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位心理師講述她與個案的治療故事,以及她本人和她的心理師的治療故事。書中穿插了許多的角色,透過作者善於敘事的文字一步一步帶領讀者走過每位個案以及她自己的治療歷程。閱讀的過程不斷讚嘆作者內心世界的柔軟和堅韌,因此記下了許多喜歡的字句,不論是從一位即將踏入實習的助人工作者視角,或是單純身為一個平凡人的視角,這些字句都具有溫度和療癒,非常喜歡。
《聊聊》近日熱騰騰出了第2集,作者更深入分享如何「自助修訂人生」,感覺也蠻值得服用。
*心理諮商在幹嘛?可以談什麼?聽說有問題的人才會去談?
就讀心諮所以來的觀察,我感受到諮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仍然是神秘而且有所顧慮的,可能被外界或甚至親近的人貼標籤,的確是合理的擔心。去年實習時我需要招募團體成員,因此邀請親朋好友協助轉貼團體資訊,就有一位朋友表示歉意,雖然很想幫忙我但害怕看到資訊的人以為是自己有問題。這給我蠻大的震撼,我的團體主題「只是」生活紓壓與自我照顧,我從沒想過可能還是有人會感到怯步,果然接觸異溫層的聲音非常重要。如果對諮商也感到困惑和好奇,此書是很好的入門管道,而且心理師本人也作為個案去心理諮商,可以從不同層面看到諮商如何協助我們整理和面對生活中的大小困擾,什麼都可以談的。
*書中案例分享:無意間狠狠揪痛讀者的心,關於約翰的故事(對,以下爆雷自行斟酌)
約翰是因為婚姻關係遇到瓶頸,被老婆要求來到諮商室。這邊使用完形治療「剝洋蔥理論」的前四個階段試圖說明約翰走過的治療歷程。
1.虛假:剛來到晤談室的約翰是個全身帶刺的中年男子,開口閉口都在抱怨他生活中遇到的一堆白痴,對於每一件事他都有不滿意之處,不論是屬下、餐廳店員、老婆、小孩甚至他家的狗。在瘋狂抱怨了一輪自己的生活之後,離開晤談室之前的約翰掏出鈔票塞給治療師,表示不想讓老婆知道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所以選擇付現,並說:「所以你就像情婦。無意冒犯啊,但妳不是我會選來當情婦那一型。」便笑著離去。
2.恐懼:隨著治療師一次又一次以夥伴而非專家的角色逐漸與約翰建立起關係,不僅讓約翰願意繼續待在治療中,且非常難得的沒有立即把治療師判定為他生活中的其中一個白痴,也似乎讓他對於談話感到安全與被同理。約翰逐漸地願意透露更多情緒與感受,也因此在某一次,他無意間透露出原來除了女兒之外,他還「曾經」有一個兒子。此時底層的主訴議題才終於若隱若現。
3.僵局:在約翰不小心透露其實自己有一個兒子之後,此時的他已經和治療師進行了六個多月的談話,而某一次他突然沒有赴約,只留了語音訊息告知治療師自己已經沒問題了,失眠吃安眠藥就沒事,就這樣消失了一陣子。過了一段時間他再度回到晤談中,首次緩緩道出關於兒子的事。原來六年前在一場車禍意外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寶貝兒子,雖然悲痛但考量到老婆和女兒,讓他認為自己必須堅強起來,不能顯露出其實一直淌血的心,但這樣的奮力偽裝卻也讓他產生失眠、壓力的困擾而來到晤談室。
4.內爆:此時約翰與治療師之間已建立起穩定的信任關係,也終於讓約翰在晤談過程中漸漸地將長年積壓在內心的悲痛、自責、後悔、思念的情緒宣洩而出。某一次當約翰流著眼淚告訴治療師,他最不希望的就是這樣,他不是來這裡崩潰的,我很喜歡治療師的回答:「這不是崩潰,而是破繭」。
更多觸動人心的細節,就不詳細揭露了。
*無論如何,保持對自己的好奇心
其實去或不去心理諮商,都很好、沒有對錯,自我成長的方式本來就有很多種。最後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心理諮商幫不了對自己不好奇的人。」從小到大我們已經花費多少時間追求外在成就,以證明自我價值或深怕達不到某些期待就沒有資格被愛?但人生唯一會陪著自己到最後的,終究是自己本身。所以那些存在於自我內心的故事、心聲值得靠近,它們或許會是指引重要方向的燈塔。
*文章預告:明明是生活困擾,一定得談到原生家庭嗎?
這好像也是許多人的疑問,畢竟觸碰到家庭互動或過往回憶並不舒適,可能會連結到負面經驗和感受,而且難道是要為了現在的問題與困擾揪出兇手或怪罪家人嗎?在講求孝道的華人文化之中,原生家庭議題的確引發不安。
詢問一個人父母的事,不是為了責備、評判或批評他們。事實上,這跟他們的父母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要了解早年經驗如何塑造成年後的他們,藉此幫助他們分開過去和現在,脫下不再合身的心理外衣。
作者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至於何謂「不再合身的心理外衣」、原生家庭與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了我們?之後會再深入分享我的想法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