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過去的事情
這樣的動作,即使是用打字了
對大腦和心裡而言,都是一種踏實感
近期看了小林醫生關於自律神經的書
這位小林醫生的著作非常多產,看了一些書名,看起來核心終歸是放在自律神經
書裡頭很多的在描述生活習慣對自律神經的影響
特別強調的是很多的短期不適感
隨著自律神經越來越無法協調運作
最終才會演化成所知的疾病
在書的後半段則提到情緒切換和工作分段的重要性
說到情緒切換,年紀越大脾氣越差
大概是這樣的既有印象
來翻譯翻譯『年紀越大,脾氣越差』
指的應該是,隨著年紀增長,情緒控管越來越不好,可能易怒,或是容易煩躁,也可能是其他的情緒
情緒的轉變,是外顯的特徵
如果回到內在呢?
大抵可簡單總結成,不安全感,不安全感,還是不安全感
書中說到的切換,則是很像中斷這樣的情緒
是抽離嗎?有些許像
又像是要讓身體減少產生不安的情緒
書中寫道的幾個練習的方式,沒很難,容易執行
例如
『前一天睡前反省,先想當天最不好的一件事情,再想最好的一件事情』
『即使隔天要不做任何事,只要先跟大腦約定,隔天大腦便不會產生罪惡感』
『將心裡所有感到不安的事情,務必用紙筆寫下來,讓不安的情緒具象化』
這些動作,很像是抽離當下,讓大腦能把事實和情緒分開
也確實是這樣
跟接住我的那位聊到這個,筆者說日劇好像很多這樣的劇情
通常發生事情的時候,所有的配角都是慌張的不知所措
此時,主角會做的事情
可能會是,深吸一口氣,放交響樂!
也可能會是,突然笑著說出這樣的一句話:『有大事件發生了!』
又像DoctorX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因為我不會失敗』
這些動作在現實中很少出現,雖說是多為戲劇效果
真的去探究這些動作,就好像是跟自己說,接下來要進入另一種模式
好像是身體早就『預演』過的
在書裡提到的這些動作,是不是同樣的也在預演暫時抽離情緒
避免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影響到大腦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