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創傷與壓抑

2023/09/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百多年前佛洛伊德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主張人們遭遇創傷時會受到壓抑,然後完全忘了這些事件直到在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裡被釋放出來,他這種說法,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深信不疑,許多電影也不斷地拍出這樣的情節。

    但是據現在的研究認為,嚴重的心理創傷,只有在創傷導致當事人昏迷或是腦部受損,或是發生在年齡太小還沒有形成長期記憶的孩童身上,這些創傷才會被當事人遺忘,其他情況下,創傷不太可能受到壓抑而完全遺忘,大部分研究記憶的科學家也都認為,遺忘的創傷記憶又回復,是非常非常罕見的。

    而且若是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主張的,認為可以完整找回童年時被壓抑的記憶,在腦神經生理學來看,似乎也令人懷疑,因為記憶是儲存在大腦的組織裡,而大腦組織是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中,也就是會有損傷,衰退和死亡,也不斷再生與發育,所以認為所有過往的記憶與痕跡都能原封不動地像圖書館的檔案般,儲放在某個地方,永遠存在而且沒有變動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研究認為,每當我們召喚一次某個記憶,大腦就會對它稍加修改,也就是會依據我們當下的理解或關注,重新詮釋一次記憶,為這件往事賦予新的面貌。

    若以神經科學的細胞層次來看,喚起記憶就像是將它重組並且再次鞏固,藉由新的蛋白質的加入,形成新的合成物,然後形成新的結構。

    換句話說,當我們記起一件事時,其實是同時也在創造一個新的記憶,這個記憶跟之前的不同,因為它受到從上次那件事之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其他事件的影響。

    因此,所有的記憶都不太可靠,至少不是當初那個原汁原味的真實感受。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曾說:「我年輕的時候,什麼都記得,不管它有沒有發生,可是我漸漸老了,要不了多久,我便只記得沒發生的事了。」

    其實對我們個人來說,當初的記憶是真或假,這個客觀事實,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賦予這個記憶的意義才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選擇留下什麼記憶,選擇如何詮釋這個記憶,就是為自己選擇什麼樣的人生。

也因為現在的結果會影響當初的記憶,所以羅馬劇作家塞內加會說:「那些難以忍受的,將甜蜜地被回憶」。人生就是不斷在創造自己的回憶,但是只有自己越變越好,後來的成就才能將原本難以負荷的過去經驗變成甜蜜的回憶。

   若是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每天平均會有十萬個腦細胞死去,也就是記憶的痕跡不像電腦裡的資訊,永久保存在沒有變動的環境下,相反的,記憶受制於神經細胞的死亡與再生,大腦比較像是一個水氣蒸發,然後形成雲朵降雨,不斷循環的雨林,而不是圖書館或檔案室,但是包括很多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大腦中會永久儲存著所有經驗,只是我們一時想不起來,或許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想起遺忘的記憶的經驗。

    因此百年來,對於創傷是否會壓抑而遺忘的問題,支持與反對的專家持續在激烈辯論中,因為臨床上的確一直有患者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回想起過往創傷的記憶,但是單一的個案是否具有代表性,也因為結果無法複製,也就是無法以實驗方法加以驗證,所以反對的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而且若以曾經遭遇重大災難的人,比如地震、空難、重大車禍、火災、被綁架……等等,長期追蹤這些不幸的人,沒有一個人之後會發生創傷的壓抑,相反的,這些人往往會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憶這個經驗而形成困擾,乃至於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個專有名詞的產生。

    所有的研究結果都指出,創傷後某種程度的遺忘的確存在,以至於某些細節會在記憶裡消失,然後記憶會變得模糊,但是記憶並不會被壓抑,其實以人類生存演化的機制來說,創傷後大腦給記憶的指令,應該是要它們反覆出現,提醒自己小心類似狀況,而非壓抑它們。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比較中庸的觀點,認為只遭遇一次重創的倖存者,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是假如是受到長期且重複性的虐待,卻又逃脫不了無法反抗,這時為了忘掉痛苦的經驗讓自己得以生存,就可能產生壓抑導致完全遺忘的結果。

    這三種不同的觀點,你比較支持那一種呢?

image


    蘿娜自語
    蘿娜自語和其他 11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1.5K追蹤者
    1.8K內容數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祕密花園近在咫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心台灣最危險的野生動物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陪孩子認識世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能力到素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飄流的思想談NGO的創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惡魔教室的啟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