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覺得非常有意思。
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是活在不斷發生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組問題框架」(reframing) 記得在受心理諮商訓練時也接觸過,意思接近於「重新定義問題」。無論是在職場上,或者要來諮詢的個案,確實常有人不明白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所以站在聽者立場,需要五感全開,聽了表面的問題後,不要太過於見獵心喜的想要解決問題,更需要儘可能收集必要的背景資訊,才不會產生誤判,結果忙了半天,全都在瞎攪和。
文中的鮮明舉例,在現實生活裡我幾乎都曾遇到。
業務的績效不彰,大部分老闆的直覺解法就是:1. 增加開會檢討時間;2.提高業績獎金;3.威脅再不改善就滾,就像前陣子新聞酒駕事件頻繁發生,政府作法就是加重刑罰一樣,有效嗎?
顯然是沒有。
為什麼沒效?
以文中的想法:我們沒有摸到問題真正的核心。
那為什麼還要用同樣的方式執行呢?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曾經有效過。
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在節奏快速的商業社會,管理者通常沒那麼多時間,一一思考每個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更何況,有些問題很複雜,不容易明確找出原因。
就比如之前拜訪企業客戶,他們的問題:「中階管理人才嚴重斷層,我們該怎麼辦?」光要釐清一家公司人才「嚴重斷層」的意義和原因,就可能要從主管風格、績效制度、公司文化,甚至產業趨勢等面向一一抽絲剝繭,等到釐清問題加上往返溝通、取得共識,可能半年就過去了;再加上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接著卡到公司預算和老闆意願等層層「面聖」流程,可能3季又過去了。
就不要說之後會不會買單?就算開始執行,從執案到真正看到成效,當中的歲月可能要用「年」為單位來計算。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許多公司-尤其中小企業的常態。
而日積月累,等到整間公司的問題已經大到無法局部解決的時候,下一步,要不就痛下決心,大刀闊斧大加改革,期盼起死回生;要不,就逐漸消失在產業鏈的洪流裡,像一陣美麗的泡沫。
全都是泡沫,只一霎的花火~~ (被鄧紫棋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