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休息》|休息,才是幫助你更有效率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感謝方言文化邀請閱讀

你是很容易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滿滿的、只要一閒下來,就感到非常焦慮的人嗎?這本書很適合你,因為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就是:其實休息,才是幫助你更有效率的方法!

我本身是一個很容易閒下來就發慌的人,焦慮得覺得自己「應該」得去做什麼。但這並不代表我是一個做是很有效率的人,有時候慌張歸慌張,還是會不務正業的滑手機、做一下無關緊要的瑣事(比方說要讀書前,就會熱切整理書桌……),等真的一事無成的過完一天準備就寢時,就會帶著滿滿的罪惡感入眠,繼續立誓隔天要好好利用時間。

其實有時候這就是沒有好好休息又沒有好好工作,最最糟糕的狀況,卻還是周而復始的發生。這本書要提醒我們的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工作,找到內在與外在的身心平衡,讓生活過得更好的方法!

  • 間歇性心流和心流有什麼差別?

這本書提到一個大家會很有興趣的詞彙叫作「間歇性心流」。心流大家都聽過,代表極為專注做某件事到完全沒有意識到時間流逝的一種狀態,但心流不是常常都能達成,有時也要伴隨著一點機運。而書中間歇性心流強調的是:「刻意重複進入沉浸的狀態」。當我們提到「沉浸」當中的「投入」時,往往會忽略了「非投入」的時間。而間歇性心流就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投入和非投入的平衡,找到工作學習和休息玩耍之間的反覆規律,只要符合了我們的內在節奏,就能保持平衡與生活的和諧。

  • 怎麼進入間歇性心流?間歇性心流有哪些方法?

書中提到有許多技巧可以幫助我們進入間歇性心流,包括多曬太陽、與大地接地、呼吸、冥想、午睡、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散步、留下和自己相處的時光、斷食節食……等等。書中有提到許多相關的解說與理論,雖然有些地方礙於自己能力不足,無法一一理解,但就我自己而言,我想這些技巧其實更多的是幫助我們排除更多心裡的雜念與雜質,讓心更為凝聚的一些技巧,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讓我們放鬆的習慣與活動!

至於要如何達到間歇性心流,也有許多我在其他書中常見的幫助工作有效率的方式:番茄工作法、深度休息專注於自己的時間、好好玩遊戲激發自己的創意、重要少數的百分之二十法則推動剩下百分之八十的生活、例行公事降低能量消耗、還有安息日好好休息反而能開發自己的潛能。

總的來說,書中有些理論我是沒有辦法確定或是不夠了解的,但讀完之後我仍覺得很有啟發。對於我所焦慮的「休息」這件事,其實不應該是罪惡的來源,因為更多的潛能、創意,往往是在我們最放鬆的時候爆發出來!這本書深度討論了「休息」這件事的重要性,並且幫我們歸結出如何讓身心好好休息的具體方法,並且試圖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更有節奏,過得更舒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寓言家閱讀的沙龍
42會員
28內容數
以各式各樣的經典文學書籍為主,包含台灣,古今中外
2023/10/22
相信大家對於上野千鶴子都不太陌生,也都知道這個名字似乎與「女性主義」脫離不了關係。這本書裡面討論的是許多關於日本社會當中的「厭女」現象,透過各種層面細細的剖析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雖然是以日本的社會為主要討論的對象,但其實我們自己的社會當中也不乏有類似的事件出現,差別可能是程度深淺的問題。
Thumbnail
2023/10/22
相信大家對於上野千鶴子都不太陌生,也都知道這個名字似乎與「女性主義」脫離不了關係。這本書裡面討論的是許多關於日本社會當中的「厭女」現象,透過各種層面細細的剖析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雖然是以日本的社會為主要討論的對象,但其實我們自己的社會當中也不乏有類似的事件出現,差別可能是程度深淺的問題。
Thumbnail
2023/10/10
你覺得「母性」是天生的嗎?許多人都認為母性是天生的,好像只要經歷過懷孕、生子的這個過程,母性就會從這個歷程中自然生,而且是萬物皆然的道理。但萬一,就那麼萬一,母性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呢?這樣母親與女兒會變成怎麼樣呢?
Thumbnail
2023/10/10
你覺得「母性」是天生的嗎?許多人都認為母性是天生的,好像只要經歷過懷孕、生子的這個過程,母性就會從這個歷程中自然生,而且是萬物皆然的道理。但萬一,就那麼萬一,母性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呢?這樣母親與女兒會變成怎麼樣呢?
Thumbnail
2023/09/30
這本書主要在討論的,就是那些與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人們。作者胡川安的父親胡得鏘先生是一名退休老師,機緣之下與朋友投入心智障礙者的關懷工作,特別關注憨兒的生活與境況,希望能夠讓他們回到社會,擁有讓自己生存的能力。而作者胡川安繼承父志,繼續為心智障礙者努力。
Thumbnail
2023/09/30
這本書主要在討論的,就是那些與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人們。作者胡川安的父親胡得鏘先生是一名退休老師,機緣之下與朋友投入心智障礙者的關懷工作,特別關注憨兒的生活與境況,希望能夠讓他們回到社會,擁有讓自己生存的能力。而作者胡川安繼承父志,繼續為心智障礙者努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很忙很忙的時候, 其實有一些好處, 忙到無法上網血拼,所以省了一些錢,因為有很多東西,其實"沒有看到就不會想到要買。" 但本篇的重點是, 很忙很忙的時候,也會忙得很累很累, 現代人許多身體的不適, 多半是因為維持一個姿勢太久, 但事情就還是那麼多,做不完,怎麼辦? 有一天我突
Thumbnail
很忙很忙的時候, 其實有一些好處, 忙到無法上網血拼,所以省了一些錢,因為有很多東西,其實"沒有看到就不會想到要買。" 但本篇的重點是, 很忙很忙的時候,也會忙得很累很累, 現代人許多身體的不適, 多半是因為維持一個姿勢太久, 但事情就還是那麼多,做不完,怎麼辦? 有一天我突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一直以來,身邊的家人、朋友們,包含我們自己,大家都努力工作賺錢,追求達成人生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有很多種,不管是取得事業的成就、是賺到足夠的財富,還是追求平淡穩定的生活,都是支持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要達成生活目標,除了投入的時間之外,投入的品質更是重要,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事半功倍」。
Thumbnail
一直以來,身邊的家人、朋友們,包含我們自己,大家都努力工作賺錢,追求達成人生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有很多種,不管是取得事業的成就、是賺到足夠的財富,還是追求平淡穩定的生活,都是支持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要達成生活目標,除了投入的時間之外,投入的品質更是重要,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事半功倍」。
Thumbnail
你平常有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休息嗎? 不少人的一天便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但你知道嗎,如果自己不停工作,沒有休息,其實會弄巧反拙! 我現在想分享 3 個休息時段的不同休息方法 : 短暫休息、中等休息、長時間休息 從現在開始,預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休息,可以嘗試一下以上的方法喔~
Thumbnail
你平常有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休息嗎? 不少人的一天便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但你知道嗎,如果自己不停工作,沒有休息,其實會弄巧反拙! 我現在想分享 3 個休息時段的不同休息方法 : 短暫休息、中等休息、長時間休息 從現在開始,預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休息,可以嘗試一下以上的方法喔~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閱讀的好處,短期可以增加思考,取得新知識,長期甚至可以收穫知識的複利效果,轉換成金錢及物質。 只是每天辛苦下班後,回到舒服的家,躺在沙發裡,要拿起一本書可說是難上加難⋯⋯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閱讀的好處,短期可以增加思考,取得新知識,長期甚至可以收穫知識的複利效果,轉換成金錢及物質。 只是每天辛苦下班後,回到舒服的家,躺在沙發裡,要拿起一本書可說是難上加難⋯⋯
Thumbnail
本書很強調一個重點,就是「時間」的寶貴性,正常人工作時間約8小時,佔一天的⅓,剩下的2/3卻時常被輕易浪費,因為多數人認為自己在結束整日工作後,再無心力,因此蹉跎......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且無價,誰也不會多出來。 因此,如何善用這些時間,藉此來放大甚至扭轉,就是本書所要傳遞的重點
Thumbnail
本書很強調一個重點,就是「時間」的寶貴性,正常人工作時間約8小時,佔一天的⅓,剩下的2/3卻時常被輕易浪費,因為多數人認為自己在結束整日工作後,再無心力,因此蹉跎......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且無價,誰也不會多出來。 因此,如何善用這些時間,藉此來放大甚至扭轉,就是本書所要傳遞的重點
Thumbnail
如果你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好厭倦,相信我,你該做的決定不是飲酒作樂,而是在你生活中隨機買一本書。 斜槓之風盛行,多元收入的思想讓每顆心靈躍躍欲試。不管是成長於資訊氾濫、新媒體崛起的新鮮人;或是擁有多年社會經驗,期盼將職場心聲結合自身背景以表達個人思想的有為青壯年,我們正處於跨時代交流互惠最巔峰的世紀。
Thumbnail
如果你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好厭倦,相信我,你該做的決定不是飲酒作樂,而是在你生活中隨機買一本書。 斜槓之風盛行,多元收入的思想讓每顆心靈躍躍欲試。不管是成長於資訊氾濫、新媒體崛起的新鮮人;或是擁有多年社會經驗,期盼將職場心聲結合自身背景以表達個人思想的有為青壯年,我們正處於跨時代交流互惠最巔峰的世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