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學期下修大學部師資培育中心開設的教育哲學課,授課的老師是某校校長,也負責108課綱的教學輔導(到各國高中輔導任課教師如何教素養)。有一堂課,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素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各位同學,紅燈可不可以右轉?可以的舉手...結果全部同學都沒有舉手。老師又問,請問你紅燈沒有右轉過的舉手,結果,也是沒有人舉手...。
於是老師笑著說:這就可以看出來,你們都沒有素養。
老師用這來說明素養導向教學的目的,即解決過往教育下知與行不合一的問題,著實讓我印象深刻。
過去的教育,強調學、強調知,孰知學了卻不會用,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108課綱的重點,除了培養能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孩子外,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也是一大重點,只是,理想的目標是一回事,但是涉及教育背後的哲學觀點及種種歷程的演變,還要落實到課程規劃,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再加上中間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個人解讀或者不理解甚至偏見造成的雜訊,傳到最後走鐘也是難免。
那麼,要如何教,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呢?教育部學前及國民教育署(2017)提出素養導向教學的四項原則,即參照各領域/科目的核心素養和學習重點,在教學上做到1.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2.脈絡化的情境學習;3.學習的歷程、方法與策略;以力求4.實踐力行的表現。(我當初對於最後歸納出的這四點,感到很讚嘆啊~~~)
資料來源: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File/74168/636975791834632324.pdf
所以,老師在授課時,除了教導知識,還要關注應用面上技能的學習與態度的養成,為了避免同學在課本教的情境會用,其他情境不會用,還要多讓同學們了解相關可能的情境,提高學習遷移的可能性,而現在很流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也是為了讓同學們掌握學習的方法,而能做到自主學習(不用老師教,也能自己找資料、自己學習、自己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督促自己的學習,從而達成自己的學習目的)。
回到專門培育師資的學校再學習,經過任課教授的講解,對於許多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覺得很爛的教育型式(ex:能力分班),我多了理解,知道那原來都只是在不斷改善的過程,沒人知道怎麼樣最好,但是教育製造出一群人,不停地想辦法更好。其實整體來看,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蠻感動的呢~~~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敢說全無偏誤,但我覺得很有趣,心想或許也會有家長覺得有趣,所以跟大家分享,也歡迎指正!^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