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翻譯所向來注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不管是筆譯還是口譯組,都有許多課程可以幫助學生走出教室,親身體驗業界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對於口譯組來說,除了老師們精心挑選真實會議案例當作上課練習材料之外,更有很多課程會直接安排學生到口譯現場觀摩,實現產學結合。
10月14日,陳子瑋老師以及汝明麗老師合作擔任一場會議的同步口譯員,而老師們邀請了當天修課的同學們到現場觀摩學習,其中有碩一的新生,也有碩三、博班的學長姐。小編們有幸邀請到兩位老師以及親臨現場的同學們來與各位讀者分享他們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願暫時沒有機會到場的同學們也可以對產業的真實情況有所了解。
同步口譯觀察
大家在生活中比較少接觸到同步口譯,對很多人來說同步口譯是一個高不可攀、不太親近的工作,大家可能只知道同步口譯對譯者的要求很高,不過不太了解同步口譯現場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優秀的同步口譯對於會議的助益有多深。碩一的Calvin同學也是第一次現場接觸口譯,他表示自己曾以為同步口譯一定會有很多空白或是忽快忽慢,因為講者有時候會有些停頓、或是忽然加快的地方,但是他發現不論講者是快是慢,老師都維持著近乎均一語速,而且將講者訊息完整傳達,他說:「很佩服!」而另一位碩一的Haley也心有戚戚焉,他說:「會議當天的講者們口音偏重、資訊密度也高,但老師們仍然還是不疾不徐的跟著講者的步調口譯,且訊息完整度還是很高,讓我敬佩不已。」同學們也非常佩服老師們的默契,雖然過一陣子兩位譯者會換手一次,但並不代表另一個人就閒閒沒事做,相反,還是要繼續協助翻譯,為隊友提供幫助。隊友之所以為隊友,就是要在過程中相互扶持,一起維持整場口譯的品質。
碩三的學生們,相對比較熟悉口譯環境,不僅跟著老師們觀摩過多次,也有無數次實戰經驗,她們看待當天活動的角度與後輩們有所不同。Tina同學觀察到疫情後的實體會議模式與疫情前有很大的差別,她說:「疫情後很多會議都轉線上,但也有許多會議選擇半實體半線上的hybrid模式。以成本面來看,全面線上舉辦會省很多場地、設備及餐點的費用。然而,主辦單位選擇五星級飯店為會議地點,部份講者透過線上參與,部份講者則是到現場。除了口譯箱,會議公司也必須架設線上會議所需的鏡頭及燈光,並撥出人手來掌控線上的部份。這是疫情前所沒有的額外開銷。」而兩位同學都很細心觀察到,當天比較特別的是主辦方用圓桌會議的方式替代傳統的會議,讓與會者更好的交流。不過,Tina也表示在金融業這樣的會議方式算是蠻常見的。
同學們在這次觀摩中有什麼收穫呢?
Haley同學說:「仔細分析比對原文及老師們的譯文之後,我更加了解到平時上課那些練習背後的含義。舉例來說,子瑋老師在視譯課中總不斷提醒我們『適時斷句、盡量順譯』的重要性,若是把講者給的資訊都往腦裡塞、最後再一起處理,勢必會來不及。這場觀摩讓我看到平常的訓練是如何應用在實戰演練的策略中,獲益良多。」這也是老師們要帶同學們身臨其境的重要原因,子瑋老師表示,自己之所以堅持帶學生到會場觀摩,就是希望這些現場經驗可以輔助同學們了解老師在課堂上為什麼要讓學生做某些練習,像是記筆記等。
而Gabriela同學提到自己會觀察老師們在口譯之外的一些細節,比如在會議開始前多久抵達會場,到場後可以跟主辦單位或工程師確認的部分等。Tina同學補充說:「雖然老師們大部份時間都在口譯箱裡,但也是穿著正裝,以展顯對客戶及會議的尊重。老師們也都提早抵達會場,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狀態。」
子瑋老師在訪問中補充,觀摩一場會議意義非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從宏觀角度看一整場會議的流程,感受口譯員在會議中的作用,也可以從微觀角度觀察到一整個口譯團隊的每一個細節,不僅是口譯本身,還有耳機、諮詢等等眉眉角角。而學生們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來上課,更是作為一名聽眾,用心去感受口譯服務,試著用聽者的角度去分析口譯員到底要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務品質。
·
老師是否會因為學生們到場觀摩而受到影響?
兩位老師都表示,因為自己在做的是幾十年以來一直在做的工作,不會因為台下有誰而發揮得比較好或比較不好。
子瑋老師特別提到,自己從事口譯工作這麼多年後,其實當場就會知道自己表現如何,而他期盼同學們可以培養這樣的能力,他由衷希望同學們可以在聽的過程中,細心捕捉譯文的不足之處,而不是僅僅提出可圈可點的地方。他認為,這樣對於同學們同時處理兩種語言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小編相信這樣的觀摩學習對於同學們來說一定受益匪淺,因為學習不僅是重複不斷地吸收知識而已,只有了解知識、技巧、訓練方式背後的原因,並且學以致用,方才為真正學到。
註:本文為 2021 年 10 月 26 日臺師大翻譯所臉書粉絲專頁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