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難在網路、課程、講座或工作坊看到「自主學習」的影子,畢竟現在這個時代的資訊更新速度已經來到一個不可思議,照原本的方式傳遞資訊給孩子的話,可能當他畢業的時候知識就已經被淘汰了。這不是我隨口說說,在我大學的某一堂課的老師和我說臉書必將為趨勢,所以可以多多研究臉書的網路行銷。殊不知我現在當了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隨口說出了「飛斯不可」後,從此在他們的心中我就已經不再是「年輕的學生創業家」,而是不懂變通的「老人」了。
「老師!你不是跟我說臉書很好用,要多多鑽研它嗎!」其實老師那句話也沒錯,臉書在台灣我認為還是有許多價值,畢竟目前還是有很多人(我的目標客群)在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抖音和 IG 也許是孩子們更好(或是說他們更喜歡)的選擇。
但我分享這段故事,並不是要說我被老師騙了,或是我現在很努力在轉研究其他平台(我......還是不想碰抖音)的行銷方法。我想要說的是,如果我今天全心投入在課堂上,也就是一頭栽進學習「臉書平台上的操作」,當我需要換到另外一個平台時,是否就會需要從頭開始學習了呢?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從頭來過,不僅是學習的效率會很差之外,還會少掉許多可以繼續更鑽研下去的時間。
自主學習從字面的意思,就是希望孩子(或其實我們也都應該要持續不斷學習)能夠自動自發地學習新知。不過,除了自動自發學習之外,我認為「有方法」的學習也是需要注重的一點。那麼,要如何教孩子自主學習呢?是給予許多方法工具、規定他們每天的學習時段與內容、請他們寫下自己的課表嗎?以上方法也許都值得一試,但我認為要啟動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引起動機」。
就拿我的故事來說好了(其實這系列我都會拿自己的經歷來分享),我現在除了還在唸研究所之外,也同時在經營一間教育桌遊公司叫做「
豆點城市工作室」。這間公司很特別的一點是它是一人公司,也就是我要自己學設計、教學、管理、經營、行銷等,要說很有趣是一定的,但伴隨而來的當然就是壓力囉!
然而,這麼多事情我都會一些,或是說我都願意學,難道是因為我很喜歡這些東西嗎?我現在可以抬頭挺胸和你大聲地說:「才沒有咧!這些無聊死了!」尤其是行銷真的是讓我摸不著頭緒,到底怎麼做嗚嗚(讓我小小發洩一下情緒)。但為什麼我還是可以成功學會這些事情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學的過程中從來重心都不是放在「過程」,而是放在「目標」上。
這些工具對我而言都是過程,都是達到我最終目的的手段而已。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設計出一套好用的桌遊教具,而要如何做出這套教具呢?這時候我就必須去學桌遊設計相關的技能;要如何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套好用的教具呢?這時候我就必須去學行銷技巧;要如何讓大家了解這套該如何使用呢?這時候我就必須去學教學與設計課程的技巧。雖然其中有些技巧或知識是我有興趣的,但我也必須說大部份對我而言都是負擔。不過也因為我的視野都是放在最後的終點,所以我也會自然而然地了解這些「無趣的東西」是必須的,而且在最後可以達成我的目標,我想這也許會讓我還是感到很快樂吧!
回扣到原本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教孩子自主學習呢?工具或方法當然不可少,否則就只會像是參加一場又一場心靈雞湯的課程。不過,在認識這些實質的內容之前,讓他們知道「你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工具」也許是一項更重要的事情。
舉例來說好了,在我以前還是兒童程式老師時,一直很難讓孩子認真地聽我講解迴圈(Loop)、選擇(If-else)的程式語法觀念,因為這真的很無聊。但是當我今天將課程包裝成「設計遊戲」,透過引導的方式問他們「你希望你的飛船在按下攻擊鍵後,可以發射幾顆飛彈?」有些人會說一顆就好、有些人會說三顆差不多,然而一定會有一些小ㄆ......小朋友說一百萬顆。所以這時候再帶入迴圈(Loop)的觀念,他們就會很認真聽了。因為對他們來說,現在學迴圈並不是在學程式,而是在讓自己的飛船變得更厲害呀!
隨後,居然還有學生主動問我這些語法的更進階的用法,甚至還要求我介紹更多語法,讓他的飛船更有特色、更厲害一些(好啊以前就都對我愛理不理的啊)。不過,我想這就是因為有成功引起他們的動機,所以才能讓他們更願意聽我講解吧!
一個有趣且明確的目標,可以淡化(稍微)努力過程的種種辛酸,轉移我們對負面情緒(比如正在學一些不喜歡的事情)的焦點。對我來說,與其將重心放在過程的建立,不如在一開始就先設定好明確且自己有興趣的目標,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要為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學習。而至於引起動機後,又該如何一步一步到達目標,這就下一篇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