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念佛的清潔公司(下)

一年前後的省思(2023.08.10)


這間佛心的公司,當初讓我覺得有個機會能一展長才,但後來想想可能掉入了一個我們都不知道的狀況。

對於小公司來說,這一家的成立也有13年*2倍。為何會以13年為基準?是因為一家公司到第13年是最容易倒閉的時間點,然而這公司已過兩個循環,以時間推論,除了有搭上當時台灣的經濟起飛列車外,老闆是業務型的個性,也確實有過人的實力。

只是企業經營之下,一直沒有成長,經濟規模一直維持原本的樣子,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是抗拒成長,錢夠賺就好,每個月穩穩的賺。(風險在可接受最小範圍)

第二個可能性是人才培育不出來,或是沒有用心培育。(減少人才訓練成本支出)

然而這樣的公司持續經營,就會有公司自己的樣子,也就是公司文化。
這文化就是流動率超高!

流動率高,工作品質下降,會一直在找人卻又留不住人。
流動率低,工作品質穩定,但久了會沒有活水。(無法帶進新元素)
所以流動率約是如何定義比較好呢?
我的見解是統計平常招募率,維持在招募率以下的流動率最好。

怎麼說呢?
試想一個狀況,如果一個人離職,但這個人的工作是每日必須的,那是不是為了維持營運就必須把這工作分攤到其他人身上,也就是間接增加了人員的工作負擔。
而人員工作負擔增加,那薪水是不是要調整?調整後是否符合成本及經濟效率?
這一連串的變因,是一連串的溝通及領導力的展現。
處理不好就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寫到這突然發現可以推論的狀況非常多,因應不同產業別及不同人種也會有不一樣的狀況。

回過頭來說
當初會被邀請來這清潔公司,是因為我前面的工作經歷也是清潔公司。之前清潔公司的規模,在台灣也是排在前幾名,而我又有開發業務經驗,故才會被邀請。


但我們掉入了甚麼我們不知道的狀況呢?

文化無法融合

因為我在前公司待了15年,這根深蒂固的文化(團隊作戰),有效溝通(僕人式領導);導致我無法在這間公司融入,因為光開會而不溝通,我的內心實在無法接受。

所以簡而言之,工作的媒合是各取所需,一但這樣的條件,在雙方的任何一方,不存在的時候,就是離開的時候。

或許靜下心來想想,未來如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重要的,一起加油吧!

以上分享,工作樂趣。Justin2023.08.10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也歡迎點愛心鼓勵跟贊助,支持持續創作,感謝您的支持。

歡迎來到,吳寓林所🤝平安咖啡廳,希望能藉由互動分享,來更進一步重整、提升自己寫作方向。凡走過,可以留下足跡,也歡迎您的來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