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逆流而上的信仰──《在耶魯上神學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我們在追求的人生,是否就像我開高速公路一樣?我們拚命想要變得更好、更富足、更有名,踩著失控的油門一心追過身旁的人。追過一個,還有下一個。我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地超、超、超,忘記靜下來去欣賞身旁的美景,享受「相對靜止」的和諧。我們把目光不斷地放在自己身上,忘記了鄰舍的臉孔。
我們匆忙、焦慮、孤獨地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奔馳,籠罩著自卑、失望的陰影。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

單愛自己的文化,瑣碎的夢想

耶魯大學神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於《在耶魯上神學課:沃弗談愛、生活、信仰與文化》便指出,我們首先要對抗「單愛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向他人的關懷中得到真正的滿足。本書以65篇平易近人的散文,闡述基督信仰在日常生活的展現。相較於沃弗其他艱深的神學著作,《在耶魯上神學課》是一本貼合生活處境、保有神學洞察力的生命見證與信仰反思文集,非常值得大家品讀。
沃弗說,如今我們的夢想都太過「瑣碎」了。個人的成功,代表著過上「滿意的生活」。項目五花八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體驗」──權力、財產、愛情、宗教、食物、性愛。這些體驗的項目成為架上可供消費的物品,只要能滿足自我就是好東西。然而,當失序的慾望使我們深陷在自我迷戀中,我們便失去了獲得真正心靈滿足的機會。
「我們把指望的眼光,從神永恆的偉大,後退到狹隘的自我,凡事計較得失,理直氣壯地把自身利益和自我滿足當作唯一的行動準則……一面要求得到超出自己應得的,另一面拒絕寬以待人;看似冠冕堂皇,其實毫無價值。」[1]
沃弗認為,要獲得真正的滿足,我們必須學習將目光移開自己、望向他人,學習關懷、給予,傳遞和好的福音。

練習給予:圈內與圈外都應該一樣多

聖誕節快來了,你有想今年要怎麼過嗎?
在〈單向給予〉中,沃弗提供了一個過聖誕節的另類方式。他提到,我們常透過「交換禮物」的儀式,讓每個參與者都樂意給予與接受;送禮的人不只是送禮,也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出去,宛如「關係的聖餐禮」。這固然實踐了給予的意義,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群體內的情感滿足,應該讓給予流轉出去,成為在財富不公的世界中的盼望。因為耶穌的生命白白地給予我們,我們也應學習白白地給予有需要的人。
例如,我們可以把二手物品整理起來,寄送給社福單位,這樣的「單向給予」顯示了基督徒的盼望,邀請大家在這個充滿苦難與匱乏的世界中,能夠看見神的愛,而不僅僅是再次在同溫層裡享受神的愛。
換言之,我們不能只在熟悉的群體中預嚐上帝美好的國度,更應將這樣的國度關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沃弗認為,「無論給圈內的人多少,給圈外的人也應該一樣多[2]。我想,這無疑對教會每年在舉辦的「大活動」(抽獎、表演、嘉年華)是一記當頭棒喝。

在「不公平」的愛中練習饒恕

另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篇章是〈婚姻之愛〉。沃弗說,愛可說是「不公平的交易」,因為往往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這顯然有違現代人對於理想愛情的觀念,因為我們都傾向認為愛情中的雙方應是平等、自由的,凡事都要講求「公平」。然而,儘管夫妻雙方平等、自由、公平,但內心可能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他人的生命著想。
因此沃弗認為,婚姻不是談生意的「合約」,只要對方按著合約的內容執行,我們就有義務遵守,且我們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才接受合約的約束。相對地,婚姻應該是「盟約」,就算對方破壞條款,我們仍持守這個約,因為約束我們的是愛,而非條款帶來的好處
愛無法用經濟學的思考來計算得失,因為「愛本身就包含了回饋……當我們願意用捨己的愛去付出,得到回饋的不只是我,也包括我們──我們的愛會更燦爛、更美麗」[3]
這意味著,當日常生活有很多不公平、委屈、誤會發生時(「碗盤又放在那邊沒洗!」「衣服怎麼還沒摺?」「不是說今天輪到你倒垃圾嗎!?」),我們要學習接納、饒恕,因為愛不只是關乎與對方在一起的甜蜜,更是願意為對方的福祉多想一點的行動。
沃弗說,上帝早就知道人類會背叛祂,所以祂創造人類以前,就先決定饒恕;所以我們在說出結婚誓言前,也必須先決定饒恕。
或許,婚姻之愛不在於不受冒犯的公平,而是抱著受傷的可能,學習饒恕、和好、委身,讓彼此的生命都能在這樣的操練中成長茁壯。

信仰與生活的脫節

你常覺得去教會很無聊,對這個信仰沒什麼感覺嗎?在〈生活方式〉中,沃弗指出,信仰和生活越來越難以融合,主因不是信仰被當成可有可無的消費品(信仰商品化),而是信仰被拿來合理化自身無窮的慾望,而非讓信仰塑造真正值得活的生命。事實上,人們並不滿足於消費主義或成功至上的文化,而是渴望一個更有意義的生活,只可惜當今的信仰並沒有好好地傳遞福音的信息。
沃弗認為,當今神學教育的一大危機,便是過度學術化,使信仰的反思與實際生活脫節,讓無數的傳道人對神學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是,信仰之所以能感動人心、代代相傳,「無非就是因為能活出信仰提供具體的畫面。任何偉大的神學都是在為人類的生活方式提供願景」[4]
唯有當牧者本身被這個信仰吸引,他才會將信仰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唯有當會友覺得這個信仰對他是有意義的,他才會被這個信仰所感動。[5]

逆流而上的信仰

我覺得沃弗撰寫本書便是一種信仰實踐,將抽象的神學理論(饒恕、和好、稱義、悔改、盼望)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結合,用淺顯易懂、富有人性的方式論述,不僅揭露自身的脆弱與不足,也見證持續在引導他生命的那位上帝。
幼年飽受種族與宗教迫害所苦的沃弗,仍願意相信「上帝是愛」,願意相信擁抱的意志先於正義已得伸張,願意相信和好勝於仇視敵人。在字裡行間中,可以看見他對信仰的真實掙扎與盼望。
無論是談論教會、文化、政治、工作、婚姻,沃弗都在呼籲我們應該「逆流而上」(原書名:Against the tide : love in a time of petty dreams and persisting enmities),不要任憑自身的慾望無止盡擴張,不要只看自己的益處,不要把信仰當成可有可無的商品或合理化自身慾望的工具。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要「投射愛」,樂意給予、饒恕與和好。
邀請大家一同品讀《在耶魯上神學課》,讓沃弗精煉的文字,帶領你認識信仰的力量如何能扎實地影響人的生命,並帶來真正的盼望。
[1] 沃弗(Miroslav Volf),《在耶魯上神學課:沃弗談愛、生活、信仰與文化》(新北:校園,2022),頁20–21。
[2] 同上,頁245。
[3] 同上,頁88。
[4] 同上,頁127。
[5] 同上,頁126。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時我會想 這世界還缺少什麼 我在尋覓的過程中 焦急緊張興奮的這些情緒才未停止過 我認為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一份勇氣 我更認為人生這條路是門自我修行課 需要不斷精進與修改 才能更上一層樓 在所有從我人生階段經過的過客中 我看過不少各種不同的面孔與個性 他們有些人只是匆匆與我談天幾句 便從此與我擦
Thumbnail
心經就有提到「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Thumbnail
驗證《易經》提到的「行有不及 反求諸己」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們只能要求自己,無法要求他人,因為心不好控制,也由不得自己。好比如,我們要求每一位手足也要跟自己一樣孝順,偏偏手足用自己的標準衡量覺得已經夠孝順了,這就是每個人對事情的要求和看法不同,互相勉強只是互相為難,更是一種執著和放不開。 有一位先生,開車途中看見一名女士卡在右側的小巷子想順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
最近在教會上課時,有人問了牧師一個問題:「如何面對情感和慾望?」 牧師回應是: 慾望不是罪,而是不被神管住、被扭曲的慾望才是罪,因通常人遇到的問題都是在於,用不合神心意的方式滿足慾望,而落入犯罪的情況裡。 所以大方向原則是: 1.信耶穌(相信耶穌愛我們,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 2.願意把我
Thumbnail
最近大家都在瘋走聖路,但對於生命到臨終前的剩路,有想過怎麼完成?終點要到哪裡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時我會想 這世界還缺少什麼 我在尋覓的過程中 焦急緊張興奮的這些情緒才未停止過 我認為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一份勇氣 我更認為人生這條路是門自我修行課 需要不斷精進與修改 才能更上一層樓 在所有從我人生階段經過的過客中 我看過不少各種不同的面孔與個性 他們有些人只是匆匆與我談天幾句 便從此與我擦
Thumbnail
心經就有提到「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Thumbnail
驗證《易經》提到的「行有不及 反求諸己」
Thumbnail
雖說早已習慣都市的車水馬龍,但那也不能說是習慣,而是日常;自出生以來就不斷地跟時間奔跑著,公車要追不上了,捷運要開走了,不斷地與之來往,從來都不是我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我剩下多少時間。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Thumbnail
生而為人,我們只能要求自己,無法要求他人,因為心不好控制,也由不得自己。好比如,我們要求每一位手足也要跟自己一樣孝順,偏偏手足用自己的標準衡量覺得已經夠孝順了,這就是每個人對事情的要求和看法不同,互相勉強只是互相為難,更是一種執著和放不開。 有一位先生,開車途中看見一名女士卡在右側的小巷子想順
Thumbnail
我們這一生大半沉溺在世俗生活中,所奔忙的都無非和世間的享樂相關。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如何使生活所需的財富取得更多?如何使自己及家人更有安全感?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我們討厭被各階層的權柄掌管,也不想被神管教。
最近在教會上課時,有人問了牧師一個問題:「如何面對情感和慾望?」 牧師回應是: 慾望不是罪,而是不被神管住、被扭曲的慾望才是罪,因通常人遇到的問題都是在於,用不合神心意的方式滿足慾望,而落入犯罪的情況裡。 所以大方向原則是: 1.信耶穌(相信耶穌愛我們,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 2.願意把我
Thumbnail
最近大家都在瘋走聖路,但對於生命到臨終前的剩路,有想過怎麼完成?終點要到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