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
如何利用不確定性找到志向? 留言回應:「經驗告訴我:多數人不是因為未來(客觀的)不確定性而遲遲無行動,而是自己(主觀的)不確定想做什麼。真正遇到有趣的事,就會堅持做下去(立定志向),而且會全神貫注這件事的動態發展,來適應變化「繼續」志向。那種感覺就像戀愛一樣。」
結論:「斷捨離就是自我探索的核心。」
讀者講到我過去的一段經驗,就是我當初搬出來住為的就是要開始自己經營個人品牌,結果呢?
結果我搬出來後一樣下班玩遊戲直到睡覺,隔天又重複一樣的日子,這件事情持續了兩年才漸漸地脫離。
多數人會認為改變是一瞬間的事情,如同開關一樣,只要掌握某個訣竅就能直接去執行,就會很有動力,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改變過程反而是漸進式的。
有人一看到喜歡的物品就會毫無思考馬上買下,我們會以此形容衝動型購物,你也可以說他行動力很強,那麼,一個人是怎麼變成衝動型購物者呢?
還記得你現在有什麼想戒掉卻戒不掉的習慣嗎? 最多人戒不掉的應該就是宵夜吧,那你還記得買消夜的習慣是如何培養而成的嗎?
一開始你沒有買宵夜的習慣,但突然一個原因使得你出去買宵夜來吃,可能是超過晚餐時間還沒吃東西,店家都關門了,於是乎路上只剩下炸食攤販,於是你前去購買,心裡想著:「偶爾吃一次應該不會怎麼樣吧?」
這次之後你發現炸食攤怎麼這麼好吃,你自己心裡想了想,這麼好吃的東西,偶爾吃一次也不為過吧?
結果開始有了偶爾買一次的習慣,漸漸地幾個月過去,你越吃越喜歡,最後變成每天吃完飯後就算不餓仍會去買宵夜的習慣,不買反而覺得怪怪的。
我們在行為上、習慣上的改變,是呈線性甚至是指數型成長,也就是一開始要起步很難,但是隨著次數變多,會越做越順,越做越多。
這就像你去學習跳舞,一開始手腳不協調,但是一兩個月持續練習後,身體協調越來越順手,還可以有多餘的時間邊跳舞邊想著晚餐吃什麼,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當你能夠學會建立習慣,也代表你擁有了改變自己生活的能力,那要不要開始執行就操之在你。
所以衝動型購物不是一瞬間就成為衝動型購物,而是日夜累積而來的習慣,而這習慣則是網路媒體幫我們漸漸培養起來。
網路媒體利用平時社群媒體來餵養我們,讓使用者認為自己很需要這產品,比如減肥食品、減肥器材、回春保養品,利用各種影響力人物來代言產品,增加可信度,使你認為這東西大家都在買,自己也要買一下,於是乎大腦習慣這種行為模式,以後只要看到大家買什麼就會下意識地去買,自動省去中間的思考過程。
「省去中間的思考過程」代表你任由大腦習慣操作。
大腦為了節省耗能,所以同一件事情重複越多次,就越不會去思考集會下意識去做,就像你每天起床刷牙、換衣服、騎機車上班,你不用去思考牙膏怎麼擠、牙刷怎麼拿、襪子先穿左腳還右腳、機車路線怎麼走,因為這些事情重複在做,已經下意識的自動導航。
而當你對於現在的自動導航產出的結果不滿意,那麼就得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並且用力的行動,才能漸漸地更改習慣。
回到開頭問題,你是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遲遲沒有行動,還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遲遲沒有行動呢?
其實這兩種人都是同類人,也就是始終都不行動,那麼原因是什麼不重要,因為人很習慣的會用一些敘述故事來讓自己現在的結果作連結,也就是現在的不行動肯定是某些原因造成的,只要我解開這些原因就能讓我行動了。
所以每個人會有很多原因,就跟遲遲無法減肥是一樣的意思,不減肥的人原因很多,我就是喜歡吃宵夜、我壓力大沒辦法阻止我吃、我沒有時間運動、我本來基因就偏胖。
一個人無法減肥可以有千百個理由,但一個人要減肥只要願意開始行動就好。
一個人不行動有千百個理由,不確定自己要什麼只是其中一種藉口,而要開始行動只要去做就好。
你可能心裡想著:「用說的這麼簡單,要是這麼簡單我早就開始行動了。」
網路上一堆教你探索自我的資訊我也看過很多,幫助你了解的工具就在那裡,如果你肯做早就解決問題了,並不是那些工具不對,而是你現在根本還無法使用那些工具。
你現在需要的,只是建立些習慣,就是「讓自己更好的習慣」。
如何養成這個習慣,我只教你一招,也就是打理自己、打理生活環境。
實際上怎麼做?
觀察你自己或環境,是否可以獲得更好的改變,比如你穿的襪子是不是洗到硬梆梆起毛球,換新的襪子穿起來更舒服,那你能不能負擔? 能負擔就買新的襪子。
你的衣服穿到衣領有荷葉邊,如果買新衣服更合身又很硬挺,看起來就很有精神!
上次鞋子不會買,買了穿上去後發現與自己風格不同,至少你知道自己不適合這風格,現在鞋子穿到舊了,是不是可以買新的一雙新的風格來搭配看看?
床單被單發黃發臭,是不是要拿去洗一波? 或者換新的,讓自己有截然不同風格。
如果你認為這些都要花錢,你捨不得,沒關係,還有更簡單的。
開始「斷捨離」。
你的周遭環境中,有哪些物品已經超過1~2年沒用到,如果這物品你明知道很少用到,只是因為你捨不得丟,那你應該學著把它丟掉。
雖然破舊但有感情的衣服、買來穿沒幾次的衣物、很貴卻不合身衣物、買到不喜歡的香水、累積過多瓶罐或塑膠袋認為有一天能派得上用場等等。
詳細斷捨離可以上網查詢或去看山下英子著作的
斷捨離,這本是我當初買來看的,現在已經絕版,你借不到就直接買最新版本的就好,沒什麼差別,二手書店也一堆可以選。
「去掉你不要的東西,剩下來的就是你所重視的」
以上這段話就是我對斷捨離做出的心得,我們平常一直在向外追尋,不斷拿東西回來,拿回的東西是物品也有可能是資訊,但這些拿回來的東西不會全是我們真正需要,而是我們以為自己需要。
於是資訊與物品越疊越多,生活沒變更好,反而認為自己向外拿的不夠多,於是放更多心思在還不夠的心態上,事實上每個人需要的東西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少。
「從廣收斂為精,由精往下深研」
你以為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是不可能的,你平常追誰的動態、看哪些領域的事情,就代表你想要在哪些事情上變得更好,只是你都沒有把它做出來,也就是輸出。
在斷捨離後逐漸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並且以那些重要的事情為起點開始做出點什麼事情,可以是文章可以是影片,也可能是技藝的練習。
你曾覺得自己如果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是不是挺有趣的,但礙於生活就繼續窩在現有工作裡,你的下班時間還有空檔嗎? 如果一丁點都擠不出來,那你時間都放在哪裡? 如果都在加班,那肯定存了很多錢吧? 那些錢若存著不出一些體驗人生,那就失去錢的價值。
要是你背負著債務壓力而不斷加班賺錢,應該也不會有多的時間去想自己要的是什麼,心裡想的反而是先還完負債,其他之後再說,而不會想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不曉得自己要什麼,是越來越多人會有的問題,但這看似問題,事實上只是不行動的理由,而你為什麼不行動?
捨不得花錢、捨不得花時間、害怕失敗會被笑、覺得跟別人不一樣很丟臉、覺得會半途而廢。
那麼你可以偷偷的做、半途而廢沒人知道、失敗也不會被笑。
花的錢跟時間怎麼辦?
我跟你說,你就算不行動,所花掉的錢跟時間都跟別人一樣的地方,你覺得你的生活會跟別人不一樣的好嗎? 當你把資源投注在新的體驗上,新的體驗會帶給你更多你從想不到的資源上,這就是不確定性帶來的好處。
結論:
1、不行動才是主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是藉口。
2、斷捨離,整理家中環境、打理自己儀容開始。
3、捨得把時間跟錢放在提升自己與優化生活上,才能吸引更多的好資源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