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審先判的溝通跟聆聽都是暴力行為

2023/05/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時常聽說「泡沫化」這樣的說法,什麼是泡沫化?
泡沫化就是某種現象或事物的價值不斷被高估,泡泡撐到最後破裂了。然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怎麼那麼不理性。
房地產的價格不斷推高,可能是泡沫。你以為男朋友對你有無限的愛與忍讓,可能是泡沫。
相信嗎,我們每天都要發生N多次的溝通跟聆聽,其實就佈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沫。
我們以為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以為自己聽得很明白。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泡沫。
更糟的是,我們不但高估了他們的效果跟價值,而且還以為我們已經做了,就好。
如果你還沒發現或者想要補救,《傾聽的力量》和《非暴力溝通》這兩本書非常值得參考。
更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還會幫助你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話術」。
而且,對於企劃書的撰寫跟現場的銷售行為,都會很有助益。
傾聽跟溝通,就是檢查並整理自己
美國精神病理學家、FBI和警察局危機談判專家的教練馬克·郭士頓在他寫的《傾聽的力量》裏說道,人經常會帶著「篩檢程式」(與生俱來或後天學習到的,偏見)來面對世界,來跟別人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所說的「暴力」就是我們心智上和情感上的各種因為「篩檢程式」而產生的態度:指責,嘲諷,說教,否定,或者最糟的,冷漠。
傾聽的第一步是,你得認識你自己。而且,你得讓自己保持平和。
傾聽首先得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要讓對方發現我對你感興趣。
傾聽,就是讓對方覺得自己有價值。但是,不是去討好對方。
《非暴力溝通》裏面提出人在遇到問題之後的感受與反應,會有三個階段的演化。
如果不經過練習跟領悟,人往往就是「情感的奴隸」,只憑當下的感覺去回應。然後,人可能會產生「情緒的爆發」,會選擇討好或者攻擊別人,來讓自己感覺不要太糟。最理想的境界是,當「自己的主人」。開始用「我發現」而不是「我覺得」的角度,來回應自己所遇到的狀態。
美式足球永遠要面對衝突,面對暴力,運動員的身體跟心理隨時都會被輾壓。《傾聽的力量》裏面就提到美式足球教練的金句說道:「取勝的關鍵,是在壓力之下能夠鎮定自若。」
所以,每一次的傾聽,每一次的非暴力溝通,都是讓我們學習保持鎮定自若的機會。
傾聽除了可以讓對方抒發情緒之外,更可以引導對方放鬆,整理出可以採取的行動。反之,也可以讓我們在這個過程,檢查並整理自己。
避開五種有毒的人,要有解決方案
《金剛經》裏有四句偈語,經常被引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夢,應作如是觀。」
馬先生在一百多年前說的話,也是這個意思:「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許多道理,沒有道理。因為,時跟勢跟場景,一直在變化。所謂的真理,現在顯然都處於動態平衡之中,在也不能用一個公式來解所有的題。
但是,千算萬算不如天算。我們活得好好的,我們耐心傾聽,我們想要無暴力溝通。《傾聽的力量》卻特別提醒我們,我們必須躲開,離開,不要錯以為我們可以改變這五種人:
精神窮人(用情感綁架你,永遠需要你無限付出的人)
地頭蛇(就是想要欺負你,覺得可以成功欺負你的人)
索取者(總是能找出理由,來麻煩你,占你便宜的人)
自戀者(只想要你注意他肯定他,卻不關心正事的人)
精神病患者(偽裝正常,其實是要讓你被他吸引的人)
怎麼避開這些人,怎麼更好的跟人溝通,書中提出了12種方法。
我特別喜歡他提到的「後果意識」:我們要嘗試問自己,如果我放任自己如何如何,可能就會怎樣怎樣。我們承受得起嗎?
然後,還得有「解決方案意識」:既然一定會如此如此,我們要不要這般這般,找到可以讓結果變得更好的方法。
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有品質的傾聽跟回應的前提是建構在,你已經做好準備。前提是,你想要做好準備。
有品質的非暴力溝通,則是要我們放下,小我優先,的念頭。
我們一直被教育要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誰都不相信這套鬼話。我們的身體很誠實,一定永遠是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我,我,絕對優先。
有本書叫做《如何讓自己活得很悲慘》,作者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悲慘,就去學著與他人做比較。是呀,小我雖小,畢竟是我。
既然要比,那就來比慘,比爛,比我對你錯。這時,佛教的偈語似乎又可以派上用場:人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你是你,我是我,的態度。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不是我們經常掛在嘴巴上的話嗎?《非暴力溝通》就一直提醒我們印度的古老生活智慧就是:不傷害。
不傷害的溝通有四個過程:
1、觀察:陳述事實,而不是評論。
2、感受:內心感受,而不是想法。
3、需要:提出需求,而不是批評。
4、請求:具體做法,而不是命令。
我們其實已經習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直奔重點。那就是從情緒上面暴發出來的,批評或命令。特別是,其中如果還夾帶了偏見,那不是暴力,什麼才是暴力呢?
愛因斯坦說得好:「你不能用創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我的說法是:不要用新問題來解決舊問題。
未審先判的溝通跟聆聽,都是暴力
從今天開始,我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既要有感想,更要有陳述。
讓對方針對陳述的部分,做出他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跟請求。
當我們在傾聽別人的時候,我們要記得鼓勵對方提出真實的請求。
傾聽跟回應,是感性的藝術,也是理性的科學。
未審先判的溝通跟聆聽,都是暴力行為。切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