的健全呢?
哀駘它,就是其中的一個「特異人」。
這裡,莊子又假借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來介紹這個「特異人」。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他說:
衛國有個面貌非常醜陋的人,叫做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就不忍捨去。女子見到他,就會向父母請求,說「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像這樣的女子,不下都有十幾個,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
不過,就從來沒聽說過他有什麼個人的主張,都只是應和別人罷了。他既沒有國君的權勢去拯救人民,也沒有大量的財物去救濟百姓。不但人醜,知名度也不出衛國;但,男男女女都圍在他身邊。他肯定有他過人之處,於是就召見了他。沒想到,交往了不到一個月,對他的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對他相當的信任,於是還把國相交託給他。沒想到,他竟然表現得免為其難,最終都辭受他去。他離開之後,寡人若有所失,覺得再沒有人可以與寡人為國分憂啦!
孔子給魯哀公這樣一問,很老誠持重地、穩慢地回話,他說:
我孔丘先前出使過楚國,適巧看見一群小豬,正在吮吸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水,突然驚慌地丟棄母豬,逃跑了。為什麼驚慌逃跑呢?因為那些小豬發覺母豬已經沒有之前的形神了。
孔子這個寓言,是在點出魯哀公之愛哀駘它,蓋忘其形而愛其形之本呀。然後孔子繼續打了幾個比喻,他說:
戰死沙場的人,埋葬時就無須用飾物來送葬;被砍掉了腳的人,也不會愛惜穿過的鞋子。因為這已經失去了精神的根本,就不必多此一舉。
此外,作為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有婚娶的人,不能在宮中服役。為保全形體尚且要做到這點,又何況要保全德性的完美呢?
如今哀駘它,他不說話也能取信於人,沒功績也能贏得親近,又能讓國君樂意委託國事,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魯哀公又問:「何謂才全?」
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這都是人事的變動,都是上天的安排;像斗轉星移,日夜更替,靠人的能力,是不能左右的。因此,它們不能打擾到我們的內心,也佔據不了我們的內心世界。要使自己氣定神閑,通暢而不失怡悅,使這種狀態天天保持,不管遭遇到什麼,都使它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就叫做「全才」。
魯哀公又再問:「何謂德不形?」
孔子又再回答:
靜如水,是靜止的極點。它可以成為我們行為的準繩,內心平靜如水,外物就無法撼動。所謂德,就是形成心如止水的修養。德不形,即德不外露;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各位,莊子假託孔子一番迂迴曲折的言辭,講述人能忘卻形軀相貌,以致忘卻生死,了無牽掛,不為外物所累,而直指人心之美善、德性之充實。哀駘它,之所以有如此過人的魅力,德全也。俗語說:有麝就自然香。
2021-8-14
參考書籍:
王夫之《莊子解》
《莊子》白話全譯
《莊子》白話譯注
《莊子》內篇憨山大師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老朽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的,比如:天生醜陋、形軀殘缺,又或因言獲罪,含冤莫白,憂鬱終老…然則,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近期有不少港人移居他地,當然也有不少人留居香港。這去與留,旁人都無資格品評的。為什麼?很簡單,旁人都不是當事本人,你又怎知道人家的考量呢?
最近寫文,提出一句術語——心安的合理點。什麼意思呢?因為合理不合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時、不同的位,但看法未必盡同,是否合理,那要看是否心安。
有位老前輩說過:儒家思想讀多了,是要讀一些老莊的。 何解呢?
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22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老朽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的,比如:天生醜陋、形軀殘缺,又或因言獲罪,含冤莫白,憂鬱終老…然則,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近期有不少港人移居他地,當然也有不少人留居香港。這去與留,旁人都無資格品評的。為什麼?很簡單,旁人都不是當事本人,你又怎知道人家的考量呢?
最近寫文,提出一句術語——心安的合理點。什麼意思呢?因為合理不合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時、不同的位,但看法未必盡同,是否合理,那要看是否心安。
有位老前輩說過:儒家思想讀多了,是要讀一些老莊的。 何解呢?
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22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比好人還好,比惡人還惡,而人前不流露好惡,才是理想的人格──
Thumbnail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善辯,與宋朝那樣美貌,那就很難免害于今天這個世道』。  而,與;祝鮀(tuó),衛國大夫,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因長得帥受衛靈公寵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莊子要我們成為沒有用的人?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比好人還好,比惡人還惡,而人前不流露好惡,才是理想的人格──
Thumbnail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善辯,與宋朝那樣美貌,那就很難免害于今天這個世道』。  而,與;祝鮀(tuó),衛國大夫,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因長得帥受衛靈公寵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莊子要我們成為沒有用的人?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