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與想像》: 自我認識,是一場無用的努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身邊的人否定你的價值,請記住要抵抗,不要讓社會的標準來衡量你,你必須珍惜只有你自己清楚的價值,孤獨自處很不容易,但這是必要之作為。你珍惜的價值總有一天會在意外之處鼓勵到別人,那種狀況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發生,但是不做的話會變成『不可能』發生。」
「可以這麼說。我多希望是在得獎前跟你這樣對話。」
這電影看了真的很舒壓,提到了自我概念認知的薄弱。三段愛情故事,帶有不斷的自我釐清的對話,整個電影都在對話,都在做不斷的自我釐清。不斷釐清自欺與誠實的差別、不斷釐清自我認知的概念。
我到底喜不喜歡這個人?我到底滿不滿意這樣生活?
每一次的誠實都像是在推翻過去的誠實一樣。然後過去的誠實就變成自欺,而新的誠實,也會再變成新的過去的自欺。就像不斷的活在推翻自我一樣。
似乎就像某種生命態度,就是自欺欺人。
電影不斷一直想到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在那種哲學裡面,自我認知是不可能的,我能在這電影看到這種善變的元素,自我認知,永遠都會被一些人生際遇而有所推翻,永遠都在推翻自己。
電影用短短的幾個小情境劇,就能不斷在進行自我推翻。一直到最後還是沒答案。就像電影三段故事裡的愛情世界,不斷的充斥在我到底喜不喜歡這個人?那個喜歡又不喜歡的曖昧矛盾裡。還發展成一種自欺的人生觀一樣。永遠都在自我想像裡面,被「以為」這個概念給陷害。
如同,「可以這麼說。我多希望是在得獎前跟你這樣對話。」故事中的文學教授得普立茲獎。俗不知他拿獎後,他卻講這句話,好像作品得獎後,作品就被不再能這麼的純粹的做自己,但每個作家、小說家,沒那個獎來襯托會偉大嗎?
那我就馬上想到,這種矛盾。就像沙特為什麼拒絕拿諾貝爾文學獎。他希望自己作品署名是Jean-Paul Sartre,而不是Jean-Paul Sartre, Nobel laureate(諾貝爾得主尚-保羅・沙特)。這真的有差,那個得獎名,是真的會降低一些作品的本質性在。
然而我也覺得,作家寫作品,是脫離不了自我認知的這一塊。可往往在得獎與不得獎的別人眼光裡,又沒辦法可以那麼的做自己。如同這電影的愛情觀、家庭觀、求學觀,永遠都會因為別人,而不斷推翻自我概念。是不是因為別人,而我要有所改變?
因別人而改變,看起來是現在拘束社會所忌諱的觀念。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因為別人而有所改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185內容數
已經習慣每週上電影院2到5次的習慣。講實話,以新電影來說,真的能入我心的還真的蠻少,如果有,我願意寫影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著梁芳儀(方郁婷 飾)被打手心那段,讓我回想起小學時期也被打手心的過往,再看到同學們在聊孫協志,我才驚覺,原來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已經有能力拍好電影了。她拍的那些過往,就像早期8年級生會經歷的事,打手心、電腦課偷玩電腦、5566、sars。導演也很巧的是出生在1990年。  
「電影可以很簡單的用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來劃分,但其實在這些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之餘,我們還有很多理由可以繼續走下去」   儘管劇情顯得破碎、重點難以聚焦,不過除了這些好看與不好看之餘,是不是還有些東西更重要?對我而言,月老就是一個這「之餘」的東西,非常打動我,但電影來說,很難看。心情有點複雜這樣。
這次的瀑布,讓我意外的覺得,很貼切當代人的生活。但我覺得並不是故事背景是在covid-19的緣顧,而是他對於精神病的同理,那種不敢與人相處、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否定、每分每秒都活在恐慌的迂迴裡。這種活在恐慌中的感覺,猶如當代人的寫照,似乎也不用思覺失調,也能感受到被生活壓力追趕的那種恐慌。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電影很注重劇情轉折,有打算要看的千萬不要往下看。   《黑色童話》的導演,事隔一年又推出新作。同樣是在看似安逸的中産家庭裡,背後卻有暗藏著另人不解的忐忑不安。上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家暴?這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發神經質?好像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不過這次重力放在精神病,什麼事
金馬影展電影,不會上映,有雷   電影企圖想捕捉住在巴黎奧林匹克區的4位不同色種的年輕人,在這座城市中的寂寞空虛感。整部電影黑白畫面,開頭就空拍13區的夜間景象,猶如不夜城ㄧ般,到晚上大家都還是很忙碌,一直到鏡頭慢慢地移動到住在高樓中的住戶,模糊帶過每戶窗裡的私生活,直到轉到女主角愛蜜莉(張露西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   諾耶米梅蘭特(燃燒女子的畫像女主角)首度執導電影加主演,如片名,就是談戀愛。一個生活還不錯的法國女演員,愛上一個生活貧困的吉普賽男孩,真愛建立在註定無法相守的跨國戀,看似有些太過單純的肉麻路線,但實際上並沒有這種肉麻以及狗血,而是意外的寫實又滄桑。
看著梁芳儀(方郁婷 飾)被打手心那段,讓我回想起小學時期也被打手心的過往,再看到同學們在聊孫協志,我才驚覺,原來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已經有能力拍好電影了。她拍的那些過往,就像早期8年級生會經歷的事,打手心、電腦課偷玩電腦、5566、sars。導演也很巧的是出生在1990年。  
「電影可以很簡單的用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來劃分,但其實在這些被喜歡與不被喜歡之餘,我們還有很多理由可以繼續走下去」   儘管劇情顯得破碎、重點難以聚焦,不過除了這些好看與不好看之餘,是不是還有些東西更重要?對我而言,月老就是一個這「之餘」的東西,非常打動我,但電影來說,很難看。心情有點複雜這樣。
這次的瀑布,讓我意外的覺得,很貼切當代人的生活。但我覺得並不是故事背景是在covid-19的緣顧,而是他對於精神病的同理,那種不敢與人相處、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否定、每分每秒都活在恐慌的迂迴裡。這種活在恐慌中的感覺,猶如當代人的寫照,似乎也不用思覺失調,也能感受到被生活壓力追趕的那種恐慌。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電影很注重劇情轉折,有打算要看的千萬不要往下看。   《黑色童話》的導演,事隔一年又推出新作。同樣是在看似安逸的中産家庭裡,背後卻有暗藏著另人不解的忐忑不安。上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家暴?這次是好好的為什麼要發神經質?好像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不過這次重力放在精神病,什麼事
金馬影展電影,不會上映,有雷   電影企圖想捕捉住在巴黎奧林匹克區的4位不同色種的年輕人,在這座城市中的寂寞空虛感。整部電影黑白畫面,開頭就空拍13區的夜間景象,猶如不夜城ㄧ般,到晚上大家都還是很忙碌,一直到鏡頭慢慢地移動到住在高樓中的住戶,模糊帶過每戶窗裡的私生活,直到轉到女主角愛蜜莉(張露西
金馬影展的電影,不會上映。有雷   諾耶米梅蘭特(燃燒女子的畫像女主角)首度執導電影加主演,如片名,就是談戀愛。一個生活還不錯的法國女演員,愛上一個生活貧困的吉普賽男孩,真愛建立在註定無法相守的跨國戀,看似有些太過單純的肉麻路線,但實際上並沒有這種肉麻以及狗血,而是意外的寫實又滄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無條件愛與接納的主題,作者透過個人心得以及與先生的討論,解釋瞭如何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及對於自我價值和接納的迷思。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對於自我認知和改變的體悟,希望能夠真實面對自我的情感和價值。
Thumbnail
Q1如果你得不到應得的認可該怎麼辦? A1我曾聽過一句話,忘了誰說的,他說:「我們對宇宙來說不重要,對自己來說卻非常重要。」 其實人都是過份在乎這世界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忘記自己本來的面貌和價值。 我們真的不需要旁人對自己測量標準,實打實的認可。 人出生在這個星球上,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自我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特徵和價值的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同感不僅包括我們的外在身份,如職業、家庭角色、民族和文化背景,還包括我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認同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充滿批評和期望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迷失在他人的聲音中,忘記了自我價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有時在新團體開展的時候,介紹薩提爾模式的自我欣賞跟感謝,都會有學員提出疑惑,也不外乎是這幾點。 什麼都沒做也可以欣賞自己嗎? 做了一些「本來就應該」的事,有需要這樣欣賞自己嗎? 一直自我欣賞會不會自我感覺良好,也太自戀、自我了⋯ 我也許無法很正確的回答這些問題,但只能從自己過
Thumbnail
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的人,就無法擁有基本價值感。 生命基本價值感的意義是指:人都有其長處與天賦所在,不會十全十美、完美萬能,而是活在人世,都有自己可以貢獻與施展的能力與力量。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有一個特別的能力,就是對人品頭論足、百般挑剔(內心的)。 想當然爾,這樣的個性對自己也不會太友善,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自己也過得很辛苦。 2016年開始接觸學習薩提爾後也開始學習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原來只是這個關鍵的,卻讓自己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 薩提爾女士說:問題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無條件愛與接納的主題,作者透過個人心得以及與先生的討論,解釋瞭如何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及對於自我價值和接納的迷思。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對於自我認知和改變的體悟,希望能夠真實面對自我的情感和價值。
Thumbnail
Q1如果你得不到應得的認可該怎麼辦? A1我曾聽過一句話,忘了誰說的,他說:「我們對宇宙來說不重要,對自己來說卻非常重要。」 其實人都是過份在乎這世界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忘記自己本來的面貌和價值。 我們真的不需要旁人對自己測量標準,實打實的認可。 人出生在這個星球上,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自我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角色、特徵和價值的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同感不僅包括我們的外在身份,如職業、家庭角色、民族和文化背景,還包括我們內心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認同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充滿批評和期望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迷失在他人的聲音中,忘記了自我價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有時在新團體開展的時候,介紹薩提爾模式的自我欣賞跟感謝,都會有學員提出疑惑,也不外乎是這幾點。 什麼都沒做也可以欣賞自己嗎? 做了一些「本來就應該」的事,有需要這樣欣賞自己嗎? 一直自我欣賞會不會自我感覺良好,也太自戀、自我了⋯ 我也許無法很正確的回答這些問題,但只能從自己過
Thumbnail
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的人,就無法擁有基本價值感。 生命基本價值感的意義是指:人都有其長處與天賦所在,不會十全十美、完美萬能,而是活在人世,都有自己可以貢獻與施展的能力與力量。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有一個特別的能力,就是對人品頭論足、百般挑剔(內心的)。 想當然爾,這樣的個性對自己也不會太友善,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自己也過得很辛苦。 2016年開始接觸學習薩提爾後也開始學習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原來只是這個關鍵的,卻讓自己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 薩提爾女士說:問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