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語言學習生涯中,我開始學習新語言的原因各式各樣。在此就個人經驗整理統整為以下四種:
【一、 強迫式學習】
換言之就是環境或他人逼我學的。我學英語就是因為學校強制學生要學。這種原因帶來的負面效果顯而易見,首先外力強迫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反感或者消極學習,再者,因為學習動機只不過是被動性地應對外力的結果,一旦外力消失,學習者就不再有學習的必要性,因此更容易荒疏語言。但強迫式學習也有有效的時候,譬如資源集中且品質優良、再加上學生極為順服於該外力的時候,也可能透過強迫的方式取得驚人的成果。
【二、 目的式學習】
學習該語言是為服務某些特殊利益,比方說工作、交友、看動漫畫、唱歌等等。像是我學西班牙語的主要目的是是寫論文。目的式學習有很多優點,第一,目的式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想要滿足自己的目標,所以在達成目標以前不容易有動力不足的問題;第二,由於通常目標明確,學習者通常知道自己該學什麼,學習方向明確且集中,所以易於有成。同時目的式學習也有些負面效應需要克服:首要問題是一旦達成了目標以後,學習者就沒有再精進甚至保持語言水準的動機;再者,正由於目標太過明確,學習者可能最終只對某些主題的外語有所了解,換言之就是有舒適圈並且沒意願打破舒適圈,而這個舒適圈會成為繼續精進語言時的障礙。
【三、 興趣式學習】
學習語言的目的與任何特殊利益無關,純粹是對這個語言感興趣。更精確地說,就是無論這個語言能否帶來現實利益、不論這個語言中目前產生的文化產品水平高低,學習者只是單純地對文法、發音和單字有興趣。這就是我學俄文的原因。這個型態的學習者受益於該型態的純粹之處,所以較不會有目的式學習自我設限的問題。然而,興趣式學習也有很多障礙:首先,學習目標太過發散,所以容易迷失學習方向,反而難以進步;再者,因為沒有任何現實利益考量,所以學習者很容易變得沒有進度要求,變得有一搭沒一搭地學習,如此學習通常也不會有什麼成果。
【四、 裝飾式學習】
學習者既沒有特定的目標、也不是對語言本身感興趣,這些學習者感興趣的是他人想像出來的附加價值。舉例來說,我學法文的原因就是如此:我覺得在臺灣,法語似乎是一種高尚的語言,學會法語好像就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然而實際上我對法語一點興趣也沒有。話說在前頭,只要不礙到別人,任何學習型態都是中立無善惡的,但我有好惡之分。該型態就是我最討厭的型態。裝飾性學習者的根本目的是在博人眼球,他們眼中看到的是對一個語言的集體或個人想像,而不是該語言本身。就比方說,法語之所以被我認為高尚,我現在認為是文化宣傳的結果。自然許多人用法語生產了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但高品質的不是法語而是文化產品。換言之,會法語並不會自動讓人變得高尚、更有文化素養,我必須要積極地用法語取用並且消化那些文化產品才可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一個會法語的人也可以粗魯不文。正因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奠基在一個朦朧的想像之上,這個動機也不容易持久。但我不排除有些人的想像強到足以支撐他們走到精通語言的路上。
基本上我認為純粹一種型態的學習者是很少見的,像是我學西班牙語,就是四種動機都有,只是目的式和興趣式的動機比較強。每種學習型態都有障礙,但障礙是可以昇華或者克服的,最終還是看個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