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問答 # 09:繼續少食下去,會不會過輕?變成紙片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節目內容

  1. 「少食」和「體重減輕」其實沒有關係?
  2. 不需要刻意追求增重或減肥?
  3. 未必是吃得少就是健康?
  4. B&W的飲食生活觀
  5. 為什麼要追求「少」食?
  6. 覺得自己目前不夠健康、想要行動測試看看?
  7. 害怕變太重?害怕變太輕?

馬上聽!(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聆聽)

YouTube版
Podcast版


看文字版

極簡生活問答 #09:繼續少食下去,會不會過輕?變成紙片人?

來自聽眾的提問

很好奇您們體重的變化,如果一直吃的量不多,體重掉到不到40公斤,最後會不會變成紙片人?你們的媽媽會覺得你們太瘦嗎?我目前44公斤,想再少食一點,也漸漸能讓肚子稍微餓過40分鐘後再吃,不會像以前一樣怕肚子餓傷胃而趕快吃東西果腹了。

我們的家人看到我們目前的身材,是沒有覺得我們變得太瘦、覺得擔心,反而是看到我們飲食變得簡單、有在做瑜珈、靜坐、有在照顧自己的身體,更放心我們的樣子!

我們並不是營養健康的專家,所以這裡我們只是提供個人的觀點喔!請自行斟酌使用~

「少食」和「體重減輕」其實沒有關係?

我們在開始意識自己的飲食、開始嘗試少食之前,體重最重是60公斤,換算BMI值是22(一般合理範圍是18.5~24,平均值是21),嘗試一日吃1~2餐之後都一直維持在52~54公斤左右(換算BMI是20),而且感覺體重好像就盯住了!

我們認為,如果過往都習慣大吃大喝,在嘗試少食之後,確實一開始體重是可能會減少的,但是只要我們持續去聆聽身體的聲音來進食,身體應該會維持在一個合理範圍的體重,而且可能就不太會變化了,且每個人的合理體重都是不同的。

我們看過一些資料,仍有少部分的人在嘗試少食之後體重卻是增加的,因為開始有意識地給予身體需要的食物,身體恢復原本應有的機能,反而增重恢復到身體合適的體重,因此少食和體重減輕其實是沒什麼絕對關係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聆聽身體的進食需求、有意識地進食」,如果有,身體就會恢復到我們應有的體重。

不需要刻意追求增重或減肥?

因此,我們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減重或增重,這就跟極簡生活一樣,當我們認真地生活、有意識地生活、專注當下的生活,我們自然就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物品、不需要什麼物品,斷不斷捨離也會是自然的結果,我們也不需要刻意丟或留!

所以,目前我們的感覺就是,「這就是我原本的樣子、原本的體型、原本應該有的體重」,並不需要會想要刻意去減重或增重,因為這就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但是,如果你目前會擔心自己的體重過輕或是吃太少可能營養不良的壯況,如果內心想要詢問醫生的意見,那就去看醫生,好好面對自己心中的疑慮!(這可能也是必經的過程)

未必是吃得少就是健康?

在我們嘗試過各種飲食的方法之後,現在發現飲食生活和極簡生活一樣,都是在鍛鍊我們內心強度、釐清個人信念的一套工具!

有些人相信吃足某些營養才能夠健康,例如每一餐一定要有均衡的蔬果類、蛋白質、澱粉、油脂等、肚子餓了就要吃,有些人則是相信人是可以長期斷食(少食或不進食)的,這些完全不一樣的飲食方式但身體仍然很健康的案例也不少,這就讓我們覺得,果然每個人適合的生活方式都不同,不論是飲食或是極簡生活。

B&W的飲食生活觀

以上兩種飲食方式我們都有去嘗試過、了解過,目前我們是希望盡可能聽從身體的需求來進食,不用特意去思考這是好食物或是不好的食物,或是這個份量多或少,或是這一餐均不均衡,嘗試相信身體的聲音!

如果身體現在想要吃更多,即使看起來很不像是少食應該吃的份量,我們還是會選擇尊重身體的決定,我們相信身體一定有特別用意、一定是為我們好的,好好聽從內心和身體希望我們現在做出什麼決定!

我們也曾經有感覺肚子已經飽了,但還是有想吃東西的感覺,我們還是會去吃,因為我們通常可以在那頓進食中學習到什麼、獲得什麼,也有感覺肚子咕嚕咕嚕叫、肚子好像餓了但卻沒有想吃東西的感覺,那我們就不吃!

「吃什麼才適合自己」的判斷準則

到底吃什麼是比較適合自己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準則就是,看看吃完之後身體的感覺,如果吃完身體覺得沒有負擔、有活力、精神好,那就是適合自己的食物,反之,就是不適合的,我們可以再次調整飲食!

但是,最近我們又有一個感覺,如果自己的信念夠強大、相信自己不管如何都能夠健健康康的,也許不論吃什麼都不會影響身體,因為內心健康身體就會健康,有一點點這樣的感受,但還要再觀察一下!(XD)

希望大家也可以找到專屬於自己的飲食哲學、飲食信念!

為什麼要追求「少」食?

這位聽眾有提到「想要再少食一點」,我們一樣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想要更少?

1. 覺得自己目前不夠健康、想要行動測試看看?

就像是覺得自己的居住空間不夠清爽,想要再極簡一點?物品少一點?然後猜想少食或是少物可能是一種方法?

我們會希望大家是因為想要透過行動測試來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馬上就認定「少食就是好」、「極簡生活就是好」,然後一味地減少飲食或減少物品,當我們是用「行動測試」,我們比較能夠隨時保持覺察、隨時調整生活、比較不會讓單一的觀念變成我們的慣性想法、甚至是永久的信念!

我相信一定有人是適合營養均衡的飲食,也有人是適合少食、斷食的飲食,我們甚至更相信每個人的飲食生活會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一直變化的,像我們就一直在變化,可以體驗各種不同飲食生活也是非常地有趣!

2. 害怕變太重?害怕變太輕?

內心的害怕可能會反應在我們的身體上,有時候未必是因為是吃太少或吃太多,才導致太重或太輕,而是因為想太多、恐懼太多導致的

所以我們要試著去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害怕自己會太輕、會變成紙片人?

(1) 受到周遭資訊的影響?

因為看了布蘭達&維尼的影片和文章,他們說少食比較好,雖然內心有點擔心吃太少會過輕,但他們都這麼說了,應該就OK吧,但是又有很多營養師說要有充足的營養、三餐要正常才是真正的健康,還沒釐清自己真正的核心信念,因此還有些搖擺和擔憂!

或是最近很流行斷食、素食,所以就跟風這麼做,但其實內心還沒完全認同這些理念!

這需要行動測試、持續地覺察和時間去釐清,我們才能越來越無所畏懼!

(2) 對自己沒自信,需要透過外在標籤來建立?

我們可以思考看看,我們是不是因為對自己沒自信,所以需要透過減肥或增重來建立自己的外在形象?

過去很多人會透過收入、工作頭銜、外在形象等標籤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或自信,現在可能又有新的標籤,我夠不夠極簡、我有沒有環保、我是不是吃素的、我有沒有少食、我有沒有閱讀習慣、我是不是晨型人等,之前國外的YouTube還流行「that girl」,理想生活似乎又有了一個新的既定樣貌,但每個人的生活怎麼可能都長得一樣呢?

真正的自信應該是找到那一個專屬自己版本的理想生活,而不是模仿他人,雖然一開始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模仿進行摸索,但一定需要透過行動測試和持續覺察,我們才能夠逐漸辨識出自己的版本,而且這個理想生活肯定不會很容易就達到,但也才值得我們追求!

(3) 情緒不穩,需要能上癮的對象/發洩口?

有些人會對購物上癮、有些人會對斷捨離上癮,有些人會對食物上癮、似乎也有人會對少食/斷食上癮,有些人不開心會想購物、想要大吃大喝,現在似乎也有人會透過丟東西來發洩情緒,因此,少物、多物、少食、多食都已經不再是重點,或是哪一種才是「正確」的選項,我們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內心!

思考看看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關係中有什麼不平衡、受委屈的地方,我們如何去調整那些地方,而不是透過物品或食物來轉移焦點?


以上就是這次的內容,歡迎大家擷取內心需要的部分,聽眾提問箱在下方資訊欄,那我們就下次見囉!

極簡生活問答 | 聽眾提問箱 👉

https://forms.gle/uJPbU4CfY3ifn5RG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極簡人的家
40.3K會員
690內容數
生活不用很多物品,只需要精準的物品、空間、生活模式, 我們享受身上只有足夠的物品、但擁有全世界的無限生活! 最喜歡研究與分享​「整理思維、簡單生活、游牧生活」, 如果這些內容能有一點幫助到這個世界,那就太幸福了!
極簡人的家的其他內容
2022/04/03
先講一下我們過去擁有哪些文件好了! 我記得有...其實應該也不多,都快忘了!哈哈! 例如:畢業證書、銀行相關證照、語言證照、合作契約等等。 帳單應該也不用提了,畢竟都電子化了。 我們其實剛開始拍影片的時候一直分享的是「整理思維」,也就是我們的信念決定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就說明我們需要哪些物品。
Thumbnail
2022/04/03
先講一下我們過去擁有哪些文件好了! 我記得有...其實應該也不多,都快忘了!哈哈! 例如:畢業證書、銀行相關證照、語言證照、合作契約等等。 帳單應該也不用提了,畢竟都電子化了。 我們其實剛開始拍影片的時候一直分享的是「整理思維」,也就是我們的信念決定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就說明我們需要哪些物品。
Thumbnail
2022/03/11
節目內容 人總有失能的一天,人生是否只為後半養老資金而活? 家人如果失智了,照護者的人生要賠上嗎? 雖然知道活在當下這個道理,但是這些不得不考慮必須面對的問題,總是會讓我的思緒混亂困擾著,無解? 馬上聽!(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聆聽) YouTube版 Podcast版 看文字版 來自聽眾的提問 備註:
Thumbnail
2022/03/11
節目內容 人總有失能的一天,人生是否只為後半養老資金而活? 家人如果失智了,照護者的人生要賠上嗎? 雖然知道活在當下這個道理,但是這些不得不考慮必須面對的問題,總是會讓我的思緒混亂困擾著,無解? 馬上聽!(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聆聽) YouTube版 Podcast版 看文字版 來自聽眾的提問 備註:
Thumbnail
2022/03/01
節目內容 有「斷不了」的中價位娛樂休閒?每月花費降不下來...... 遇到一些人對我提出某些言論,我聽了還心情不太好,該怎樣辦? 為何要因為能力不足,而降低原先標準,讓極簡生活成為不想努力打拼的藉口? 沒有在控制花費,卻一面又說要極簡,就有點沒說服力? 我不想被貼上這些標籤...... 看文字版
Thumbnail
2022/03/01
節目內容 有「斷不了」的中價位娛樂休閒?每月花費降不下來...... 遇到一些人對我提出某些言論,我聽了還心情不太好,該怎樣辦? 為何要因為能力不足,而降低原先標準,讓極簡生活成為不想努力打拼的藉口? 沒有在控制花費,卻一面又說要極簡,就有點沒說服力? 我不想被貼上這些標籤...... 看文字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聽哇賽心理學節目中談到,減肥如果是透過吃很少的方式,反而會讓身體以為自己陷入風險。 為了避免風險,身體會自發性地脂肪囤積,更難消耗脂肪,而無法達到減重的效果。   正如同幸福的悖論,越是追求幸福,更無法得到幸福。
Thumbnail
最近聽哇賽心理學節目中談到,減肥如果是透過吃很少的方式,反而會讓身體以為自己陷入風險。 為了避免風險,身體會自發性地脂肪囤積,更難消耗脂肪,而無法達到減重的效果。   正如同幸福的悖論,越是追求幸福,更無法得到幸福。
Thumbnail
健康 這篇,我想談談這些年學到,或感受到的一些健康知識或經驗,未來可能也會多寫一些關於閱讀感想,觀影後心得,等等東西,一方面紀錄生活,同時,也能留下一些對後人有幫助的東西,盡量少些抱怨,多點純粹的分享 不過,我也必須打個預防針,我說的一切知識,資訊,都僅是我「個人經驗」而已,沒有任何執照,身份背書,
Thumbnail
健康 這篇,我想談談這些年學到,或感受到的一些健康知識或經驗,未來可能也會多寫一些關於閱讀感想,觀影後心得,等等東西,一方面紀錄生活,同時,也能留下一些對後人有幫助的東西,盡量少些抱怨,多點純粹的分享 不過,我也必須打個預防針,我說的一切知識,資訊,都僅是我「個人經驗」而已,沒有任何執照,身份背書,
Thumbnail
你也有減肥的迷思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三個減肥迷思。
Thumbnail
你也有減肥的迷思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三個減肥迷思。
Thumbnail
我也曾經因為瘦不下來感到洩氣, 長期的內分泌失調,各種的卡關, 壓力越大、生活越累就越胖, 越是不開心就想吃炸物、高糖高澱粉........
Thumbnail
我也曾經因為瘦不下來感到洩氣, 長期的內分泌失調,各種的卡關, 壓力越大、生活越累就越胖, 越是不開心就想吃炸物、高糖高澱粉........
Thumbnail
減重你可以什麼都吃,但不要過量,很多時候也許不是真的「吃了好多熱量太多的東西」而是「真的吃了很多你以為熱量不多但分量過多的東西!」
Thumbnail
減重你可以什麼都吃,但不要過量,很多時候也許不是真的「吃了好多熱量太多的東西」而是「真的吃了很多你以為熱量不多但分量過多的東西!」
Thumbnail
原則上就是「吃夠了就好」,可以「吃飽」但不要「吃撐」,偶爾可以「吃撐」但不要一天三餐都吃到撐; 「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但明知道會胖的東西,不要經常出現在飲食的組合裡,其他的日子就吃「本來就需要吃的正餐」。
Thumbnail
原則上就是「吃夠了就好」,可以「吃飽」但不要「吃撐」,偶爾可以「吃撐」但不要一天三餐都吃到撐; 「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但明知道會胖的東西,不要經常出現在飲食的組合裡,其他的日子就吃「本來就需要吃的正餐」。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句話:「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 不論是我們吸收的資訊還是攝取的飲食,每個抉擇都組成了自己,最後,我想重申減肥不易,需要的不該只有意志力,還有對食物的理解、情緒壓力的控制,要改變的是我們對我們的飲食有新的認識,以及發自內心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該追求的不是短期的效果,而是長期的健康。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句話:「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 不論是我們吸收的資訊還是攝取的飲食,每個抉擇都組成了自己,最後,我想重申減肥不易,需要的不該只有意志力,還有對食物的理解、情緒壓力的控制,要改變的是我們對我們的飲食有新的認識,以及發自內心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該追求的不是短期的效果,而是長期的健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