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矯正學校中,「班級責任制」讓輔導老師能在封閉的人際環境中,更熟悉同儕關係間的動力,然而對同儕階級制度下,刻意隱蔽的壓力源或違規事件,也相對更考驗班級同儕對老師的信任度,在介入過程中像是保護吹哨者、修復會談等,都需要細膩的覺察和處理,避免讓個案的處境更險惡…
過去這一年,每位輔導老師平均負責3-4個班級,註定被40-65位個案「纏上」,輔導老師的量能稍嫌不足。儘管有校內的社工師和心理師協助,仍有一群在校努力表現穩定的個案可能不小心被忽略,卻總是默默地飄到我身旁問: 「老師什麼時候換我...」「好啦沒關係你先忙,有空再排我!」「吼!老師你又吃嘴、又一個詐欺慣犯...」「咦?是不是又快一個月了餒?」這些話語背後的失落感,可能已持續許久。
記得某天我曾在辦公室翻到一年多前的初談紀錄,才想起當天那少年故作鎮定地和我分享家庭悲劇,那畫面依舊讓人揪心!也再次提醒自己,就算是在學校情緒穩定的少年,依然需溫柔對待他們!於是不定期準備小卡片,肯定他們的努力,感謝他們的體貼,有人拿到說:「你想這麽敷衍也是可接受」「好啦你繼續忙,愛你ㄟ !」暫時就心滿意足了XD
因為太多個案消化不完,那天靈機一動開始陪學生走操場的方式晤談,每個學生都先預設有2圈的時間,有想談更深入的議題再加圈數,效果很好!對於有需求的學生願意很快的聊重點,對於暫時想透透氣的學生也不用強求談一節課!而且行間不需長時間盯著彼此,能專注聽和講,大概過10分鐘就可以下面一位~
不過這種會心談話還是較適用於建立關係、搜集資訊、事件探索層面,要進一步同理接觸情緒還是需要帶進輔導處,也要盡可能是操場淨空的狀態,減少人際焦慮。
想到之前在諮心協會一位講師的說法,當我們和個案在晤談室像是建構了有安全感的心理空間,有時從一個人,逐步邀請2-4人一起進入這個安全空間,能有個空間放下次文化身份階級的影響,好好練習傾聽和表達,把這個安全感和溝通經驗遷移到舍房或班上。而今天從諮商室擴展到諮商室外的空曠操場,或許這就是和個案關係建立成熟後順勢長出的彈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