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檢舉內容
【閱讀書評】《你可以難過,但別為一句話傷透心》:辨別有毒人格,讓高敏的自己喘口氣

2023/05/27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是高敏感族群嗎?是否常會因為別人說的一句話耿耿於懷、傷心難過一整天呢?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你可以難過,但別為一句話傷透心》非常適合給深受高敏特質困擾、自卑的讀者,書中貼近生活的情境、淺顯易懂的文字,都能幫助你在聽到這些不太舒服的話語時站穩腳步,不再老是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辨別有毒人格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藉由看似沒問題的口氣或用詞,壓榨別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感受特別靈敏的高敏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出的情緒往往會對自己造成不小負擔,因此本書作者便透過各種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分辨這些有毒人格:
① 責任外包達人
「跟你說過了吧?」、「我道歉總可以了吧?」
② 情緒勒索能力者
「我可是為你好!」、「這樣就生氣了?」
③ 洗腦高手
「這不算什麼啦!」、「你也有錯吧?」
④ 多說一個字會死的人
「不然呢。」、「真麻煩。」
⑤ 好為人師者
「你懂我在說什麼嗎?」
⑥ 總是先幫你判斷的人
「化個妝不是很可愛嗎?」、「你連這種事都不知道?」
⑦ 言語暴力慣犯
「叫你做你就做。」
⑧ 一開口就得罪人的人
「有人會這樣做事嗎?」
⑨ 說話超酸的人
「你還真好命。」
不曉得螢幕前的你看到這些例句,有沒有想起過去不太快樂的回憶呢?若你曾經遇過,甚至常會順著這些話責怪起自己,那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
作者會在書中循序漸進引導大家思考為何這些話聽起來沒什麼惡意,卻總會讓人感覺不高興,也會提供建議助你應對說出這些話的人們。

① 責任外包達人

「早跟你說過XXX比較好吧?」
無論工作或生活,我們多少會有做錯事而懊悔不已的時候,此時若有人前來關心,應該多數人都會坦然分享自己的低落。
可如果這些人聽完前因後果的第一反應,卻是責怪自己當初做錯了選擇,那種感覺真的非常難受對吧?明明就已經在為這件事難過了,卻又被人罵了一頓的感覺。
當然,會說出這些話的人不見得都心懷惡意,有可能只是關心則亂。若你能察覺他是真心關切自己,通常只要明確表示「你這樣說話讓我不太舒服」,就能獲得改善了。
但如果今天說這些話的人根本不熟悉你的為人處事,言談之中也絲毫看不出關切之情,那他可能只是想撇清自己的責任,或是炫耀自己料事如神而已。
不管理由為何,既然他們說這話的本意並非出於關心,我們再據理力爭,他們也不見得會放在心上。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費唇舌?趕快結束話題吧!

② 情緒勒索能力者

「唉,我說這話都是為你好啊。」
相信在亞洲家庭長大的孩子多少會遇過長輩的情緒勒索,也就是總用「我是為你好」來要求別人做東做西的狀況。
如果你是容易心軟的人,腦中可能會閃過「啊,他也是出於善意嘛」的想法而放任對方,可心裡又清楚自己根本不想做這些事而屢屢陷入掙扎。
這時候請務必記得,這些人從不是為你好才說這些話,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要求他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樣而已。這種自顧自強加期望給別人的行為,本質上就已經不是「為人著想」了。
若今天他說的話還有幾分道理,心裡不排斥的話試試倒也無妨;可若只因為聽到「為你好」三個字就陷入天人交戰,請記得閉上耳朵,聽聽自己的心聲吧!世上只有你知道什麼選擇是真正為自己好的。

③ 洗腦高手

「我們以前更辛苦呢,現在這樣不算什麼啦。」
若是年輕世代的朋友,想必常會聽到身邊長輩說出「抗壓性那麼差,是草莓族喔?」、「現在的小孩怎麼動不動就想不開,我們那時候還不都是被打罵長大的」……這類老生常談吧。
其實聽到這種話的時候,不需要順著他的語意質疑起自己的抗壓性,因為現在的環境本就和過去不盡相同。過去社會普遍貧窮,粗茶淡飯是常態,而現在經濟水準提升,吃穿用度自然更豐足;但過去可能只要具備一技之長便能保住飯碗,如今若沒有與時俱進的靈活思維,就難以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存活下來。
時代不同,面臨的考驗、順風的方向自然也不同,再加上每個人對壓力刺激的反應程度也有所差異,所以並沒有誰比誰輕鬆、誰比誰堅強的問題。
通常會在這種情況下說出這種話的人,只是想炫耀自己過去的輝煌功績罷了,並不是真心關切你,因此若碰到這種情況,不必浪費時間與他來往,禮貌性聽完他的炫耀後就立刻閃人吧!

④ 多說一個字會死的人

「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如果今天你得知一件有趣的事,正滿懷期待與朋友分享時,卻只聽到對方回了「這不是很正常嗎?」,是否會讓你小小受傷呢?
會有這樣冷漠的反應並不代表他就是個無情的人,很可能只是他今天剛好經歷了不順利的事,沒有心情能接著你的話聊而已。因此若有餘裕,可以試著改問他「那你今天還好嗎?」看看是什麼原因讓他心緒不佳,試著理解他當下的處境。
人與人的交流一直是有來有往的,既然自己有希望釋放情緒的時候,別人自然也會有,在足以消化能量的前提下偶爾當個聆聽者倒也無妨喔。
當然,如果這個人明顯就是不想和你交談瑣事,那也不必勉強彼此,將你的喜悅留給能讓自己放鬆、頻率相對的人會更值得。

好為人師者

「你懂我在說什麼嗎?」
職場上,和主管、同事、客戶溝通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但當對方滔滔不絕地說著話,中間冷不防冒出一句「我剛說的話你聽懂了嗎?」時,為何總會讓人感覺哪裡怪怪呢?
那是因為「你聽懂了嗎?」是將聽不懂的責任歸咎給聽者的一句話,對感受較敏感的人來說,這句話會在無形之中造成壓力,好像只要聽不懂就全是自己的問題。但其實與人溝通是雙向的,聽不懂不見得只因為聽者理解有誤,有時候說話者沒有準確表達也是原因之一。
「不懂」並不可恥,因為每個人最一開始都會經歷什麼都不懂的階段,所以當聽到這句話時,也不需要為自己的不懂道歉,只要明白說出「我不懂」就好了,記得千萬不要怕挨罵而不懂裝懂,那可是會造成更多問題的!

⑥ 總是先幫你判斷的人

「既然是女生,出門至少化個妝吧?」
「都三十歲了,趕快找個男朋友結婚吧?」
相信聽到這些話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很煩躁,就跟上面的情緒勒索一樣,社會上不乏這種老將「期盼」施加在別人身上,好讓別人乖乖照自己心意行動的案例。
聽到這種話時,請務必記得喜歡怎麼打扮、想過什麼樣的日子、要不要結婚生子都是自己的事,不管是誰都無權干涉。要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生活下去已經很辛苦了,與其將心力耗費在應付他人的期盼,不如把重點放在那些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幸福的事。
若真被這幾句話煩到快受不了了,就以「目前沒有打算」或「我不需要」的句型堅定回絕掉他吧!

⑦ 言語暴力慣犯

「這種事你不用知道,做就對了。」
當接到主管交代的任務後,你試著提出建議卻被主管句點了,這真的滿令人沮喪的。但沮喪歸沮喪,千萬不要因此否定起自己的價值,勇於提出建議本身並沒有錯,那顯示了你對這份工作的上心。
這時你可以試著轉個視角,分析主管此時究竟身處何種情況?是剛好工作排山倒海而來才沒有心力解釋?抑或只想使喚員工幫他做事來博得上層好感呢?
如果他只是因為工作眾多而沒有心力,也許可以等工作告一段落、有餘裕時再去詢問一次(相信高敏感族群都很能察覺何時算是「有餘裕」);而如果他只單純想彰顯自己的主管地位、肆意指揮員工,那就順著旨意做事吧!反正真的出錯責任也不在你身上。

⑧ 一開口就得罪人的人

「騙人,真的有人會這樣嗎?」
有沒有遇過自己只是在分享一件日常瑣事,比如週末睡了十二小時直到晚上六點才起床,結果對方卻一副看到珍奇異獸的樣子質問你呢?
這其實是滿常見的現象,心理學中有種認知偏誤,叫做「錯誤共識效應」,也就是人們會傾向認為大家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樣,所以一旦遇上自己不曾有過的想法時,就會直覺認為對方很奇怪。
倘若遇上這種情境,可以先觀察對方的口吻語氣,看看他究竟只是想和自己開開玩笑,或是真心感到意外。他若沒有惡意,笑著鬧著也就過去了,不必太過在意;
而若他話裡的攻擊性太強,已經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時,也不需要刻意隱瞞自己的情緒,可以堅定溫和地表示「對,我就會這樣」,講明自己的感受,相信真正在乎你的朋友絕對有辦法理解的。

⑨ 說話超酸的人

「真羨慕你能到處出門玩呢。」
為什麼總有一些吹捧的言詞會讓人感覺不太舒服?明明說的是好話,卻總像在諷刺自己。
那是因為說出這種話的人表面看起來在捧你,實際上卻想透過「你和我不一樣」的立場孤立對方。人生來就會尋求社群認同,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別人排擠,所以我們才總會因為這些話難過。
會說出這些話的人,有可能是因為羨慕卻無法拉下面子,才會說出這種帶著彆扭的稱讚(比如「真好,週末有男朋友陪你逛街」);也有可能只是想透過與對方的差異,凸顯自己的孤高優秀(比如「我都忙到沒時間出去玩呢,真羨慕你啊」)。
這兩種狀況歸根究底都是雙方價值觀產生了落差,所以若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先試著保持距離相處看看,如果一段時間後發現頻率真的不合,也不須勉強,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朋友吧!

▌總結

上面針對書中提到的九種人格各抓了一個句型分享給大家,若是看了這些案例後覺得心有戚戚,書裡還有許多其他生動的例句,歡迎自行買來閱讀看看。
不過,我也必須提醒一下,這本書比較適合給「常因過度敏感而感到自卑」的讀者,如果你並不是高敏感族群,或是和我一樣,雖身為高敏感族群但不太容易自卑自損的人,這本書的幫助就滿有限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本書的立場黑白分明,幾乎都是以「自己正確別人錯誤」的觀點在解釋這些衝突,會反覆提醒讀者自己的想法是正確合理的,別人都是心懷不善
這對總無法正視自我價值的高敏感族群來說是很好的明燈,但將自己的不適一味歸咎給對方這點並不是健康的處理方針,很容易落入自我中心而不自知。
舉個例子,在洗腦高手的章節有個案例是這樣的:
工作上遇到有 A、B 兩個方案要抉擇時,若自己表示偏好 A 方案後,卻被主管提出「你選這個方案有依據嗎?」該怎麼做。
書中只告訴我們相信自己的感性與直覺,甚至認為會提出這種質疑的人可能自己也不理性,所以要我們反過來詢問對方的偏好,以主觀對決主觀。
可老實說,這種想法對身處設計產業的人來說非常危險。
一個設計師如果連自己為何如此設計都只能以「我覺得好看」帶過,那表示他並沒有理解一個好設計的背後成因,更別說這種每個人不盡相同的主觀感受又要如何說服重視數據的高層接受?
我認同設計師需要對自己的直覺保持自信,但要讓別人信服自己,並不是單單與他爭辯觀感就能解決。重點是要釐清自己為何這麼設計並明確提出佐證,比如「行距設這麼寬是為了保持易讀性」、「顏色這麼搭配是要符合 AAA 無障礙規範」……等。
職場並不是一個全憑感受做事的場域,我認同作者所說「做事的依舊是人,是人就會有情緒。所以不需要特別壓抑情緒,也不應該迴避情緒」的觀點。
但在照拂自己的同時,還是得思考到世上大部分人並無法理解高敏人豐沛的感受,就如同我們生來敏感不是我們的錯,他們不懂我們的感受也不是他們的錯。一味用「感受」和人溝通,一不高興就將過錯歸咎給其他人,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有毒人格呢?
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除了順著觀點釐清「感到難過並不是自己的錯」以外,也須額外思考「那真的是對方的錯嗎?」、「會不會其實兩個人都沒有錯呢?」,如此一來才不至於落入非黑即白的窠臼中走不出去。
總而言之,我依舊認為這是本不錯的書,尤其是自我覺察能力還不是太高的高敏朋友,這本書很能幫助你擺脫什麼錯都往自己身上攬的壞習慣。
只要你能在閱讀的過程領悟到「啊,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對於提升自信、接納自己都會很有幫助!推薦給有需要的讀者。

▌個人總評表

本書內容|★★★☆☆
情境多元、案例活潑生動,很能引發共鳴!
閱讀門檻|★☆☆☆☆
文字白話通順,章節前還繪有四格漫畫引導讀者進入情境,基本上只要一個下午就能讀完。
推薦指數|★★★☆☆
較推薦給深受高敏天性困擾、容易自卑自貶的讀者。
購書連結 👇👇👇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冰陽 Hiyou
冰陽 Hiyou
喜歡分享感動的小小寫作者。 來信請至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