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未來是「被退休」,要怎麼避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我自己就職過的大型傳統製造業的工廠有兩個(規模超過500人),之前做產業輔導工作的時候接觸的工廠最起碼也超過二十家(中小企業為主)。

在這些工廠當中,一定會觀察到一個共同現象,就是有部分年資超過二十年的老前輩不太會用電腦。

有些像是用螳螂拳在敲鍵盤,或是寫手稿請工讀生打字。

誇張一點的像是配合廠級主管不擅長使用資訊設備,即便導入ERP系統,所有流程還是紙本和系統並行。主管的系統操作就全部委給他所指派的人代理執行。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這些人也太沒有競爭力了,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

高科技產業之所以沒有這個問題,是因為這些產業本來就是因為個人電腦普及和網際網路普及才出現的產業。

相關的從業人員本來就是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員,同時也是這些設備的開發者,所以「數位化轉型」對他們的衝擊不大。

可是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就相對需要較長的陣痛期,所以我也才能觀察到這些產業當中對於「數位化轉型」不適應所產生的後遺症。

甚至有些企業在轉型的過程當中,會針對這些員工推出優退方案。

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

未來你的工作可能不是自己選擇退休,而是「被退休」。

你這輩子要面臨幾次產業轉型?

無論你現在幾歲,未來世界變化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產業和工作型態的轉變頻率也會越來越高。

raw-image

90年代因為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迎來了數位化的轉型。

之前政府在推行的「工業4.0」或是「智慧製造」的政策就是奠基在這個基礎之上。

不過有很多傳統產業,連從「類比控制系統」轉換成「數位控制系統」都還沒轉過去,更別提要如何迎頭趕上工業4.0的政策了。

在我出社會的那年,正好是2008年美國的雷曼兄弟事件引起全球金融風暴的那年。當時許美國市場崩盤,許多高科技產業開始放無薪假。台灣也差不多是那一年進入薪資停滯,物價通膨的時代。

也是那一年開始有了智慧型手機,中國也趁此開始崛起。

因為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的普及。於是在疫情的三年期間(2020 ~2022),工作型態開始以在家工作為主。

同樣地,傳統製造業也同樣在這波被迫轉型的期間有許多不適應。

假如下一波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普及。勢必對於傳統仰賴人力的製造業會造成更大的衝擊。

在科技演變所帶來的產業與工作型態的快速變遷,無法適應的人可能在過程中「被退休」而登出原有的職場環境。

為越來越長的餘命做好準備

就觀察到的現況與推論的結果,我認為除了在職期間針對環境變化精進工作能力的「適應力」之外,還需要幾件事情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1. 可以在被退休後持續的工作或技能。
  2. 創造被動收入。
  3. 增進身體健康。

最難也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在完成上述的準備之前,比需要達成一個我覺得最難也最重要的前提「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也不見得好好認識過自己,一生都在能力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平平淡淡地就過完了一生。

不過,既然你點進這篇文章,我相信你不是這樣的人。

認識自己之後,你會清楚地知道你喜歡什麼?對什麼有熱情?覺得做什麼對你來說具有意義?完成哪些事情讓你和社會有更深的連結?

如果你此生有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而你被俗世給耽誤了,那麼你「被退休」之後就是去完成這件事情的最好時機。

同時這件事情能夠帶來一些收入就更好了。

假設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就趁著現在思考「你即將重新認識的那個自己,內心真正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這樣的思考當中,去找到充足的內在動機,再一次創造你生命的意義。

未來無可取代的能力

當然,前面有提到,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面對好幾次的產業轉型。究竟是不是在「能夠適應」的那一群需要一點運氣。

雖然沒有辦法具體指出未來有哪些職業,倒是可以指出兩個核心能力也無法被機器人淘汰。

第一種是「邏輯推演」的能力。

我有一個學長,是個從商學院考上台大機械研究所的神人。有一次我問他:「學長,你覺得未來要做什麼職業比較能生存?」

他說:「不知道,不過你一定要學『證明』。」

「蛤?要證明什麼?證明我自己嗎?」

「不是啦,就是推導數學,證明結果的『證明』。因為連最基本的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都比你好,電腦一秒的運算能力更是你的幾億倍。可是電腦面對一個問題他不能證明給你看,為什麼這個結果是對的。所以人類要贏過電腦唯一的機會就是『證明』。」

從那次的對話我理解到,無論AI學習能力再強,機器手臂的操作再精準,也需要人類給予初始的演算邏輯。

現在開始培養「創作能力」

另外一種能力是「創作」。

雖然我們討論到商業行為時,通常都會說「市場」。但市場說穿了就是「消費的人群」。所以最終我們要面對的市場就是人群,或是由不同人群組成的社會。

而人類作為一種情緒性的動物,最容易衝動消費的就是「情緒上的共感」。

創作就是表達難以言說的複雜情緒。

可能有人會說「AI畫的畫作都可以比賽得獎了」。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一下,AI得的那個獎是因為表現出精彩的技術,還是因為表達出複雜的情緒?

我相信大多是因為表現出精彩的技術。

舉例來說,寫作、繪畫、攝影、製作音樂,都是藝術創作形式的一種。即使AI也能做這件事,但是它沒辦法幫你表達情緒,並且透過這樣的表達和社會(或者說市場)產生共感。

所以如果你能夠擠出一些空閒時間,我非常推薦去學一種或好幾種創作的形式。

創造被動收入

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要好好執行很困難(我如果是股海明燈,最有可能是逆指標的那種)。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投資分析的頻道或專題這麼熱門的原因。

簡單地說,就是用一部份的資金去擁有你所看好的公司,成為老闆的老闆,讓其他人為你賺錢。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個人賺錢總是沒有一群人接力著賺錢來得持久。

不過還是要考慮自己承受風險得能力,記得投資有賺有賠,下好離手,見好就收。

最後是增進健康

健康是包含心理和生理層面的。

心理層面我覺得重要的是「情緒穩定」,避免焦慮、憂鬱、暴怒 ...... 等突如其來的情緒失控,對於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

放任情緒暴走,比較容易產生「隧道效應」,讓人思考窄化,做不出有正面效益的決策。

這個部分,我自己親身測試覺得練習「冥想」是有幫助的。

我做的練習很簡單。準備睡覺剛躺在床上的時候,閉上眼睛,專心數自己的呼吸,從 1 數到 10。

數到 10 之後再從 1 開始數。如果發現自己數過頭了,或是有一些想法漂過腦海,就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那些漂過腦海的想法,就觀察它,並且接受它的存在。不抗拒,也不追隨。

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最起碼會睡得比較好。

生理層面的健康則是要「避免失能」。這邊很推薦何立安博士的《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避免肌肉流失而導致身體活動能力不足是避免失能的第一步。換句話說,健康的具體特徵也可以說是「腦袋清楚,行動自如」。

當然,保持運動的習慣也有助於情緒穩定,避免憂鬱。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讀一讀《想死不如健身》。

最後,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開始打造理想的生活,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2023/01/16 更新相關新聞:

經濟日報:「友達、群創群創啟動人事精簡

面板市況低迷 人力需求降低 友達實施「年齡+年資大於70」退休專案 群創祭出優退措施

假設一個社會新鮮人24歲畢業,以男生服完一年義務役兵役出社會之後就進入該企業。工作23年後,就滿足「年齡+年資大於70」的條件。當時這個人的實際年齡是48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叔的多工人生指南
34會員
24內容數
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胖大叔,是網路上傳說「最衰的七年級」。由於人生無論學涯還是職涯都不斷地在踩雷,於是把這些事情變成「大叔的多工人生指南」,跟每個迷惘的「多工人」分享。
2023/07/27
身處專業分工的經濟型態,專業資歷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沒人雇用的一代》 理工出身的人,準備進入工程領域的業界,究竟有那些職業取向可以選擇?選公司、面試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且讓我透過這篇文章娓娓道來。
Thumbnail
2023/07/27
身處專業分工的經濟型態,專業資歷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沒人雇用的一代》 理工出身的人,準備進入工程領域的業界,究竟有那些職業取向可以選擇?選公司、面試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麼事情?且讓我透過這篇文章娓娓道來。
Thumbnail
2023/07/05
目前大家常說的「理工」科系,其實範圍超級廣。大分類就可以分成「理科」和「工科」兩大學門。比較多人知道的理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 ...... 這類的科系;常見的工科,舉凡科系後面加掛一個「工程」的都可以算是。 這篇文章就針對大叔我自己本家的「機械工程」來聊一聊。
Thumbnail
2023/07/05
目前大家常說的「理工」科系,其實範圍超級廣。大分類就可以分成「理科」和「工科」兩大學門。比較多人知道的理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 ...... 這類的科系;常見的工科,舉凡科系後面加掛一個「工程」的都可以算是。 這篇文章就針對大叔我自己本家的「機械工程」來聊一聊。
Thumbnail
2023/06/16
最近隔了一段滿長的時間沒有更新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在年初臨時起意決定參加今年的國營事業和最後一次的鐵路特考,於是從二月份起就進入了備考的狀態。在備考的過程,由於各種懷疑人生的狀態,於是開始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Thumbnail
2023/06/16
最近隔了一段滿長的時間沒有更新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在年初臨時起意決定參加今年的國營事業和最後一次的鐵路特考,於是從二月份起就進入了備考的狀態。在備考的過程,由於各種懷疑人生的狀態,於是開始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你說的我也知道,可是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還記得之前工作還是產業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老闆們這麼跟我說。 為什麼一個產業要轉型這麼難?為什麼許多經營者腦袋可以理解,行動卻無法配合? 身為一個職員,你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從現職撤退?
Thumbnail
「你說的我也知道,可是這個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還記得之前工作還是產業輔導的時候,常常聽到老闆們這麼跟我說。 為什麼一個產業要轉型這麼難?為什麼許多經營者腦袋可以理解,行動卻無法配合? 身為一個職員,你要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從現職撤退?
Thumbnail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這些人也太沒有競爭力了,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 高科技產業以外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相對需要較長的陣痛期,所以我觀察到這些產業當中對於「數位化轉型」不適應所產生的後遺症。
Thumbnail
以前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傳統產業這些人也太沒有競爭力了,他們要做一個星期的事情,我大概一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後來有了年歲,這幾年世界局勢劇變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錯了。 高科技產業以外其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相對需要較長的陣痛期,所以我觀察到這些產業當中對於「數位化轉型」不適應所產生的後遺症。
Thumbnail
退休生活,從來不是退休當天一覺醒來一切都會自動如願以償,有許多事等著我們在退休前及早規劃、準備。 五十歲,就是為退休後的一切鳴槍準備的年紀。
Thumbnail
退休生活,從來不是退休當天一覺醒來一切都會自動如願以償,有許多事等著我們在退休前及早規劃、準備。 五十歲,就是為退休後的一切鳴槍準備的年紀。
Thumbnail
這星期我在ptt發表了兩篇文章 這些是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心得文 一篇是科技業老人去哪裡了 這篇是以我這個過來人的角度,去告訴大家中年離開科技業的人 為什麼會離開 希望看完文章的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裡走 另一篇是 科技業底層魯蛇的心理建設 各位讀者啊 不要和他們一樣啊
Thumbnail
這星期我在ptt發表了兩篇文章 這些是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心得文 一篇是科技業老人去哪裡了 這篇是以我這個過來人的角度,去告訴大家中年離開科技業的人 為什麼會離開 希望看完文章的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裡走 另一篇是 科技業底層魯蛇的心理建設 各位讀者啊 不要和他們一樣啊
Thumbnail
08/14/2022-08/20/2022 這星期我在ptt發表了兩篇文章 這些是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心得文 一篇是科技業老人去哪裡了 這篇是以我這個過來人的角度,去告訴大家中年離開科技業的人 為什麼會離開 希望看完文章的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裡走 另一篇是 科技業底層魯蛇的心理建設
Thumbnail
08/14/2022-08/20/2022 這星期我在ptt發表了兩篇文章 這些是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心得文 一篇是科技業老人去哪裡了 這篇是以我這個過來人的角度,去告訴大家中年離開科技業的人 為什麼會離開 希望看完文章的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裡走 另一篇是 科技業底層魯蛇的心理建設
Thumbnail
在一九八0年前出生的人,大概都習慣有一個正職工作,不管是不是換過不同公司或轉換不同的產業,大部人都有機會從某個機構中退休,因此面對退休前內心的惶恐與準備,也是進入中年後期的人生課題。 那時候可以申請退休,或一定被迫得退休絕對是能夠預期的,因此可以提前規劃,以便無縫接軌到退休後的另一個新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一九八0年前出生的人,大概都習慣有一個正職工作,不管是不是換過不同公司或轉換不同的產業,大部人都有機會從某個機構中退休,因此面對退休前內心的惶恐與準備,也是進入中年後期的人生課題。 那時候可以申請退休,或一定被迫得退休絕對是能夠預期的,因此可以提前規劃,以便無縫接軌到退休後的另一個新人生階段。
Thumbnail
07/18/2021-07/24/2021 最近在ptt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有關台積電薪水的問題: E 在台灣普遍來說,受薪階級要有破百萬的年收入,進入科技業是比較可行的方法。雖然話說行行出狀元,但是要能吹冷氣上下班就能拿到百萬年薪,也要公司夠賺錢才有辦法。台灣是科技島,靠科技業賺全世界的錢,老闆賺
Thumbnail
07/18/2021-07/24/2021 最近在ptt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有關台積電薪水的問題: E 在台灣普遍來說,受薪階級要有破百萬的年收入,進入科技業是比較可行的方法。雖然話說行行出狀元,但是要能吹冷氣上下班就能拿到百萬年薪,也要公司夠賺錢才有辦法。台灣是科技島,靠科技業賺全世界的錢,老闆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