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高敏感族群嗎?是否常因為別人一句話,耿耿於懷、傷心難過一整天呢?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你可以難過,但別為一句話傷透心》非常適合給深受高敏特質困擾的讀者。書中貼近生活的情境、淺顯易懂的文字,都能助你在聽到不舒服的話時站穩腳步,不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辨別有毒人格
作者在書中提到,交際應對上共有九種「有毒人格」,這有些類似 Christiane Northrup 提到的「能量吸血鬼」概念,也就是會在不知不覺間,壓榨他人精神能量的人。
對天生特別敏銳的高敏感族群而言,這些人釋放的能量,往往會讓自己不太舒服。因此作者便想藉由幾個常見句型,引領大家分辨出這些人格:
① 責任外包達人:
「跟你說過了吧?」
「我道歉總可以了吧?」
② 情緒勒索能力者:
「我可是為你好!」
「這樣就生氣了?」
③ 洗腦高手:
「這不算什麼啦!」
「你也有錯吧?」
④ 多說一個字會死的人:
「不然呢。」
「真麻煩。」
⑤ 好為人師者:
「你懂我在說什麼嗎?」
⑥ 總是先幫你判斷的人:
「化個妝不是很可愛嗎?」
「你連這種事都不知道?」
⑦ 言語暴力慣犯:
「叫你做你就做。」
⑧ 一開口就得罪人的人:
「有人會這樣做事嗎?」
⑨ 說話超酸的人:
「你還真好命。」
不曉得螢幕前的你看到這些話,有沒有想起不太快樂的回憶呢?如果有,甚至還會順著這些話責怪起自己的話,那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
作者會循序漸進地告訴我們:為何這些話聽起來沒什麼惡意,卻總會讓人不舒服?也會提供建議幫助你應對這些人。
① 責任外包達人
「早跟你說過○○○比較好吧?」
無論工作或生活,我們多少有做錯事而感到懊悔的時候。此時若有人前來關心,大家應該都會坦白自己的低落。
但假如這些人聽完後,卻反過來指責我們做錯了事,那真的很難受對吧?明明已經在難過了,又莫名其妙被罵了一頓的感覺。
其實會說出這些話的人不見得都心懷惡意,可能只是關心則亂。若你能察覺他是真心關切自己,通常只要和他說:「你這樣說話,讓我不太舒服」,就能獲得改善了。
但若說這些話的人跟你完全不熟,言談中也看不出關切之情,那他可能只是想撇清自己的責任,要你別把帳算在他頭上;或是炫耀自己料事如神,證明自己很優越而已。
既然他們的本意並非是關心,我們再據理力爭,他也不見得會放在心上。那又何必多費唇舌呢?趕快結束話題吧!
② 情緒勒索能力者
「唉,我說這話都是為你好啊。」
相信在東方社會長大的孩子,很常碰到長輩的情緒勒索,總會被他們用「我是為你好」當理由,要求我們去做什麼、不做什麼。
要是你的性格比較容易心軟,可能會因為「他也是出於善意嘛」而放任對方勒索自己。這時請務必記得,這些人從不是為你好才說這些話。
他們的目的,其實只是想把想法加諸在別人身上,要求別人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樣而已。這種「強加期望」的行為,本身就已經不是在為人著想了。
當然,如果他說的話有幾分道理,不排斥的話,試試倒也無妨;可若只因為聽到「為你好」三個字就陷入天人交戰,請閉上耳朵、聽聽自己的心聲,世上只有你才知道什麼選擇對自己最好。
③ 洗腦高手
「我們以前更辛苦呢!現在這樣不算什麼啦。」
很多長輩碰到年輕人訴苦時,都會說出「抗壓性那麼差,是草莓族喔?」或「現在的小孩怎麼動不動就想不開,我們那時還不是這樣長大的?」這種刻薄話。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順著他們的話質疑自己,因為現在的環境本就和過去不同。
從前社會普遍貧窮,粗茶淡飯是常態;而現在經濟水準提升,吃穿用度自然更豐足。但過去可能只須具備一技之長,便能保住飯碗;如今若沒有與時俱進的思維,便難以在急速變化的時代存活下來。
時代不同,面臨的考驗、順風的方向也不同,再加上每個人對壓力和刺激的反應也有所差異,所以從來沒有誰比誰輕鬆、誰比誰堅強。
通常對方會在這情況下說出這種話,只是想炫耀自己過去的輝煌,並不是真心在關切你,所以不必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
④ 多說一個字會死的人
「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假如你得知了一件有趣的事,正滿懷期待與朋友分享,卻只聽到對方回了「這不是很正常嗎?」是否會有點小受傷呢?
其實他會有這種反應,不代表他很冷漠,可能只是剛好沒心情能接著你的話聊而已。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反問他:「那你今天還好嗎?」看看是什麼原因讓他心緒不佳,試著理解對方的處境。
人與人的交流,往往有來才有往。既然自己有狀態不好的時候,別人也會有,在自身情緒能夠負荷的前提下,偶爾當個聆聽者倒也無妨。
不過如果這個人顯然就是不想和你交談,那也不必勉強彼此,將你的喜悅留給頻率相對的人,會更值得。
⑤ 好為人師者
「你懂我在說什麼嗎?」
職場上,我們總少不了和主管、同事、客戶溝通,不過當對方滔滔不絕地說話,中間冷不防冒出一句「我剛說的話你聽懂了嗎?」為何總會讓人覺得彆扭呢?
這是由於「你聽懂了嗎?」是將聽不懂的責任歸咎給聽者的話,對感受較為敏感的人來說,這句話會帶來壓力,讓人覺得只要聽不懂,就全是自己的錯。
然而事實上,人與人的溝通是雙向的。你聽不懂,不見得是你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說話者自己沒有準確表達。
「不懂」並不可恥。每個人一開始都會經歷什麼都不懂的階段,所以當你聽到這句話,也不需要為此道歉,只要明白說出「我不懂」就好了。記得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那反而會造成更多問題!
⑥ 總是先幫你判斷的人
「既然是女生,出門至少化個妝吧?」
相信多數人聽到這種話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翻白眼,覺得「這到底關你什麼事?」
沒錯!我們喜歡怎麼打扮、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子……終歸都是自己的選擇。就算是父母、長輩,也無權干涉我們的自由。
要在這個時代活下去已經很辛苦了,與其耗費心力在應付他人的期盼,不如將時間省下來,好好利用在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⑦ 言語暴力慣犯
「這種事你不用知道,做就對了。」
當接到主管交代的任務後,你試著提出建議,卻被句點了,這真的滿令人沮喪的。不過沮喪歸沮喪,千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勇於提出建議本身並沒有錯,那顯示了你對這份工作的重視。
這時可以試著換個視角,分析主管此時究竟身處何種情況?是剛好工作排山倒海而來,才沒有心力向你解釋?抑或只是想使喚員工幫他做事呢?
要是他只是工作眾多而無暇分身,也許可以等他工作告一段落、有餘裕時,再去詢問一次;而如果他只是想彰顯自己的主管身分,那就順著旨意做事吧!反正真的出錯,責任也不在你身上。
⑧ 一開口就得罪人的人
「騙人,真的有人會這樣嗎?」
有沒有遇過自己只是在分享一件小事,比如週末睡了十二小時、直到晚上六點才起床,結果對方卻一副看到珍奇異獸的模樣質疑你呢?
這現象其實很常見,心理學中有種認知偏誤叫「錯誤共識效應」,也就是人們會傾向認為大家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樣,一旦遇上截然不同的想法,就會認為對方很奇怪。
倘若遇上這種情境,可以先觀察對方的語氣,看看他究竟是想和自己開開玩笑,還是真心感到意外。
要是他沒有惡意,笑著鬧著也就過去了;但要是話裡的攻擊性太強,已經會讓自己不太舒服的話,那也不必隱瞞自己的不悅,直接表明感受給對方聽就行了,相信在乎你的朋友絕對有辦法理解。
⑨ 說話超酸的人
「真羨慕你能到處出門玩呢。」
為什麼總有一些吹捧的言詞,聽起來不太舒服?明明說的是好話,卻像在諷刺自己一樣。
這是由於說這些話的人,表面看起來在捧你,實際上卻想透過「你和我不一樣」來孤立你。人類生來就會尋求社群認同,沒有人希望自己被排擠,所以我們才會反射性地感到難受。
至於對方會說出這些話,可能是因為羨慕你、卻拉不下面子,只能說出這種語帶彆扭的稱讚;也可能是想用這種方式凸顯自己的優秀,彰顯他的出類拔萃。
這時,我們可以先試著和他「保持距離」相處看看,要是一段時間後,發現頻率真的不合,那也不須勉強,去找更適合自己的朋友吧!
▌總結
上面針對書中提到的九種人格,各抓了一個句型分享,大家若是看了覺得心有戚戚焉,也歡迎自行買書來讀,書中還有很多生活化的案例。
不過我也必須提醒一下,這本書比較適合給「常因過度敏感而自卑」的讀者。要是你並非高敏感族群,或是和我一樣,雖身為高敏感族群,但不容易自卑自損的人,這本書的幫助就滿有限的。
我覺得這本書有個小問題,那就是它的立場相當黑白分明,幾乎都是以「自己對,別人錯」的觀點在解釋衝突。會反覆提醒讀者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別人都是心懷不善。
這對過度在意他人想法而沒有自信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明燈,但將不適一味推給別人,並不是健康的處理方式,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而不自知。
舉個例子,在〈洗腦高手〉中有個案例是這樣的:
工作上需要抉擇 A、B 兩個方案,若自己表示偏好 A 方案後,主管卻問:「你選這個方案有依據嗎?」該怎麼做?
書中只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為提出質疑的人,其實自己也不理性,所以要我們反過來詢問對方的偏好,以主觀對決主觀。
但這種心態在看重數據的職場上,非常危險。
倘若選擇方案的人,連為何這麼選都說不清楚,只能回答「我覺得比較好」,那表示他並沒有評估過效益和成本。公司不是良心企業,若每個決策只憑主觀感受進行,別說衝突無法避免,連要經營下去都有困難。
我認同高敏人工作時,需要對直覺保持自信。可是要令別人信服自己,不是爭辯誰的直覺對就好了,而是該釐清自己為何會這麼想,以實際的證據去說服其他人認同你的想法。
職場並不是全憑感受做事的場域,在照料情緒的同時,我們也得考量大部分人並無法理解高敏人的感受。
如同我們生來敏感,不是我們的錯;他們不懂我們的感受,也不是他們的錯。一味用「感受」和人溝通,一不高興就將過錯全歸咎給別人,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有毒人格呢?
因此閱讀這本書時,除了順著作者的觀點釐清很多事並非自己的錯以外,也要額外思考:「那真的是對方的錯嗎?」、「會不會兩個人都沒有錯呢?」才不至於落入非黑即白的窠臼走不出去。
更多【聊本書】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
📫
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