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革命–這是一個加速型信任的時代,也是加速瓦解信任的時代

2022/12/2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作者:瑞秋‧波茲蔓
Who Can You Trust 信任的轉移與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信任。請信任我們,信任市場,信任年輕人。信任新科技。世界已經變得更加透明。你所擔憂的一切,我在過去十五年已經擔憂過。

Content 用三段句子敘述這本書的內容

  • 所有事物的價值都是由信任所建構起來的,遠古時期的以物易物到後來的貨幣皆是一環接著一環的信任堆疊而催生出的交易結果。
  • 現在更多人願意將自己的資訊交到網路上,這中間其實橫跨了許多維度的信任,從以前只信任家人乃至於周邊推心置腹的好友,在現代其實有許許多多商業環節藉由信任著力發功。
  • 在這個分散式信任的時代,我們已經無法像以前一樣只在自己對於所有環節都有充分信任下才能開展任何一筆交易,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我們應該去檢視這些信任架構到底是不是又重新回到特定群體中了,畢竟擁有了信任便擁有這個社會現今最珍貴也最脆弱的資產。
信任就是對一個人的期待有信心

Change 這本書帶來三個心態改變

  • 意識到我們現今社會其實在社群媒體及科技的發展下,潛移默化下的改變從來不是只有淺層社交而已,隱藏在底下被商人或是坐擁權力的人眼中,信任才是更具重要性的資產
  • 去理解更多交付出去的資訊,其實都是一個信任的過程,當越疏忽於給予自己的信任時,其實更容易讓某種集結信任的巨頭出現,很不恰巧的他們都宣稱得到了多數人的同意
  • 現今徜徉與漫遊在越來越自由的環境中,其實都是許多信任嫁接而成,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在之後是不是所有同意都會歸結成一個我同意的按紐,而這個按鈕卻有扭轉世界的驅動力
最好是缺乏一切的信念
最壞充滿了熱切的激情

Quotes 我最喜歡的 3 句 Quotes

  • 人們其實會遵循一個共同的行為模式來形成信任。我稱之為「攀爬信任積木」。所謂信任積木就像這樣:首先,我們必須信任構想,然後公司,最後我們必須信任其他人(有時候則是機器或是機器人)。以共乘汽車為例,第一層,必須信任共乘是安全、值得一試的點子。下一階段就是對平台和公司有信心。第三、也就是我們使用不同的資訊判斷其他人是否值得新任,在最後層次才發生真正的信任,但必須先通過前面兩個階段。
  • 我們要信任一個新點子,我們需要一條容易找得到、能夠跨過去的橋樑。未知數必須被降低直到我們腦子裡想:「我明白了,它就像…」
  • 優步,全世界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卻不擁有汽車。臉書,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媒體東主,卻不製作內容。阿里巴巴,身價最高的零售商,卻沒有庫存。Airbnb,世界最大的住宿提供人,卻沒有不動產。
我們把整個公司押注在一個希望上,希望在正確的設計下,人們會願意克服陌生人危險的偏見。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準備好,等著放下他們的偏見

Summary

許多在以往看起來荒謬事情正在遍地開花,從許多高估值的公司並沒有擁有相對應資產的環境來看,更可以顯現出真正具價值的事情,已經慢慢從資產本身移轉到某種聚集關注力與信任上。我們相信這個平台會提供我其他人擁有的東西,我們相信其他用戶會給出這個星級數或是評論內容所述說的服務內容,而弔詭的是這些評分戶並沒辦法實質上去影響這個內容產出品質。
那我們憑什麼願意相信他,就因為公司標榜全額退費還是許多會員黏著在上面?一筆一筆交易在你猶豫間已經來來回回的成交數筆?這些平台只是藉由將各個信任節點的揭露出來,讓大家信任他是一個兜售實物的平台,而或許這樣反而比起他實際上擁有或是可以掌握這些服務產出品質而言更具信任度。
但我們難道就可以這樣無止盡得相信下去嗎?只要他夠火熱夠多人討論他夠多評論跟星級數就代表他們永遠都會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嗎?如果今天所有東西都是一個自我管理系統時,誰該負責誰又是主導的一方,是平台是自動化系統是機器人是自動駕駛,還是我們這個似堅固似脆弱的信任架構?書中提到許多例子,都在在顯示分散式信任似乎亦總是又把我們帶回到集中化的權力,原本控制權力的體制,卻配備不全無法應付快節奏壟斷的新數位時代。
或許當所有信任開始水解的時候,例如我們信任下一個節點:DAO社群以及人工智慧,當信任的對象已經從人類轉換成背後的大數據以及社群多數決時,我們卻還是寄予一個當家做主的決策者,「你能相信誰?」這不是你重複F5就會有數據輔助做成的答案,當我們全然倚靠重新整理由演算法決定我們的未來時,會不會其實也代表著社會所有信任都歸零,歸零到我們需要在回到海灘上撿拾獨一無二花紋的貝殼,海面上才能夠真正的倒映出我們交易的對象。

章節精華概述

傳統體制信任崩壞

  • 惡血
    塔斯基吉(Tuskegee)的六百名非裔美國人被聯邦公共衛生署選來進行人體實驗,當中有399人被植入梅毒病原,作為研究梅毒的長期效應,並透過解剖分析不診治的梅毒對黑人的身體是否與對白人的影響一樣。有位醫生甚至說到:「在我看來,我們對這些病人去世之前沒什麼興趣」對黑人病患以及醫療體系之間的信任基礎造成很大打擊,在塔斯基吉研究案曝光之後數十年,非裔美國人仍然抱持高度的不信任,導致生命壽期較白人低。
  • 巴拿馬文件
    聯手接露巴拿馬文件的跨國籍記者,互相約定分享任何挖到的消息並且在同一時間解禁這份影響超過數百萬世界菁英避稅資料;之後從安隆案、房地美、房利美到、雷曼兄弟、馬多夫事件,許多罪魁禍首卻還領有高額退職金,以及小布希政府不願意對伊拉克事件中曾誇大宣稱海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情報一事抱歉,也讓社會掀起很多反動社會菁英的聲浪。
  • 證實體制式信任崩壞的的根本原因,受到背棄感,也就是問責不公平、精英和權威沒落(數位時代使階層拉平,毀損對專家及權勢人物的信任)、隔離的迴音箱(生活在我們文化破敗區中,對其他聲音充耳不聞),信任和影響力落在個人身上,分散式信任取而代之
未來是由樂觀者,而非悲觀者創造的

分散式信任

現在人們的信任更加錯綜複雜,許多系統採用複雜的演算法在管理我們的資訊並代表我們做決定。但他們已經變得太複雜,超出我們大腦能夠理解,而我們因此卸下某些認知能力,去相信平台系統。
例如下載Tinder(這讓我想到Tinder大騙徒),根據幾張照片、幾句話,從臉蛋型錄中採購的加速型信任;推特上分享的聯結有59%根本沒有被點閱,只因為人們樂於分享文章,大於去閱讀文章,人們根據摘要甚至摘要的摘要,不去更深入了解就形成意見,這也就是現在假新聞氾濫的一大主因,也是臉書、buzzfeed等不得不正視的問題。而當這種分散式信任信任當被破壞時,責任止於誰?在這個新時代,人們還沒有弄清楚。

數位保姆

人們在看到某人臉孔時,會即刻做出判斷,在十分之一秒內對他們的特質、包括他們有多麼值得信任做出判斷,你無法有意識地控制你是否認為某個人值得信任、或某個人不值得信任;你的大腦會自動為你調整,但未必總是準確。
例如Trooly公司,藉由所有數據資料來評比一個人的反社會程度,以篩選出城市中最適合的保姆,就像黑鏡或是信用評分系統一樣,但這些科技數據並沒有辦法取代所謂的直覺,當今天一個評分A級的保姆到你家時,你突然覺得有些許不安全感,信任訊號的因為他的刺青他的戴眼鏡他的腔調,到頭來我們還是該自己決定該在哪裡放置我們的信任。

加密市場與信任

加密市場(例如暗網)代表一種超級經紀人,比起任何個人都更能成為便利販賣者跟顧客間的聯繫,而信任體現在這些市場的量化指標,卻是評論和評級,依照歐洲毒品及毒品成癮監督中心發布的報告,暗網提供的毒品甚至純度比街頭高,因為在暗網上需要保持乾淨的形象以及好評率才能夠吸引到更多顧客,有趣的是,傳統市場中對於信任的評斷因素,例如能幹、可靠度和誠實,在這裡也適用,轉換成了回覆和交貨速度、商品品質以及隱匿手法高超。

信用評分制度

  • 中國在各個層面都落實信用評分制度,高信評分數已經成為地位象徵,之所以人們會互相攀比社會信用分數,是因為我們陷入心理學家所謂的「快樂跑步機」現象,即渴望改進我們目前狀況。我們陷於此一情境是因為滿意和快樂似乎永遠不可及。例如我們終於達到渴望已久的薪資水平,會有短暫的興奮,但過不久我們又渴望有更多收入。在公民信評的世界裡,這代表我們一到達某個水平,我們不僅將需要、也會想要更上層樓。我們渴望的社會地位總是可望而不可及,使我們幾乎無法滿足於現狀。
東德目標限於避免出現反政府的動亂。中國的目標野心更加宏大:他明顯企圖要創造新公民。
  • 弗洛里迪(牛津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aka數位破壞專家aka谷歌的哲學家),主張在過去有三大去中心化轉變,改變我們對自我了解的看法:一是哥白尼的地球繞日運轉模式,二是達爾文的天擇論,三是佛洛伊德所謂我們日常行動,受到下意識控制的說法,而現在是第四個,也就是我們在線和離線的所作所為已經併為線上生活,當實質和虛擬經驗混和在一起,我們得到線上生活性格,而這個和我們在實質世界先天的自我不一樣。
  • 在民主世界呢?我們難道嘴巴嚷嚷著中國的評分制度是一個瘋狂制度,但我們生活中也離不開了評分,從蝦皮到靠北粉專還有餐點點讚送小薯,還有許多連線裝置被控告,想要竊取你的音樂和podast節目內容到性愛週期以及性高潮詳情。在美國曾經有檢察官要求亞馬遜交出被害者受害當天臥室中的證人,愛麗莎,當然他只會在說嘿愛麗莎時回應你,但你怎麼知道你永遠連線的數位助理是不是時時刻刻記錄著你說的話?(筆者將本章節舉例稍微在地化)
  • 我們正邁入一個時代,個人的行動將受到他們無法控制的標準所評斷,而且判斷無法抹煞。結果不僅令人不安,而且他們還永遠存在。別去管什麼刪除權及被遺忘權,遺忘是幼稚;愚蠢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至少我們迫切需要找到方法創造對瘋狂低能或欺騙時刻的原諒。刪除不應是非法行為。人類雖有種種缺陷、未臻完美,卻絕對不僅只是一個數字。
一方面,社會平等制度幾乎肯定會鼓勵人民更誠實,和遵守規矩。另一方面,這是一個令人深感不安的信譽經濟學版本,它使政府前所未有地控制他們認為好的和壞的行為方式。
15會員
59內容數
分享書中所思所想,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不同角度的看書視角,書作為一個載體不應該是在閱覽後乘載著灰塵,更應該可以作為串連起讀者傳遞共鳴感的故事,期許能夠一起成長一起思考將所思所感落實在生活中,培養閱讀心態也打磨處事心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