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孔子見蘇格拉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知自何時起,「網路開放課程」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世界各地名校與名師的授課視頻,不僅是知識的來源,亦是展現東西方教育風格之區別的最好例證。歐美的大學課堂上,縱然是錄製開放課,也不乏師生間頻繁的問答與交流;而東方的施教場所,卻展現著亙古不變的、師長為主角的滔滔不絕的教誨,喚起多少東方人關於學生時代的瞌睡的記憶。
中學時期的一節世界史課上,我的老師吩咐大家將文藝復興的「藝術三傑」和「文藝三傑」記下來,其中的文藝三傑即教科書所云但丁、彼特拉克和薄迦丘。下課後,我問老師為何《唐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非文藝三傑之一。誰知老師竟像被冒犯了一般,怒目道:「胡說!甚麼塞萬提斯!」我問話的方式絕無半點不恭敬之處,因此我實在不知老師府上和塞萬提斯究竟有何世仇,而自那次經歷之後,我亦再未敢問過任何有創意的問題,對歷史課的期待,也止於斯。
其他的課程,情況大同小異,比如國文(我生長的地方叫做「語文」)課本裡,學生沒有不喜歡幾位古代聖賢和數個近現代作家的權力。一旦表現出反感和質疑的態度,就面臨著褻瀆神靈的罪名。儒家文化的前提下,大學者往往被稱為「聖人」,也就是英語裡叫做saint、多和一神論宗教人士相關聯的稱號。聖人的畫像與塑像被供奉在神廟和學堂裡,數千年來亦受學子禮拜,因此在東方,學術和宗教之間的界線則顯得十分模糊,而老師在有意識地授課時,往往無意識地施行著傳教士的職責。
許久後,我在美國求學、上的第一節美學課上,老師在闡釋完《伊安篇》後面對全班問道:「你們同意蘇格拉底對於文藝的批評嗎?各位可有任何評論或者想法?」
「是否同意?」「可有想法?」這是我作為學生,首次聽到講台上傳來這樣的問話。
本應思考柏拉圖的我,思緒卻停滯在那東西文化相碰撞的一瞬間。周遭的同學依次發言時,根據各人談吐可辨出座中有哲學科系的、科學科系的、藝術科系的──有人連蘇格拉底是何許人尚不清楚,有人已能就威特根斯坦思想來寫長論文。雖說各人言論有專業水平的高低,卻絕無嘲笑對方不辨菽麥之事。然而自從「塞萬提斯事件」之後,我已不再習慣直接表達思想,換句話說,我鍛造出了「亞洲人的含蓄」。我的大腦和頭殼之間隔著一層層的屏風,有的上書「敏於事而慎於言」,有的上書「多聞闕疑」,還有的書「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走出這些屏風,如同逼迫我撕下一塊塊遮羞布、讓我感到不安,因此那節課上,我一言未發。就連老師提出「亞力士多德的學生是誰」這樣我知道答案的問題,我也沒能抖落出已經到達唇邊的「亞歷山大大帝」幾個字。
美國人到底有多愛表達看法?那天下課後我步行回家,因為腳上新鞋色澤較艷的關係,不知何時被街對面一陌生人看了去,對方遂揮手高聲道:「好喜歡你的鞋!」而評價完後即爽快離去,並無素昧平生的兩人之間一番互稱「足下」、「兄臺」、「傑士」的寒暄。自此之後,待的時間愈久,發現美國這類事其實再普遍不過,衣衫鞋靴背包等等,皆受過陌生人誇讚,我也因此入鄉隨俗、時常對路人的身外之物讚賞幾下子;乘公車時,習慣了上車時跟司機問好,下車時道謝並說:“Have a nice day”;在超市購物時,也都會和收銀員簡單道家常。只是回想生活旅行過的亞洲各國,此種情況卻從未經歷過。據說特別是日本這樣的國家,輕率地介入陌生人的事務只會給對方「帶來困擾」,而不跟生人說話,倒好像是在幫他的忙。若是把美國這些習慣帶回亞洲,在下車時對司機說:「有個美好的一天!」恐怕走不出幾步,手中就會被塞進某某醫院精神科的宣傳單。
常以為中西語言之間不可翻譯,即便是「信」、「達」、「雅」三者具備,意思也仍舊隔了好幾層,就好比「銀青光祿大夫」永不會有對應的英文稱號,而西方哲學的術語如eidos,tekhne等也難與一個中文詞結天作之合。語言如此,習慣隨之。
因為異國新環境的關係,我為自己的性格感到懊惱,但於此同時,心底一種塵封已久的情緒也似乎在等待噴發。不過幾個月,那幾面屏風就被我盡數拆毀,當年挑戰教科書的勁頭隨之統統湧起。我在哲學課上無話不說、寫作課上大肆品評、把生物課上的presentation帶到了全國大學生科研會上展示,又通過自薦找到了實驗室的職位──那時覺得,「如魚得水」,就是如此了。我極愛西方師者不時時以「師長」自居的氣度,比如你可以在課堂上補充她未講到的知識或相關見聞,此舉非但不招人厭,還會得到老師的感謝。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的作業紙上,我都得到過教授所批「我從你這學到了新知識」的類似評語。想必鄙人祖上恐怕多有犯上作亂的,怪道我如此享受這種在東方人眼裡顯得「無視長幼尊卑」又「不成體統」的文化。只是韓愈所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雖為中文教科書所推崇,卻從未在中式課堂與家庭中餞行,倒反而在「蘇格拉底式」教學方式裡更普遍,真耐人尋味也。如此一來,自幼被灌輸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思想的人,在遇見「批判思維」這個定義時,大都感到驚訝而歡喜:驚的是原來「孝順」並不等於沒有原則的服從,喜的是原來人人都有平等的斷是非的權力。
東西方教育系統的區別,最早可見於晚清留美幼童的筆下。十九世紀早期,一批腦後束著長辮的廣東孩童,抵達了美國當時的新英格蘭地區、一個「不跪父母,不拜孔子」的世界,並且住在了本土的寄養家庭中。清廷怕這些孩子忘本離宗,要求他們每個禮拜集結一次,讀聖賢書,並對著大洋另一端的皇帝行三跪九叩禮。這些孩子們嚐到了脖子上沒有頸軛的滋味,日子長了,哪裡還肯依?以至於清廷欲將他們召回時,數個男孩或是自己想法子,或是向寄養家庭求助,順利脫逃、從此留在了大洋彼岸。這絕不是在說西方文化就沒有禁錮,否則又怎會有盧梭舉世聞名的那一句「人生而平等,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只是東西方人對「禁錮」的理解各異,東方人到了「道路以目」的地步恐才會稍微感受到一些委屈,而西方人要解除的禁忌,在東方大約只有最是放蕩不羈的人才得為之。比如鄙人這樣的劣徒,就歷來將課本裡的「背誦全文」四字、試卷上的「填空題」以及卷子的「標準答案」俱都視作枷鎖。記得高中一年級時,因為默寫《滕王閣序》錯了一個字,便被老師懲罰、將文章又抄寫了兩遍。那時尚幼,只知遷怒於王子安和國文課──若是課本教人讀曹子建,我就偏偏要讀蔡文姬;必修詩歌要求背白居易,我卻只誦薛校書。長此以往,胸中固然暢快,但考試多有遭殃。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內,我沒有讀過一篇心儀的文章,亦沒有寫出一段自己中意的文字,更乖僻地認為:「自『忤逆』一詞被發明後,文藝不過是蔓延數千年的應製之舉。」
人在重重約束之下,看到的都是「盛世無饑餒」的鬼怪,寫下的皆為「魑魅爭光,魍魎見笑」的《聊齋》,又豈有「審美」可言?審美,並非只關乎藝術鑑賞,而更多關乎於價值觀的塑造。任何一個嚴肅的哲學家,都必須系統地探討美學、倫理學,和認知論,因為判別美醜、黑白和對錯,都是一個理性個體不可或缺的、為人的能力。只是一旦承認了理性的價值,就不得不摒棄「君臣」、「長幼」與「尊卑」的專制的認知視角。東西方思想的衝突,於是在此相會。
西方哲學始於柏拉圖對「理型(form)」的追求,並在文明之初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認知論的問題:理型到底是甚麼?如何求知才能獲得理型?如何得知獲取的知識能被稱之為「理型」?東方哲學始於一系列關於認知論的回答:如斯如斯就是「仁、義、禮、智、信」的絕對,或者「道,並不可道」的虛無。始於問題的哲學,意味著開始;始於回答的哲學,已經宣告了結束。正如尼采所說:「人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一座橋,而非一個目標。」理性之所以讓人看到自身的光輝,恰恰因為它使人成為了一段序章,一段無休無止的、通往更偉大成就的序章。
avatar-img
1會員
6內容數
亞洲亞文化之間尚且有很多不可調和的衝突,何況是東西方之間的擦撞? 無論是在讀萬卷書之間有所察,或是在行萬里路途中有所感,又或是在博古通今之後嘆滄海桑田,都值得旁徵博引地論述一番、寫出當下通俗散文的「形而上」表親──議論文。散文是一種信息的積累,而論述文則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在雅典的一個寧靜午後,蘇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們坐在一棵古老的橄欖樹下。微風輕拂,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們身上。弟子們圍坐在蘇格拉底身邊,眼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 一位弟子問道:“老師,您能告訴我們什麼是觀察者、經驗者和解釋者嗎?” 蘇格拉底微笑著點頭,說:“讓我們來一起探索這些概念。首先,告訴我,你們
Thumbnail
我們時常交流很多想法,音樂、書法、電影、教育、宗教信仰。不管拋什麼樣的名詞或話題,他都能理解,然後延伸出很多話題。尤其從搖滾聽到金屬的人甚少。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蘇格拉底
11/16/2014 我思故我在   在伊比利半島繞了一圈,再回到法國。 波亞提爾是大學城。 一天長長的車程,來到這兒,再看到教堂時, 就像在台灣看到路邊的廟宇一樣, 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吧。   哲學家笛卡兒曾在波亞提爾大學就讀。 他最有名的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 至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在雅典的一個寧靜午後,蘇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們坐在一棵古老的橄欖樹下。微風輕拂,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們身上。弟子們圍坐在蘇格拉底身邊,眼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 一位弟子問道:“老師,您能告訴我們什麼是觀察者、經驗者和解釋者嗎?” 蘇格拉底微笑著點頭,說:“讓我們來一起探索這些概念。首先,告訴我,你們
Thumbnail
我們時常交流很多想法,音樂、書法、電影、教育、宗教信仰。不管拋什麼樣的名詞或話題,他都能理解,然後延伸出很多話題。尤其從搖滾聽到金屬的人甚少。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蘇格拉底
11/16/2014 我思故我在   在伊比利半島繞了一圈,再回到法國。 波亞提爾是大學城。 一天長長的車程,來到這兒,再看到教堂時, 就像在台灣看到路邊的廟宇一樣, 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吧。   哲學家笛卡兒曾在波亞提爾大學就讀。 他最有名的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 至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