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轉職企業,讓你加薪18%的3大公務員技能!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從企業跳去當公務員的事情常常發生,但你有聽過從公務員轉職成私人企業員工後,還可以保持高度職場競爭力,加薪幅度達到18%嗎?

我曾在公家機關服務5年,跨領域轉職到私人企業已經超過1年了,我發現那些原以為只適用於政府工作的技能,不僅讓我在新的工作中輕鬆駕馭,還讓我贏得了主管與同事們的尊重和信任。

現在,我迫切希望分享其中的3項關鍵技能:會議技巧、溝通關鍵與職場人際。

會議技巧:把握時間、達成目的、落實決議

在政府機關的日常工作中,永遠有開不完的會議,對長官來說,你沒有重要到他要為你延遲下一個會議,因此一個優秀的會議是要在有限的時間讓人想聽你講話,達成你要推動的目的並促使與會者落實決議。

階段一、會議前準備

沒有好的事前準備,即難成就一場有效的會議。

確保每位與會者都明確了解會議時間、地點、主題和議程,如有簡報也需要事前提供,尤其現在越來越多的視訊會議,對方的設備不一定能夠清楚的看見你共用的畫面,因此事前提供簡報能讓與會者方便在另外一台設備看清內容。

即使對方不一定會在事前看你準備的資料,透過上述的準備過程不僅能強迫自己用心準備,也能確保會議進行得有條理。而且,以我在公家機關的經驗,如果你能夠在會議前1-2天就把準備好的紙本資料送給給長官的秘書,讓他不用特地打電話詢問,那秘書們一定會很愛你。

階段二、會議中主持

如果你有幸自己主持這場會議,聚焦議題、確認共識和控制時間是關鍵。

我會在會議的一開始先告訴所有與會者,我會先快速preview該議案內的討論重點,並請所有與會者暫時不要打斷我,確保所有人對要討論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後,再開始針對議題逐一討論。

討論過程中,如果有人離題,則涉及到他想要討論的議題與我們正在討論的議題是否有因果關係,如果沒有,我會直接請他暫停,等到該議題時再討論,或者納入臨時動議,會議最後再討論。

針對每一個共識與決議,我會重複一次來確定大家真的同意,進入下個議題前,也會詢問大家是否還有要補充(同時確保某些小王八蛋們不敢事後補刀說沒有尊重他的意見,呵呵)。此時有些與會者可能想要再話說從頭一次,我會直接告訴他,這個階段我們正在確認決議,不用再重複大家已經知道的內容。

在會議過程中,你完全不用害怕打斷別人,因為會議的時間有限,只要有禮貌並且有具體原因,直接請對方停止離題,才是對所有與會者的尊重。

還有,請務必不要耽誤與會者的午休與下班,無論是否可以申請加班。

階段三、會議後紀錄

缺乏會議記錄,就缺乏下一步的行動。

會議紀錄包含:與會人員、會議目的與議題、重要討論點與結論、下一步行動並指派責任與畫押交付期限。如有新的議題也應該記錄下來,以確保不遺漏新,並且能夠得到後續的處理。同時紀錄應該要盡量精簡,才能更快速的回想,也可以用資訊圖表來表達。

溝通關鍵:降低成本,更有效的被理解

有效溝通最重要的關鍵,是自己主動降低別人與你溝通的成本。

假設你是一個凡事都要話說從頭、搞不清楚重點、不確定自己要表達與爭取什麼、講著講著就離題、開頭與結尾的訴求是髮夾彎,通常你的同事與主管會覺得,和你講話也太累了吧!一旦建立起這樣的印象,別人看到你走過來就心生恐懼,那談什麼溝通?

尋求同事協助時:釐清目的,提高效率

每次要跟同事溝通時,請務必先跟你自己確認你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再來逐一盤點目前狀況、可能方法、潛在風險。你可以用「能否用簡單的語言寫下」做為檢視標準,如果你沒有辦法用簡單的語言條列式摘要你的想法,那你可能想得還不夠清楚。

與別人溝通時,最好的破題法就是說出你的目的是什麼,確定對方聽懂你的目的,他才能協助你達成目的。你也可以同步分享你寫下來的重點,讓對方可以邊看邊與你討論。

提請長官決策時:精準表達,高效決策

讓長官能夠決策,是你的工作。

公家機關裡面有一個很奇妙的生態,長官可能完全不了解你的專案、可能完全不了解前因後果、甚至完全不是相關領域出身的人,他卻被迫要告訴你要怎麼做。因此把「要請長官決策的事情」整理到他可以直接決策的程度,便是你的工作,如果在這過程中你能夠引導他做出想要的決策,那就更好了。

  1. 簡明扼要的報告:將要請主管決策的事情,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整理。避免冗長的描述、過多的技術術語與細節,重點突出你需要的幫助或決策,讓主管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回應。
  2. 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包含關鍵數據、市場趨勢、競爭狀況、法規限制等,特殊情況也要事先說明,例如哪些更高層的主管在關注、是否有過相關的表態等。所有的背景資料事先消化整理過,確保主管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
  3. 準備潛在方案與比較:提請主管決策前,至少準備2個潛在方案或解決方法,並進行優、缺點分析,考慮可能的風險和影響。除了幫助主管更好地評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外,如果你在事前就發現某一方案造成的風險太高,你可以不提出這個方案,或者主管突然提出時,你就有相關的資料可以即時勸退。

透過這些步驟,您可以確保您的向上溝通是有效與準確的,最重要的是,引導決策結果在你可接受的範圍內,而不是放任主管天馬行空做出無法落實的決策,反而讓自己更痛苦。

職場人際:想做人?沒有做事談何做人

職場做事與做人本來就不是2選1

把事情做好才是打造人際關係的第一要件

公司花錢請你就是要來做事,就算你想要做人,那你唯一的管道也是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每天為工作環境帶來歡樂,但做事是個大雷包,其他同事感受到應該是白目而不是歡樂。

當然,我不否認做人的重要性,不過其實你只要把事情做好了,那在做人方面你就已經成功了70%。

因此,無論你是否有意想要建立職場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確保你的工作品質,讓其他人看見你的工作成果和專業態度,別人就會想要跟你建立人際關係了。

多做一點點就會比別人亮點

要讓別人輕易的看見你的工作成果,其實只要你比別人多做一點點。例如團隊中有拖延的陋習,那麼你就成為一個準時的人,從不延遲交付工作成果。或者團隊的文書能力其差無比,同事主管之間總是看得非常痛苦,那麼你做的文件只要排版清楚明瞭,能夠幫助別人輕鬆閱讀,那就會很顯眼。因此你不需要極致的卓越,只要看見團隊中的不足,比你的同事用心一點點就可以。

不要參與任何的派系鬥爭,因為你不夠格

公家機關會有的派系鬥爭,到了私人企業也不例外。我剛到現職公司時,帶我的直屬小主管就叨叨絮絮的跟我講起了辦公室政治,也可以看到他企圖角力,拉攏自己的隊員,有自成一格的野心。但以我在公家機關的經驗,每天開會的對象隨隨便便都是個副局長、局長起跳,不忍覺得,天啊大哥你小咖到完全沒有資格搞派系鬥爭耶。因此,請不要積極參與任何的派系鬥爭,因為作為一個小職員的你完全不夠格,只會顯得自己像個跳樑小丑。

結語:不論你在何處,培養自己帶著走的技能

在這篇文章中,會議技巧教我們如何有效主持會議,並確保討論順利進行;溝通關鍵教導我們降低理解成本,使資訊流通更順暢;而在職場人際方面,能夠了解到真正的亮點在於做好自己的工作,遠離派系鬥爭,並在細微之處取得差異。

職場環境會不斷的轉變,不論在什麼樣的職場環境中,最重要的都是讓自己持續進步與成長,希望這3個能夠為你加薪18%的3大公務員技能能夠對你的職場生活有幫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光淺JY的沙龍
11會員
48內容數
所有人都有生而為人的致命缺陷,每一個人都可以被分類,而我歌頌每一個人,因為我選擇善良。讓我偷偷跟你說,100種他們的故事。
光淺J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許多ChatGPT付費用戶誤以為已確保資料安全,卻忽略關閉「為所有人改善模型」設定,導致輸入資料仍可能被OpenAI用於訓練模型。本文提醒用戶務必檢查並關閉此設定,並建議去識別化敏感資料及避免上傳機密資訊,以確保資料安全。
Thumbnail
2025/04/21
許多ChatGPT付費用戶誤以為已確保資料安全,卻忽略關閉「為所有人改善模型」設定,導致輸入資料仍可能被OpenAI用於訓練模型。本文提醒用戶務必檢查並關閉此設定,並建議去識別化敏感資料及避免上傳機密資訊,以確保資料安全。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比較了三個AI繪圖工具:GPT-4o、Gemini和Copilot在生成食譜圖片方面的表現,發現GPT-4o最能理解指令,生成圖片最符合要求,但運行時間較長且使用次數受限;Gemini和Copilot雖然運行速度快,但生成的圖片經常出現錯誤或與指令不符的情況,例如將冬瓜與哈密瓜混淆。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比較了三個AI繪圖工具:GPT-4o、Gemini和Copilot在生成食譜圖片方面的表現,發現GPT-4o最能理解指令,生成圖片最符合要求,但運行時間較長且使用次數受限;Gemini和Copilot雖然運行速度快,但生成的圖片經常出現錯誤或與指令不符的情況,例如將冬瓜與哈密瓜混淆。
Thumbnail
2025/04/01
選擇適合的付費AI繪圖工具,關鍵不在於比較模型性能,而在於滿足實際需求、順手的UI介面以及有效的溝通。文章提供三步驟方法論:釐清特定需求(如私密生成、版權考量、文字排版、局部重繪、向量圖輸出),免費試用,找到順手的UI,最後選擇能理解你prompt的模型。
2025/04/01
選擇適合的付費AI繪圖工具,關鍵不在於比較模型性能,而在於滿足實際需求、順手的UI介面以及有效的溝通。文章提供三步驟方法論:釐清特定需求(如私密生成、版權考量、文字排版、局部重繪、向量圖輸出),免費試用,找到順手的UI,最後選擇能理解你prompt的模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去年裸辭2個月後,我開始應徵各類HR工作,企業會不會不太偏好過去公務員的經歷?因企業和職位而異。 求職期間我在2週內面試9間公司,其中2間進入複試(有些公司僅初試流程)、最後獲得6個offer。 工作經驗累積的軟實力,在跨領域轉職時至關重要!
Thumbnail
去年裸辭2個月後,我開始應徵各類HR工作,企業會不會不太偏好過去公務員的經歷?因企業和職位而異。 求職期間我在2週內面試9間公司,其中2間進入複試(有些公司僅初試流程)、最後獲得6個offer。 工作經驗累積的軟實力,在跨領域轉職時至關重要!
Thumbnail
考公務人員之前,可以如何先探索這份工作? 推薦先找「約僱人員」和「約聘人員」! 約聘或約僱人員,實質上就是代理這些公務人員的工作,具有高度探索價值。
Thumbnail
考公務人員之前,可以如何先探索這份工作? 推薦先找「約僱人員」和「約聘人員」! 約聘或約僱人員,實質上就是代理這些公務人員的工作,具有高度探索價值。
Thumbnail
穩定。 好像就到這裡結束XD 但這個穩定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尤其有家庭的人, 至少暫時不用擔心景氣不好被裁員,就是一個很大的優點。 我遇到過許多退休前只換過兩個單位的同事,真心Respect! 而退休金方面, 我問了退休的學長,退休後領多少錢, 結果不問還好,一問比我工作時領得還多
Thumbnail
穩定。 好像就到這裡結束XD 但這個穩定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很重要,尤其有家庭的人, 至少暫時不用擔心景氣不好被裁員,就是一個很大的優點。 我遇到過許多退休前只換過兩個單位的同事,真心Respect! 而退休金方面, 我問了退休的學長,退休後領多少錢, 結果不問還好,一問比我工作時領得還多
Thumbnail
既然當人下屬要為難,當人主管也要為難。至少當人主管權力比較多,薪水比較高。那麼何不掌握更高的權力,領取更高的薪水,
Thumbnail
既然當人下屬要為難,當人主管也要為難。至少當人主管權力比較多,薪水比較高。那麼何不掌握更高的權力,領取更高的薪水,
Thumbnail
  關於辭職,有些人覺得很可惜,有些人覺得很有勇氣。畢竟要培養能獨當一面的公務員需要時間與經驗慢慢累積,然而,這些經驗並不會就此消失,將不斷作為自我批判的對象。筆者在辭職原因調查表寫到(共羅列了35項原因,要在這之中最多選擇3項並排序),辭職原因依序為1.進修升學、2.其他:上班時間過長,且
Thumbnail
  關於辭職,有些人覺得很可惜,有些人覺得很有勇氣。畢竟要培養能獨當一面的公務員需要時間與經驗慢慢累積,然而,這些經驗並不會就此消失,將不斷作為自我批判的對象。筆者在辭職原因調查表寫到(共羅列了35項原因,要在這之中最多選擇3項並排序),辭職原因依序為1.進修升學、2.其他:上班時間過長,且
Thumbnail
  筆者任職於公部門,藉由《成功的反思》反思在「才德至上」下的「公」部門,是否有更「公平」、「公正」、「公益」的可能?   公務員藉由考試取才,重點在考上,至於考試與學經歷、學習成效與否(學習是一種活動,不等於考試)、貧富與否(通常想賺錢的不會想當公務員)幾乎沒有關係。不能說完全沒有關
Thumbnail
  筆者任職於公部門,藉由《成功的反思》反思在「才德至上」下的「公」部門,是否有更「公平」、「公正」、「公益」的可能?   公務員藉由考試取才,重點在考上,至於考試與學經歷、學習成效與否(學習是一種活動,不等於考試)、貧富與否(通常想賺錢的不會想當公務員)幾乎沒有關係。不能說完全沒有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