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 your body》│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慣性造成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疾病就像一株植物,醫療手段去除掉的,是長出來的枝葉,但只要疾病的根還在,那麼這些被割掉的枝葉,還是會繼續長,最根本的治療,還是要治療心,如果疾病復發,那不是醫師沒有治療好,而是病人本身的心沒有改變,因為心沒有改變,所以不斷的再創造這個疾病。」——《Heal your body》
今年對我來說,是一個不算太好過的年,先是在農曆年前,兩個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朋友過世,接著是身邊的幾個朋友罹患嚴重疾病,他們的生病,讓我想起曾在《雪力的心理學筆記》的〈年初書單推薦,練習放手、整合身心靈!〉這集,看到雪力推薦的書籍《Heal your body》,這本書目前在台灣還沒有中譯本,我便把跟相關的內容,翻譯給他們。
《Heal your body》主要在講,所有的疾病,都是心理的慣性造成的,真正要治癒一個疾病,一定要要從根源改變心理慣性,只要心理的問題解決,那麼無論多麼嚴重的疾病,都可以根治,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疾病的根源在心理慣性

作者Louise Hay是美國身心靈教育的知名老師,用她的名字搜尋,可以查到很多她的著作。Louise Hay在多年前,被診斷患了陰道癌〈Vagina Cancer〉,她對於自己罹患這個疾病,並感到不詫異,她五歲時被性侵,成長的過程又飽受家暴,她覺得,她在身心靈教學多年,是時候,用自己來驗證了。
其實剛得知罹患癌症時,她跟一般人一樣恐慌,但她依然深信心靈療癒的力量。她認為疾病就像一株植物,醫療手段去除掉的,是長出來的枝葉,然而,只要疾病的根還在,這些被割掉的枝葉,還是會繼續長,因此,最根本的治療,還是要治療心;如果癌症或一個疾病復發,不是醫師沒有治療好,而是病人本身的心沒有改變,心沒有改變,便會不斷的再創造同樣的疾病。
於是她請醫師給她三個月的時間,她在這段期間,找了兩個人,一位是她的身心靈老師,另一位是營養師;身心靈老師協助她,排她心裡的毒,而營養師教她怎麼吃,排她身體的毒;六個月後,她再去檢查,已經完全痊癒,不再復發,她已經徹底根除癌症的病根。
Louise Hay說,一個人無論患了多麼嚴重的疾病,只要他願意對他的心下功夫,釋放過去那些負面的東西,那麼所有的疾病,幾乎都能被治癒。所謂的病入膏肓,藥石罔效〈incurable〉只是代表,已經無法透過外在的手段去醫治,必須走進內在去治療。

皮膚代表保護我們的特質

這本書裡,Louise Hay把各式各樣的疾病,整理成表格,表格裡是每一種疾病對應的心理問題,以及她給予的心靈處方箋,比方說,在〈INFJ專訪:和自己豐沛的情緒相處 Feat.蔡佩軒 Ariel Tsai〉這集提到的皮膚問題,雪力在節目裡,按照書裡的內容說,皮膚代表保護我們的特質,所以你要覺得做自己很安全,可以對自己說,用快樂與和平的思想來保護自己,過去是可以被原諒和遺忘的,這一刻我是自由的,

癌症來自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

再比方說,癌症〈Cancer〉的心理病因是,長期壓抑的怨恨惱怒煩,長期把感覺或悲傷隱藏得很深,最後這些負面情緒侵蝕掉自我,甚至憎惡自己,懷疑自己的價值。Louise Hay給予的心靈處方箋是,要告訴自己:我帶著愛意寬恕與放下過去;我選擇讓我的世界充滿喜悅;我愛我自己,也肯定我自己。
而近幾年媒體常報導的大腸直腸癌〈Colon〉,心理病因是緊抓住過去,恐懼放下,心靈處方箋是告訴自己:我可以很輕鬆的,放下那些我已經不再需要的東西;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自由了。

本書使用方法

我把這本書當成工具書,比方說,這幾年我的手指有汗皰疹的問題,大多數發作的地方是在食指,到了梅雨季節,或是身體狀況比較不是很好的時候,就很容易發作,我就可以用食指〈Index Finger〉去查對應的心理問題,以及作者給我的建議。
我的英文其實也不是很好,好在有google大神、Chatgpt,很容易就可以查到英文翻譯,然後按表索驥查詢;表格裡的內容都很簡短,即使看不懂,全部輸進網路,也很快可以得到中文翻譯。

生病一定要看醫生

對於心靈對身體的影響,我跟作者一樣深信不疑,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提醒,生病還是要看醫生,這本書提出的心靈處方箋,僅可以做為參考,因為心靈狀態的改變,難以一朝一夕就看到成效,我們也沒有Louise Hay的專業與功力,有能力深入而快速的處理心理問題,所以,不論你是什麼原因讀這本書,如果身體有問題,請你務必務必一定要去專業的醫療機構治療。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顯妣」是對亡母的敬稱,如果仍在生,就是〇〇媽媽的意思,身為母親,我想沒有人會介意被稱為是〇〇媽媽,但身為女性,我不解,為什麼到了2023年,一個女性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她的名字,依然是依附在夫家底下?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媽的多重宇宙》在今〈2023〉年度的第 95 屆奧斯卡獎裡,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 7項大獎,劇中的多重宇宙的概念,很貼切的講述了女性的多重角色與困境,全文發表於《女人迷》。
其實許鞍華導演拍張愛玲的作品被嫌,《第一爐香》不是第一次,在電影《第一爐香》的專訪裡,她笑笑的說,她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張愛玲,即使張愛玲出現在她面前,她也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她,她對張愛玲,傾慕的成分愈來愈少,反而感覺跟張愛玲,有老姊妹的感覺。
愛上渣男渣女,是你真的倒楣,還是你不願正視你的需求?《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她的悲劇不在於她後來作了什麼工作,或是跟渣男喬琪喬結婚,而在於她的不認份。
這兩位單獨用餐的女性姿態,是我這次度假裡,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印象,不知道她們是為了什麼來到這家飯店,出差?度假?還是就只是單純來用餐?在喧嘩嘈雜的親子飯店裡,她們與自己,享受著飯店裡的美食,這是多麼大的奢侈,好令我羨慕!
「顯妣」是對亡母的敬稱,如果仍在生,就是〇〇媽媽的意思,身為母親,我想沒有人會介意被稱為是〇〇媽媽,但身為女性,我不解,為什麼到了2023年,一個女性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她的名字,依然是依附在夫家底下?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媽的多重宇宙》在今〈2023〉年度的第 95 屆奧斯卡獎裡,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 7項大獎,劇中的多重宇宙的概念,很貼切的講述了女性的多重角色與困境,全文發表於《女人迷》。
其實許鞍華導演拍張愛玲的作品被嫌,《第一爐香》不是第一次,在電影《第一爐香》的專訪裡,她笑笑的說,她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張愛玲,即使張愛玲出現在她面前,她也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她,她對張愛玲,傾慕的成分愈來愈少,反而感覺跟張愛玲,有老姊妹的感覺。
愛上渣男渣女,是你真的倒楣,還是你不願正視你的需求?《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她的悲劇不在於她後來作了什麼工作,或是跟渣男喬琪喬結婚,而在於她的不認份。
這兩位單獨用餐的女性姿態,是我這次度假裡,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印象,不知道她們是為了什麼來到這家飯店,出差?度假?還是就只是單純來用餐?在喧嘩嘈雜的親子飯店裡,她們與自己,享受著飯店裡的美食,這是多麼大的奢侈,好令我羨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靜夜涼風來,清盡煩暑去。閉眼安穩休息,身負重壓都舒散了,光陰如撚指,沒一會,夢見一名老中醫對女子講訴病因,「妳的癌症全因妳的心而起,心從靜安隱來。」他對旁邊的病人說,「你的大腸癌,心情宣暢開化,令得解脫。」隨即對香港女星說,「妳的子宮頸癌,全賭在一口氣,行大哀中氣和,則可安之。」 眼一閃而過,我整
Thumbnail
在《疾病的隱域》裡,作者梅根·歐羅克以優美與誠實的口吻,描繪了自身罹患不知名疾病的生活樣貌,從她罹病中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折磨,以及和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展開對話,看見在疫後世界裡,病人與醫療機構該如何一同面對未知疾病,還有患者本身該如何與自身罹病的身體相處。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哈佛醫學養生法2》 作者為許瑞芸醫師,許醫師對於中醫、西醫、運動醫學、預防醫學、能量醫學、自然療法、營養學有不同程度涉略,因為之前擔任哈佛醫學的主治醫生,治療很多癌症病患,無法幫助他們痊癒,於是開始接觸有別於西醫的其他療法,學習不同領域針對身體治療方法,透過能量醫學治療方法,發覺很多身體上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靜夜涼風來,清盡煩暑去。閉眼安穩休息,身負重壓都舒散了,光陰如撚指,沒一會,夢見一名老中醫對女子講訴病因,「妳的癌症全因妳的心而起,心從靜安隱來。」他對旁邊的病人說,「你的大腸癌,心情宣暢開化,令得解脫。」隨即對香港女星說,「妳的子宮頸癌,全賭在一口氣,行大哀中氣和,則可安之。」 眼一閃而過,我整
Thumbnail
在《疾病的隱域》裡,作者梅根·歐羅克以優美與誠實的口吻,描繪了自身罹患不知名疾病的生活樣貌,從她罹病中面臨生理與心理的折磨,以及和醫生、患者、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展開對話,看見在疫後世界裡,病人與醫療機構該如何一同面對未知疾病,還有患者本身該如何與自身罹病的身體相處。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哈佛醫學養生法2》 作者為許瑞芸醫師,許醫師對於中醫、西醫、運動醫學、預防醫學、能量醫學、自然療法、營養學有不同程度涉略,因為之前擔任哈佛醫學的主治醫生,治療很多癌症病患,無法幫助他們痊癒,於是開始接觸有別於西醫的其他療法,學習不同領域針對身體治療方法,透過能量醫學治療方法,發覺很多身體上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從大年初四,開始感覺身體怪怪的。病後對生命的不同感受與反思。文章描述美國故事《最後一片葉子》故事內容,並討論希望、挫折的轉化和創作。生命有限而想像與創作是無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