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知道當了父母之後,最需要的是什麼嗎?

我個人認為除了能提供寶寶基本的生理健康需求以外,就屬 #支持照顧寶寶的人的服務 了!

大部分的媽媽在生完小孩後,有人入住月子中心、有人聘請月嫂來家裡、有的人請親戚長輩協助、也有些人訂購宅配到府的月子餐,讓生完小孩的媽媽,在最初的一個月裡,可以三餐有人幫忙煮好提供、寶寶有人協助照顧、家事有人代為打理。

但一個月的時光匆匆過去了,所有的協助瞬間就.....一起結束了,這是否代表家長就不再需要外援了?能夠自己從容的打理三餐、照顧寶寶、家事分工?

有孩子的家長就知道根本不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並沒有更好的協助系統,

丹娜·蘇斯金醫生在發現原來0-3歲的大腦發展,可以藉由照顧者多與寶寶說話來奠定影響一輩子發展的良好基礎,原本蘇斯金醫生以為,只需要讓家長理解這個理念,在教導家長如何有效地和孩子說話,就可以幫助無數家庭的孩子,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沒想到,在努力推廣 #三千萬字計畫 的路上,蘇斯金醫生發現,每一位有心為孩子打造黃金大腦的家長,若在現實裡,為了生計而把時間都投注在工作上,即使家長再怎麼希望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早出晚歸的工時、週末加班的現狀,都剝奪家長能夠與孩子好好說話的分分刻刻。

再加上社會氛圍認為『家』是個人的事,走入公司大門的瞬間,每個有家庭、有孩子的員工,瞬間似乎就掉出了家庭身份的脈絡裡,員工不會有孩子生病了不能上學、卻沒有地方可以讓孩子安全的待著被照顧,員工不會有家中的孩子已經放學在家等待了,不能加班開會,員工更不會有家中的晚間有成果發表會,不能出差外派......走進工作領域的每個人,似乎為了表現出工作的專業,就必須把私領域完全屏除,但是,成為家長的那一刻,私領域是不可能被屏除在外的,因為孩子就是家長完全的責任呀!

丹娜·蘇斯金醫生在經歷這些家長的困境後,寫出他的第二本書 #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書中呼籲大家改變低調育兒的觀念,重新以高調育兒的方式重塑社會價值觀!當這些家長能夠在職場裡被同理、被接納他們的多重身份時,家長能夠展現出更高的生產力!想想看如果一個社會裡,半數以上的公司都接受彈性工時,會有多少高學歷的全職媽媽重新投入職場,而這將能夠為社會為國民GDP帶動多少成長?!

這本書我看得非常激動,因為目前我也是以停住自己的職涯,把我的時間留給孩子的成長,若是我在QQ糖兩三歲入學後,重新回到職場上工作,但真的做了這個決定,我有可能讓跳跳糖在小學四點放學後,到公園開心跑跳、依舊早早上床就寢嗎?不可能,他會由安親班接送,然後我若是能準時六點下班,火速趕回家一起吃飯,寫完功課再唸完床邊故事,期待晚上九點上床躺平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到底希望我們的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

孩子出生之時,我們說著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但是我們的社會有給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的空間嗎?

當孩子的家長,長時間的把生命花費在工作的場域裡,像我的伴侶,週間平均回家時間是晚上十點半,回家後還會開電腦加班,週末當然也是會時不時使用電腦上班,這些超高工時,都不是 #過渡期,是他工作的常態,那身為他的孩子,真的能夠有足夠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嗎?身為他的伴侶,在育兒路上感到疲倦、沮喪的日子,面對只有自己一個成年人的家,又怎麼能夠相信這個育兒的選擇是兩個人一起的事呢?

我們的社會,真的有想要鼓勵家庭擁有孩子嗎?

不知道何時這個現象可以被改善?

在這本書裡,台灣的處境和美國好像,離適合育兒的北歐:家中有七歲以下幼童的員工可以完成70%的工作就好,讓父親能夠請好請滿育嬰假的制度,良善的托育中心真實的協助和鼓勵婦女就業......

每到三八婦女節,各大企業紛紛用促銷的方式在慶祝 #女王節,但若真的寵愛女人,是不是可以,在這個日子裡,不用誇張到讓婦女感覺自己像個女王般在育兒的企業方案,身為一個母親,我只希望我可以成就我的事業的同時,不用犧牲工作機會,政府能提供安心且優良的托育中心,勞工保障政策,企業有相信養育國家未來棟樑是全人的企業責任,而提供家長彈性工時、家庭照顧假、合理的下班時間,等等...

我期待著,或許我的孩子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台灣逐漸走出一個父母國的模樣。


我是最懂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江語嫣,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3會員
254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有人說,養小孩是再活一次,對於沒有重心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讓自己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Thumbnail
你知道當了父母之後,最需要的是什麼嗎? 我個人認為除了能提供寶寶基本的生理健康需求以外,就屬 #支持照顧寶寶的人的服務 了! 大部分的媽媽在生完小孩後,有人入住月子中心、有人聘請月嫂來家裡、有的人請親戚長輩協助、也有些人訂購宅配到府的月子餐,讓生完小孩的媽媽,在最初的一個月裡,可以三餐有人幫
Thumbnail
你知道當了父母之後,最需要的是什麼嗎? 我個人認為除了能提供寶寶基本的生理健康需求以外,就屬 #支持照顧寶寶的人的服務 了! 大部分的媽媽在生完小孩後,有人入住月子中心、有人聘請月嫂來家裡、有的人請親戚長輩協助、也有些人訂購宅配到府的月子餐,讓生完小孩的媽媽,在最初的一個月裡,可以三餐有人幫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現代育兒之複雜,讓為人父母這個職責,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實在不輸大部分的職業。所以既然職場相關書籍有那麼多的心靈毒雞湯,那育兒這個領域應該也可以出本書吧? 「佛系育兒」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Thumbnail
現代育兒之複雜,讓為人父母這個職責,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實在不輸大部分的職業。所以既然職場相關書籍有那麼多的心靈毒雞湯,那育兒這個領域應該也可以出本書吧? 「佛系育兒」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Thumbnail
所有時間管理的問題,一定要有三樣,一個是你要什麼,一個是你不要什麼。 網友沒有把詳細狀況告訴我知道,所以我只好用我假設的條件來了解,我會用雙親的方式來幫你解答,並預設網友是男生。 現在不可逆的條件是孩子不能再塞回肚子裡去了,那麼處理孩子你有幾種方式。 孩子方面的處理 1、交給其他人照顧 若媽媽能照顧
Thumbnail
所有時間管理的問題,一定要有三樣,一個是你要什麼,一個是你不要什麼。 網友沒有把詳細狀況告訴我知道,所以我只好用我假設的條件來了解,我會用雙親的方式來幫你解答,並預設網友是男生。 現在不可逆的條件是孩子不能再塞回肚子裡去了,那麼處理孩子你有幾種方式。 孩子方面的處理 1、交給其他人照顧 若媽媽能照顧
Thumbnail
關於母職的書籍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傾巢而出,尤其韓國出版業似乎特別也針對這一塊去做大量的行銷與出版,而我特別被吸引的不只是關於「媽媽」的主題,而是封面設計總是有一位女性圖像,而傳遞出來的視覺感受是溫柔且療癒的,也因此忍不住就讓人產生想閱讀的慾望。
Thumbnail
關於母職的書籍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傾巢而出,尤其韓國出版業似乎特別也針對這一塊去做大量的行銷與出版,而我特別被吸引的不只是關於「媽媽」的主題,而是封面設計總是有一位女性圖像,而傳遞出來的視覺感受是溫柔且療癒的,也因此忍不住就讓人產生想閱讀的慾望。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有做不好或需要修正的地方,身為旁觀者或不婚不生者,最好別輕易用自我觀點評論及說三道四,盡量去營造親善的育兒環境,因為人類在5歲以前沒啥記憶,批評者可能不知道小時候做過什麼令父母及別人頭痛的事。
Thumbnail
因為工作上開始照顧新人,彷彿保母的狀態致使書架上多了幾本親職書籍,也是近期第二本由心理師透過個案表述的經驗談。處於並非任何人的雙親的狀態,似乎不需要讀這類書籍,但從PAC的溝通理論來看,這種親子互動有時無處不在。 小書約三百頁,並不特別難讀,特別是相關的概念都附上練習建議,提供一些案例以及建議的練習
Thumbnail
因為工作上開始照顧新人,彷彿保母的狀態致使書架上多了幾本親職書籍,也是近期第二本由心理師透過個案表述的經驗談。處於並非任何人的雙親的狀態,似乎不需要讀這類書籍,但從PAC的溝通理論來看,這種親子互動有時無處不在。 小書約三百頁,並不特別難讀,特別是相關的概念都附上練習建議,提供一些案例以及建議的練習
Thumbnail
「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羅大佑《家》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發源地,群體生活最初的模型,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世間上的人千奇百怪,家庭的樣貌也複雜多元。理想的家不限定單一模式。重要的是家
Thumbnail
「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羅大佑《家》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發源地,群體生活最初的模型,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世間上的人千奇百怪,家庭的樣貌也複雜多元。理想的家不限定單一模式。重要的是家
Thumbnail
這是一本適合新手父母的科普書,也是兒童發展的入門書,幫助新手爸媽了解自己的孩子。全書共分八大篇章,涵蓋育兒的基礎觀念(如父母的角色、嬰幼兒發展里程碑等)、生理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教養理念、觀察與管教,及疑難雜症(如吃飯、睡覺、分離焦慮等)等。
Thumbnail
這是一本適合新手父母的科普書,也是兒童發展的入門書,幫助新手爸媽了解自己的孩子。全書共分八大篇章,涵蓋育兒的基礎觀念(如父母的角色、嬰幼兒發展里程碑等)、生理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教養理念、觀察與管教,及疑難雜症(如吃飯、睡覺、分離焦慮等)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