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莊子》裡的哀駘它
(寫在東京奧殘會之前)
《莊子》一書,描述了許許多多外貌奇形怪狀、肢體或殘或缺的人物。這些人物,在世人的眼光裡,總覺得外形缺陷,心靈遺憾。
但,在莊子的眼裡,那些外貌醜陋、形體殘缺的人,他們都能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甚至都能盡享天年。這是因為他們都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有人生的理想、有深遠的抱負、有心靈的追求。雖然他們形軀殘缺,但心靈滿足。相反的,外貌娟好、軀體健全,是否都有人生的理想呢?內在的道德是否如形軀的健全呢?
哀駘它,就是其中的一個「特異人」。
這裡,莊子又假借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來介紹這個「特異人」。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他說:
衛國有個面貌非常醜陋的人,叫做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就不忍捨去。女子見到他,就會向父母請求,說「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像這樣的女子,不下都有十幾個,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
不過,就從來沒聽說過他有什麼個人的主張,都只是應和別人罷了。他既沒有國君的權勢去拯救人民,也沒有大量的財物去救濟百姓。不但人醜,知名度也不出衛國;但,男男女女都圍在他身邊。他肯定有他過人之處,於是就召見了他。沒想到,交往了不到一個月,對他的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對他相當的信任,於是還把國相交託給他。沒想到,他竟然表現得免為其難,最終都辭受他去。他離開之後,寡人若有所失,覺得再沒有人可以與寡人為國分憂啦!
孔子給魯哀公這樣一問,很老誠持重地、穩慢地回話,他說:
我孔丘先前出使過楚國,適巧看見一群小豬,正在吮吸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水,突然驚慌地丟棄母豬,逃跑了。為什麼驚慌逃跑呢?因為那些小豬發覺母豬已經沒有之前的形神了。
孔子這個寓言,是在點出魯哀公之愛哀駘它,蓋忘其形而愛其形之本呀。然後孔子繼續打了幾個比喻,他說:
戰死沙場的人,埋葬時就無須用飾物來送葬;被砍掉了腳的人,也不會愛惜穿過的鞋子。因為這已經失去了精神的根本,就不必多此一舉。
此外,作為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有婚娶的人,不能在宮中服役。為保全形體尚且要做到這點,又何況要保全德性的完美呢?
如今哀駘它,他不說話也能取信於人,沒功績也能贏得親近,又能讓國君樂意委託國事,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魯哀公又問:「何謂才全?」
孔子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這都是人事的變動,都是上天的安排;像斗轉星移,日夜更替,靠人的能力,是不能左右的。因此,它們不能打擾到我們的內心,也佔據不了我們的內心世界。要使自己氣定神閑,通暢而不失怡悅,使這種狀態天天保持,不管遭遇到什麼,都使它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就叫做「全才」。
魯哀公又再問:「何謂德不形?」
孔子又再回答:
靜如水,是靜止的極點。它可以成為我們行為的準繩,內心平靜如水,外物就無法撼動。所謂德,就是形成心如止水的修養。德不形,即德不外露;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
各位,莊子假託孔子一番迂迴曲折的言辭,講述人能忘卻形軀相貌,以致忘卻生死,了無牽掛,不為外物所累,而直指人心之美善、德性之充實。哀駘它,之所以有如此過人的魅力,德全也。俗語說:有麝就自然香。
2021-8-14
參考書籍:
王夫之《莊子解》
《莊子》白話全譯
《莊子》白話譯注
《莊子》內篇憨山大師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