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難免問自己,我要這個派遣工作嗎?
但是我知道,現在不是問自己這個問題的好時刻,早在我選擇這份工作的時候,就已經反應了身體當下的回應,現在的不習慣不適應,是選擇後的陣痛期,因為學了人類圖,已經能分辨自己問自己的「正確」時機點。雖然還沒有看見,無法預期自己會走到那個境界,但是我知道,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刻,期許不久的將來,會感謝自己選擇讓這一切開展。
我記得自己有多渴望這個工作,一個關於成為人資的開始,而且不同於以往,這次身體的2爻發揮了偏執,接觸的一開始,就明白人資中,最喜歡的是招募,關於和很多人對談,協助公司與同事。
在保險體系的金融業,派遣工作原來是很普遍的,這是一個順應趨勢所產生的制度。
- 沒有經驗的員工,可以透過派遣工作,領略到這份工作的基礎版,透過協助,知道這行工作的甘苦與知識,決定自己未來是否要繼續往前走。
- 透過每一次的派遣合約,員工有個彈性可以繼續簽約或是憑藉相關經驗到其他公司,工作經驗的承認是以服務的知名公司為主。薪資的增長幅度不是靠年資,對市場上的人力需求狀態更加敏感。
- 公司可以透過派遣,透過稍微寬鬆的篩選機制,吸引到經驗不足但是願意學習的員工,透過工作中觀察此人是否值得成為正職員工,像是一個特別的試用期機制。
- 最主要的,公司可以配合行業特性的淡旺季,以最節省成本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與達成績效,人事成本通常是一間公司最龐大的費用,精簡的人事成本,象徵著公司的競爭力,身為一個認真想做事的員工,一定會希望自己/同事/公司屬於彼此激勵成長的狀態。而不是一群人吃大鍋飯,有能力的人養著一群人。
- 派遣像是一個即戰力,即刻上產線的工作能力,什麼可能的福利,會因為是短期而無視或是折現計算,雙方因為短期需求互相合意的契約中,一面有比資深員工更願意學的動機,一面更願意配合減少休假狀態好計算人力需求。
應運而生的派遣機制,細數特點還真不少,幸運如我,也是拜此機制所致,在中年之際還有轉換跑道的機會,從事自己嚮往的工作。
轉換跑道的成本很高,時間與金錢都是,「實現這個機會」本身對我來說是無價。機會成本高的時候,遇到一點工作上的挫折的時候,身體很疲勞的時候,都有片刻想問自己,想要後悔嗎?
天生意志力不堅定的我,幾次都有些懊惱,可是又有那麼一點不甘心,我還沒有體會到克服的全貌,還不是對的時機說這件事不適合我。一種自己與自己的賭氣/激勵,引領著我繼續往前走。就像所有參加的野戰營隊一樣,哭也堅持要走完全程,到了再說。
但,人是會累的,無法怪自己不夠厲害的情況下,就怪制度吧~身為派遣最讓人失望的一部分,就是不論再怎麼努力,制度上並不屬於所謂的知名公司,福利不說,在共事的時候,會因為權限問題,做起事來綁手綁腳缺乏效率。情感上,會有種想方設法的解決問題,想要把事情做好做完的情感,並不名正言順。「每天都在為別家公司加班」,在情感上有種說不出來的委屈。
但是啊,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頭腦自哀自憐的一種模式。不管是正職還是派遣,每個人理論上都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只是為著這一家公司。這是一個講求實力的社會,你的績效夠好,就有你的價值,如果你就剛好值得現在的薪水,讓人看不出來有加薪的潛力,你就會待在派遣的身分。如果你是個有實力的人,就算目前所任職的公司目前預算不足,都會有更好的機會等待你去靠近。做自己的老闆,其實無需透過創業,任何一個成熟的工作人,無論你是正職、定期,還是派遣,都是創業家。
領悟這其中的一體兩面後,也容易因為視角調整,看到超然的一面,作為一個派遣人員,是協助正職人員完成公司賦予他們的權責,做對了雖然沒有什麼掌聲,做錯了鍋絕對不是自己背,如果是一個害怕犯錯追求極致完美的人,這是一種變相的保護狀態,是試用期有人照看的處境。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處理公事的過程感覺不妙,比較能以一個客觀的視角看待辦公室的一切貓膩,畢竟,自己理論上不在同一艘船上,客觀的心態有助於自己聚焦在「做好事情」本身,消除一些「天塌下來誰頂著」的焦慮。
秉持無論如何都能看見「自己的幸運」之信念,如果我沒有經歷過前一家夢幻的生涯規劃公司,我可能不會清楚自己這麼習慣金融業的生態,也不一定會欣然接受了新潮的「派遣工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而且有跡可循。不只公司需要我這個人力,我也需要這份工作,這是我探索自我與外界的管道,也是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希望我能一直保有這份感激的心情,好好體驗與學習著代價很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