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道德經》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則全
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在人生的旅途中,少不免要忍辱負重、少不免要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若果硬踫硬,輕則兩敗俱傷,重則自掘墳墓。
*枉則直
彎曲反而可以伸直。人受到冤屈,往往更能挺直做人,更能彰顯公義。「直話」不是那麼多人能聽得進去的,如果能拐一個小彎,既可以避免誤會,又可以成就其事。
*窪則盈
低陷反而可以盈滿。杯子虛位以待,才有容量可以添加啊!謙謙君子,貌似愚弱,實則其精神飽滿,內涵充實。
*敝則新
破舊反而可以生新。有舊的,才有新的。當有新時,就不要忘舊。做學問,溫故才能知新,故就是新的基礎。如果屬於自然的衰敝,不必惋惜,不必傷感,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好護花」。敝也好,舊也好,衰也好,都是新的基本。
*少則得
少了反而可以多得。「少」,就量言是不多,就質言是簡樸。生活簡樸其實就是幸福啊!孟子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少一些不應該有的欲,這樣身心都比較有福氣。
*多則惑
多了反而弄得迷惑。名多了就會不勝其煩,財多了就會有很多顧忌,欲多了就會迷失。何必多要呢?淡然自在,煩心事少。
以上所言的「曲」、「枉」、「窪」、「敝」,都是屬於柔弱退讓的一面;「全」、「直」、「盈」、「新」,都是屬於剛強前進的一面。至於「少則得,多則惑」,可以引伸為「寡則清,清則近道矣」。
一句話,凡事憑良心,依從良心的呼喚,不必強求「全」、「直」、「盈」、「新」;這樣就能活得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寫於2015年12月1日)
下一講: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然則,彼此同是國君,為什麼會出現劣等的國君呢? 老子給了一個答案,非常簡單的,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作為國君,毫無誠信,對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老百姓的基本尊嚴,毫無保障;試問又有誰會信服這個國君呢?不但國民不信服,就連天下其他的國君都不信任,走到這樣的局面,就真是成為「寡人」啦!
③第三個層級——「其次,畏之」。 老子說:再次一等的國君,以政治主義來控制人民,以嚴刑峻法來整頓人民,所以人民都畏懼他。 這就相當於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老百姓之所以不敢犯事,就只是害怕嚴刑峻法而已。 ④最末一個層級——「其次,侮之」。 以上是老子對國君的評級。
在老子的政治觀點裡,對為政者,可以判別為四個層級: ①第一個層級,也是最高的層級——「太上,不知有之」。 老子說:最上等的國君治理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各行其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裡,跟本都不知道有國君的存在。 這是首個層級,就是「如魚得水」。
在2020年一月,筆者提及從事政治與行政的最高境界,就是「如魚得水」。 另外在七月底,老朽又提及老子在函谷關,在有些不得已的情況下,留下了那五千言,馬上就神神秘秘地離開了函谷關,不知所蹤。連他自己的真實姓名,後人都無法確知啊! 上述這兩點,看似是兩件事,實在又有關聯。 何解?
《道德經》第57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治國的三綱領: (一) 以正治國 (二) 以奇用兵 (三) 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的政治智慧,確實值得為政者學習啊! (寫於2022年3月2日) 下一講:談老子判別為政者的四個層級
俗語說:「一醉解千愁」;但李白又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那麼,究竟是「解千愁」呢?還是「愁更愁」呢?總之,酒,乃穿腸之物也! 唐朝杜甫(公元712-770年)就是喝得酩酊大醉,夜間猝斃的。 唉!一代感時傷世的詩人,「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這樣就與酒長眠啦!
然則,彼此同是國君,為什麼會出現劣等的國君呢? 老子給了一個答案,非常簡單的,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作為國君,毫無誠信,對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老百姓的基本尊嚴,毫無保障;試問又有誰會信服這個國君呢?不但國民不信服,就連天下其他的國君都不信任,走到這樣的局面,就真是成為「寡人」啦!
③第三個層級——「其次,畏之」。 老子說:再次一等的國君,以政治主義來控制人民,以嚴刑峻法來整頓人民,所以人民都畏懼他。 這就相當於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老百姓之所以不敢犯事,就只是害怕嚴刑峻法而已。 ④最末一個層級——「其次,侮之」。 以上是老子對國君的評級。
在老子的政治觀點裡,對為政者,可以判別為四個層級: ①第一個層級,也是最高的層級——「太上,不知有之」。 老子說:最上等的國君治理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各行其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裡,跟本都不知道有國君的存在。 這是首個層級,就是「如魚得水」。
在2020年一月,筆者提及從事政治與行政的最高境界,就是「如魚得水」。 另外在七月底,老朽又提及老子在函谷關,在有些不得已的情況下,留下了那五千言,馬上就神神秘秘地離開了函谷關,不知所蹤。連他自己的真實姓名,後人都無法確知啊! 上述這兩點,看似是兩件事,實在又有關聯。 何解?
《道德經》第57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治國的三綱領: (一) 以正治國 (二) 以奇用兵 (三) 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的政治智慧,確實值得為政者學習啊! (寫於2022年3月2日) 下一講:談老子判別為政者的四個層級
俗語說:「一醉解千愁」;但李白又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那麼,究竟是「解千愁」呢?還是「愁更愁」呢?總之,酒,乃穿腸之物也! 唐朝杜甫(公元712-770年)就是喝得酩酊大醉,夜間猝斃的。 唉!一代感時傷世的詩人,「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這樣就與酒長眠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