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這天,友人問我要幹嘛,我說沒事啊,下班回家吃飽,跑個4公里吧。平常多半小跑3公里,刻意設定多跑一些,想讓自己更累、更清空、更擺脫一些什麼。
邊吃飯看《來吧!營業中》,看到方志友,和媽媽閒聊說,她跟我同年紀耶。媽說,蛤?人家小孩幾個了!我頓時無語。
或許吧。上一輩的觀念即是如此,以成家立業作為人生階段性目標、里程碑。身處在這樣氛圍裡,觀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影響,當身邊朋友一個個「達標」時,難免覺得自己是不是比較落後、失敗的那一個。
前幾天想著,算一算單身的時間,大概是從25歲起算,到現在差不多六、七年,這段脫離20出頭歲,開始工作,有了相對自由的經濟能力,又還是象徵年輕的20幾歲,如果好好經營一段感情,是不是現在我也能搭上那種所謂「三十而立」的列車?
再回過頭想,感情趨於空白之下,我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盡可能看很多東西,摸索自己感興趣、喜歡的東西。好比讀點東西、聽點東西、看點什麼、寫點什麼。像織一張網,喜歡的事物彼此越來越密切,也可以向外擴展。這種織網的過程,不僅是織,也是「知」,了解事物本身,同時越能明白自己。
在2016年底,獨自看完柯智棠的跨年演唱會的時候,在IG上寫下:
2017年,想要想要想要更完整自己,想要發現更多自己喜歡的事,像是發現柯智棠這種好聲音;想要找到最適當和最舒服的方式,好好活在這個城市裡,不過分依賴任何一個人;想要很多自然而然,不刻意不經意地體會大小事。
現在2022年,想對2017年的自己說:嘿~你很棒,你真的有在做這些事情。
曾經覺得自己碎成一地,一直以來,好像是自我修復的過程,一點一些重新拼裝,變成現在這樣還算完整的自己。
現階段的自己蠻好的。好到有點忘記當初到底在難過什麼。事事總是這樣潮起潮落,日子過了便好了。
之前告訴自己,不要再自責了。好比我現在是0分,自責就是讓我自評到負分。現在想再多加一個,算滿俗爛的——多肯定自己一些吧。肯定是從0開始往上加分的意思。
沒有人怪我,為何我要自責?沒有人肯定我的話,那我更要成為唯一肯定自己的人,對吧?
就像我剛肯定2017年的自己一樣。小小的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