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因無處安放的「羞恥感」而痛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一、羞恥感

每一位諮商師都有自己的發現,有自己專擅的領域,無論他們來自哪個流派,他們都當有自己對於人的一番理解。

對於人的理解,就是對諮商的理解,而對諮商的理解就是對人生課題的探究成果。

在我多年實踐中,我發現絕大多數人帶進諮商室的課題,也是多數人的人生課題,這個課題就是「羞恥感」(sense of shame)。

什麼是羞恥感?

首先,羞恥感是一種人的天性,每個人生來都具有羞恥感,就像人天生有眼睛,眼睛具有視覺的能力。 如果人天生沒有視覺,就不可能看見東西。

同樣地,人天生有羞恥感,因此當某些事情觸發了羞恥感,羞恥感就會縈繞在我們的心上,進而影響我們的行動。

其次,羞恥感往往伴隨一些次級感受:

1.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並且無法分清到底是自己「事情」做得不好,還是自己「這個人」不好。

2. 害怕自己被看見,希望可以在人群中隱形。

3. 希望已經發生的經歷從未發生,並習慣否定自己的成就。

4. 有一種心理投射:自認為做得「不好」的事情肯定會被大家看見,並給予負面評價。

5. 當羞恥感出現,會慣常出現一些生理反應:比如臉紅、手足無措、大腦一片空白等等。

第三、羞恥感往往來自某些後天形塑的觀點,並非生而有之。

比如在東亞文化圈,某些家長會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他們的預期,對他們進行羞辱,這個羞辱成為孩子羞恥感的來源。

類似的還包括處女情節、恥於談性,也包括某些人對身高、胸圍的羞恥感,某些男人對自己禿頭的在意等等。

但許多引發羞恥感的來源,壓根就是人們的觀念,原本孩子是不會因此羞恥的,是大人讓他們養成對特定觀點的羞恥感。

換個角度來說,羞恥感也會「遺傳」,就像某些人恥於談錢,結果搞得自己內外矛盾,需要錢又不好意思說,幹了很多名為公益的事情,但內心卻不開心。

某些教育強調要引導孩子接受自己的天性,其實就是在處理羞恥感的課題,讓孩子不要因為一些外在強加的觀點而養成不必要的「刺激——反應」。

二、如何處理羞恥感?

處理羞恥感,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對羞恥感本身。 否則為了擺脫羞恥感,人們往往會讓自己陷入自我壓抑、自我設限的心理壓力,進而無法自然而然的生長,變成一位內心糾結、擰巴,甚至嚴重一點形成心理扭曲的人。

對此,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人們往往低估羞恥感的影響」。

在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看過許多羞恥感帶來的心理困境。

比如某些孩子,他們並不想作一些危險的事情,比如翻越圍牆,或是替同學作弊,但當他們面對同儕說:「你好懦弱!」 之類的評價,這會使某些孩子的羞恥感被引發,進而採取一些危險的舉動。

有些人選擇「假性勇敢」來面對羞恥感,也就是為了克服羞恥感,他反而要刻意去做那些多數人都覺得做了羞恥的事情,有些人原本只是有點社恐,不敢追求自己喜歡的人,或是在人際交往中受了些挫折,但他們為了處理羞恥感,選擇讓自己變成社交達人,或者一位看一個、愛一個人的情聖。

他們原本可以不用變成這個樣子,但這就是他們處理羞恥感的方式。

羞恥感的反面不是「勇敢」,但某些人卻誤以為如此。 更何況,類似的舉措也不是勇敢,而是衝動,或者更根本的說,只是為了掩蓋內心羞恥感的冒險舉動,但其代價有時是巨大的,可能傷害自己,以及傷害他人。

因此,要處理羞恥感,首要的就是接受這個事實,接受我們天生都有羞恥感。

然後試著說出會讓自己有羞恥感的事情,包括自己做過的,那些引起自己羞恥感的事情,那些不好意思分享的經歷。

說出來,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這些事情並不是註定讓人羞恥,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感到羞恥。

有時,我們被有心人利用了,他們利用我們的羞恥感,給我們創造了一些不存在的羞恥感來源,然後藉由我們一時無知,養成我們對該來源的羞恥反應。

所以對於羞恥,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恥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物件。

這並不容易,卻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要允許他人羞恥,無論我們覺得他人羞恥的物件是否有必要,我們都沒有權力去否定他人的羞恥感。

也許在你看來,這個年代還會因為到了一定年紀沒結婚而羞恥,是一件很落伍的事情。 但這是你的觀點,你可以保有這個觀點,可是這不表示你有權去否定他人。

當然,你可能是出於善意,但真正的善意需要你稍微體諒一下他人,與他人同行,而不是站在制高點去指點他們。 當我們把自己變成他人的對立面,我們無形中就在加強對方的羞恥,製造對方的羞恥,這無益於讓對方處理他的羞恥。

這也是某些人不願意尋求諮商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

  • 「求助」是羞恥的、
  • 「尋求諮商等於我心理有問題」是羞恥的、
  • 認為「我有病」就是羞恥的、
  • 「我很弱」是羞恥的、
  • 「我好不了」是羞恥的、
  • 「我需要別人幫忙,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是羞恥的......

我想告訴你們,這些羞恥感都是來自他人的觀點,是後天形塑的羞恥感。 求助本身不丟人,也許短時間,確實讓人很難接受,但我真心希望你試試。

三、結語

最後,我分享一個我自己關於羞恥感的體驗。

我大學的時候很喜歡彈鋼琴,我經常練琴,還去參加鋼琴比賽,也得過全國性的獎。 後來我沒有繼續走這條路,選擇了寫作。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一位要好的學弟,他初中畢業就考上維也納藝術大學的音樂學院。 在他看來,我要是繼續走音樂這條路會很難,因為多數音樂人都是天才,打小就綻放光芒,並且在他看來,我擅長的是寫作,而不是音樂。

他的建議對我很重要,但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使我選擇寫作,而不是音樂。

就是在我大學得獎前後,認識了很多像那位學弟一樣,很有音樂天賦,也已經在音樂圈嶄露頭角的同齡朋友。

我內心很恐懼,我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們,並且有著我覺得努力也無法追上的差距。

曾經我非常非常希望租到一間房子,裡面有著鋼琴,這樣我就可以經常練琴。

大學時,找到地方練琴是個十分困難的事情。 要麻去音樂社彈很爛的鋼琴,不然就是偷偷去音樂系琴房偷練,或者去朋友家借。

但幾年前,我租到一間房,房裡放著房東孩子的直立鋼琴。 但我彈沒幾次,多年沒彈,我彈的很生疏,同時那喚起了我的羞恥感。

我選擇寫作是一回事,但我逃離音樂是另一回事。 當時我逃離,在於我害怕自己要是選擇音樂,最後會一無所有,成為朋友眼中的失敗者。

假如當年我能好好面對我的羞恥感,試著讓音樂變成一件能讓生活快樂的事,而不是計較著投入就要有成就,我可能還在彈鋼琴。

但這個觀念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建立的,老師們總是對我和同學耳提面命,要我們要努力,而努力必須要有所成就,這樣才不枉費人生...... 其實這些話很大成分,那些老師自己也做不到。

他們傳承了這種來自社會的羞恥感,並將其傳給我和同學。 直到幾年前,我才慢慢意識到,他們說的不一定對。 可能因為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我才發現當年那些老師,他們可能也和我一樣每天忙碌於生活的柴米油鹽,聊著無聊卻又充滿生活氣的話題。 我們都很無知,卻又同時很難承認自己的無知。

這就是最後我想說的,除前述之外,我們還能用來處理羞恥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承認我和其他人一樣,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是有限存有,我們都很無知」

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追求事事完美,因為人都不完美,故我們不需要因為我們不完美,因為我們偶爾犯錯而羞耻。



作者:高浩容。 哲學博士,前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啟蒙書》等著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85會員
99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28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4/01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3/27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抵是跳脫出令人厭惡的迴圈了,在強迫自己好好逃避之後。每次跟好友GJ聊到情緒這些事,就覺得自己很笨(笑)。他問我還想學什麼。我說,你之前好像都說過了。那不就是你都會了嗎?可是,知道跟做得到是兩件事啊(哭)。 所以這些事跟羞恥有關?為什麼我會這麼容易感覺到羞恥阿.... 於是我打算來好好思考這些事情
Thumbnail
大抵是跳脫出令人厭惡的迴圈了,在強迫自己好好逃避之後。每次跟好友GJ聊到情緒這些事,就覺得自己很笨(笑)。他問我還想學什麼。我說,你之前好像都說過了。那不就是你都會了嗎?可是,知道跟做得到是兩件事啊(哭)。 所以這些事跟羞恥有關?為什麼我會這麼容易感覺到羞恥阿.... 於是我打算來好好思考這些事情
Thumbnail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Thumbnail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Thumbnail
對於羞耻,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耻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對象。
Thumbnail
對於羞耻,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耻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對象。
Thumbnail
當日常中隱微的羞辱創傷日積月累,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秩序時。 當日夜累積的羞辱創傷一點一滴的侵蝕著自己的自信,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 曾羞辱創傷這本書中慢慢的牽著自己,走出陰影
Thumbnail
當日常中隱微的羞辱創傷日積月累,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秩序時。 當日夜累積的羞辱創傷一點一滴的侵蝕著自己的自信,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 曾羞辱創傷這本書中慢慢的牽著自己,走出陰影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人最負面的情緒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愧】 當我們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卻沒有獲得正面的回應與支持,會產生內心的空洞,那便是羞愧感的來源 羞愧讓我們覺得自己不被愛、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覺得自己不值得,面對過往痛苦的經驗,我們才有機會清除羞愧 要記住:「也許事情出了問題,但有問題的不是你!」
Thumbnail
【人最負面的情緒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愧】 當我們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卻沒有獲得正面的回應與支持,會產生內心的空洞,那便是羞愧感的來源 羞愧讓我們覺得自己不被愛、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覺得自己不值得,面對過往痛苦的經驗,我們才有機會清除羞愧 要記住:「也許事情出了問題,但有問題的不是你!」
Thumbnail
孩子,只有當你願意去看見每一件事背後的意圖,去接受它,去看見它帶來的美好,你們才是真正願意拋棄那個名為羞恥心的虛假外衣,讓你們無條件的愛成為真正的主角站上這個世界舞台,那才是真正每個人都一模一樣的時候,無分別、無批判,這時候你們才是真正能進入彼此的內心交流、穿透、接納、包容,迎來真正的世界大同。
Thumbnail
孩子,只有當你願意去看見每一件事背後的意圖,去接受它,去看見它帶來的美好,你們才是真正願意拋棄那個名為羞恥心的虛假外衣,讓你們無條件的愛成為真正的主角站上這個世界舞台,那才是真正每個人都一模一樣的時候,無分別、無批判,這時候你們才是真正能進入彼此的內心交流、穿透、接納、包容,迎來真正的世界大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