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願
究竟是因為沒有學習意願所以成績落後?還是因為成績落後所以沒有學習意願?
在安置機構中最常聽到描述孩子的課業學習狀況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學習意願,所以成績才會落後。可是在從事弱勢學童的補救教學11年當中,我不斷地發現與印證學習意願並不是成績落後的原因,而是成績落後的結果。
三年(2011)前,當博幼基金會與一個大部分都是法院轉介安置的機構合作時,我看到了機構內的孩子每一個幾乎都沒有學習意願,主任跟我說孩子到學校上課只要不鬧事就是表現優良了,即使他是在睡覺也算。而即使如此要求簡單也還有將近一半的孩子無法適應學校上課,必須留在機構上課(雖然整個學校都是機構的學生)。
剛開始課輔時,很擔心學生的程度很差(平均落後超過五個學年以上),學習意願低落,因此採用小班1對2,但是很快地發現1對2不行,必須1對1。因為2個學生一起上課,其中1個孩子學會了,另外1個就翻臉了,所以根本不能一起上課。而且孩子都沒有學習意願,不想上課,因此就想盡辦法鬧情緒、激怒老師、不配合老師……等等招式盡出。而機構的工作人員就利用獎勵與懲罰的「兩手策略」讓孩子知道機構的決心,因為機構的主任與社工組長非常「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這些孩子將來要獨立生活必須要有基本能力,而現在課業輔導恐怕是最後一個機會了!所以機構從上至下都非常堅持課輔這件事情,而大人的堅持也很明確的讓孩子感受到,所以不論還如何鬧情緒、如何激怒老師、如何不配合都無法改變機構課輔的決心。
其中有個國中生因為很不喜歡讀書,因此老師只好讓他去體驗出賣勞力-徒手拔草。拔了一陣子孩子就發現出賣勞力似乎沒有想像中簡單,尤其要在大太陽底下曬好幾個小時並非輕鬆愉快的事情。於是這個孩子在體驗出賣勞力之後,就認命地開始拿起課本讀書,從最簡單的開始學起。同時通過英文與數學的測驗還可以獲得李家同董事長的親筆簽名證書,更是讓這個從來沒有在學校拿過獎狀的孩子莫大的鼓勵,因此就更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了。
慢慢地,半年過去了,大人的相信漸漸地發生了質變。開始孩子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課輔老師慢慢教,教得簡單,並且符合孩子程度的結果是孩子發現自己原來是可以學會的,原來是可以進步的。這樣的學習經驗與之前迥然不同,但是它確確實實地在自己身上出現,讓孩子不得不信!以前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別人並不會是自己,但是這次不一樣了,讓人不得不信了!
當孩子開始進步之後,孩子的學業成就開始提升,同時學習意願開始增強,因為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輕鬆達成目標,並且可以獲得很多獎勵(有口頭的與物質的)之後意願就更強烈了,進步就更快了。而當孩子的重心放在如何挑戰與通過更難的課程時,自然也就減少了偏差行為與負面思考的時間與機會,自然行為就會開始產生變化,這就是增強正向行為,自然會減少負向行為的道理了。
從這件事情不難理解意願與程度的關係,一個程度不好的孩子上課都聽不懂,如何維持很高的學習意願呢?而學校的課程並不會因為孩子的程度不好就變更教材符合學生的程度教學,自然孩子就沒有學習意願。如果想要提升落後孩子的學習意願,那就必須教符合孩子程度的課程,而不能再依照學校的進度教學了,這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因材施教。
所以當我們面對程度落後的孩子沒有學習意願時,我們該想想孩子的程度在哪裡?應該從哪裡開始學?如何用孩子學得會的方法教孩子?而不是一天到晚將程度落後歸咎於孩子的學習意願低落,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孩子的學習意願從來都不是「因」,而是「果」。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意願該檢討的是老師,而不是這些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獎勵不必過份強調功課是否非常好,而是應該強調他已經學會了哪一個科目。舉例來說,假設他學會了正負數的運算,我們博幼基金會就會給他一個證明,說他已經學會了正負數的運算。很多人認為這是很奇怪的事,因為正負數的運算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很多孩子就是因為不會正負數的運算而完全不會做代數的題目。我們這種做法使得很多小朋友得到相當大的鼓勵,而且這種鼓勵在別的地方是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