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逆流而上的信仰──《在耶魯上神學課》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我們在追求的人生,是否就像我開高速公路一樣?我們拚命想要變得更好、更富足、更有名,踩著失控的油門一心追過身旁的人。追過一個,還有下一個。我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地超、超、超,忘記靜下來去欣賞身旁的美景,享受「相對靜止」的和諧。我們把目光不斷地放在自己身上,忘記了鄰舍的臉孔。
我們匆忙、焦慮、孤獨地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奔馳,籠罩著自卑、失望的陰影。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

單愛自己的文化,瑣碎的夢想

耶魯大學神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於《在耶魯上神學課:沃弗談愛、生活、信仰與文化》便指出,我們首先要對抗「單愛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向他人的關懷中得到真正的滿足。本書以65篇平易近人的散文,闡述基督信仰在日常生活的展現。相較於沃弗其他艱深的神學著作,《在耶魯上神學課》是一本貼合生活處境、保有神學洞察力的生命見證與信仰反思文集,非常值得大家品讀。
沃弗說,如今我們的夢想都太過「瑣碎」了。個人的成功,代表著過上「滿意的生活」。項目五花八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體驗」──權力、財產、愛情、宗教、食物、性愛。這些體驗的項目成為架上可供消費的物品,只要能滿足自我就是好東西。然而,當失序的慾望使我們深陷在自我迷戀中,我們便失去了獲得真正心靈滿足的機會。
「我們把指望的眼光,從神永恆的偉大,後退到狹隘的自我,凡事計較得失,理直氣壯地把自身利益和自我滿足當作唯一的行動準則……一面要求得到超出自己應得的,另一面拒絕寬以待人;看似冠冕堂皇,其實毫無價值。」[1]
沃弗認為,要獲得真正的滿足,我們必須學習將目光移開自己、望向他人,學習關懷、給予,傳遞和好的福音。

練習給予:圈內與圈外都應該一樣多

聖誕節快來了,你有想今年要怎麼過嗎?
在〈單向給予〉中,沃弗提供了一個過聖誕節的另類方式。他提到,我們常透過「交換禮物」的儀式,讓每個參與者都樂意給予與接受;送禮的人不只是送禮,也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出去,宛如「關係的聖餐禮」。這固然實踐了給予的意義,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群體內的情感滿足,應該讓給予流轉出去,成為在財富不公的世界中的盼望。因為耶穌的生命白白地給予我們,我們也應學習白白地給予有需要的人。
例如,我們可以把二手物品整理起來,寄送給社福單位,這樣的「單向給予」顯示了基督徒的盼望,邀請大家在這個充滿苦難與匱乏的世界中,能夠看見神的愛,而不僅僅是再次在同溫層裡享受神的愛。
換言之,我們不能只在熟悉的群體中預嚐上帝美好的國度,更應將這樣的國度關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沃弗認為,「無論給圈內的人多少,給圈外的人也應該一樣多[2]。我想,這無疑對教會每年在舉辦的「大活動」(抽獎、表演、嘉年華)是一記當頭棒喝。

在「不公平」的愛中練習饒恕

另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篇章是〈婚姻之愛〉。沃弗說,愛可說是「不公平的交易」,因為往往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這顯然有違現代人對於理想愛情的觀念,因為我們都傾向認為愛情中的雙方應是平等、自由的,凡事都要講求「公平」。然而,儘管夫妻雙方平等、自由、公平,但內心可能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他人的生命著想。
因此沃弗認為,婚姻不是談生意的「合約」,只要對方按著合約的內容執行,我們就有義務遵守,且我們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才接受合約的約束。相對地,婚姻應該是「盟約」,就算對方破壞條款,我們仍持守這個約,因為約束我們的是愛,而非條款帶來的好處
愛無法用經濟學的思考來計算得失,因為「愛本身就包含了回饋……當我們願意用捨己的愛去付出,得到回饋的不只是我,也包括我們──我們的愛會更燦爛、更美麗」[3]
這意味著,當日常生活有很多不公平、委屈、誤會發生時(「碗盤又放在那邊沒洗!」「衣服怎麼還沒摺?」「不是說今天輪到你倒垃圾嗎!?」),我們要學習接納、饒恕,因為愛不只是關乎與對方在一起的甜蜜,更是願意為對方的福祉多想一點的行動。
沃弗說,上帝早就知道人類會背叛祂,所以祂創造人類以前,就先決定饒恕;所以我們在說出結婚誓言前,也必須先決定饒恕。
或許,婚姻之愛不在於不受冒犯的公平,而是抱著受傷的可能,學習饒恕、和好、委身,讓彼此的生命都能在這樣的操練中成長茁壯。

信仰與生活的脫節

你常覺得去教會很無聊,對這個信仰沒什麼感覺嗎?在〈生活方式〉中,沃弗指出,信仰和生活越來越難以融合,主因不是信仰被當成可有可無的消費品(信仰商品化),而是信仰被拿來合理化自身無窮的慾望,而非讓信仰塑造真正值得活的生命。事實上,人們並不滿足於消費主義或成功至上的文化,而是渴望一個更有意義的生活,只可惜當今的信仰並沒有好好地傳遞福音的信息。
沃弗認為,當今神學教育的一大危機,便是過度學術化,使信仰的反思與實際生活脫節,讓無數的傳道人對神學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但是,信仰之所以能感動人心、代代相傳,「無非就是因為能活出信仰提供具體的畫面。任何偉大的神學都是在為人類的生活方式提供願景」[4]
唯有當牧者本身被這個信仰吸引,他才會將信仰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唯有當會友覺得這個信仰對他是有意義的,他才會被這個信仰所感動。[5]

逆流而上的信仰

我覺得沃弗撰寫本書便是一種信仰實踐,將抽象的神學理論(饒恕、和好、稱義、悔改、盼望)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結合,用淺顯易懂、富有人性的方式論述,不僅揭露自身的脆弱與不足,也見證持續在引導他生命的那位上帝。
幼年飽受種族與宗教迫害所苦的沃弗,仍願意相信「上帝是愛」,願意相信擁抱的意志先於正義已得伸張,願意相信和好勝於仇視敵人。在字裡行間中,可以看見他對信仰的真實掙扎與盼望。
無論是談論教會、文化、政治、工作、婚姻,沃弗都在呼籲我們應該「逆流而上」(原書名:Against the tide : love in a time of petty dreams and persisting enmities),不要任憑自身的慾望無止盡擴張,不要只看自己的益處,不要把信仰當成可有可無的商品或合理化自身慾望的工具。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要「投射愛」,樂意給予、饒恕與和好。
邀請大家一同品讀《在耶魯上神學課》,讓沃弗精煉的文字,帶領你認識信仰的力量如何能扎實地影響人的生命,並帶來真正的盼望。
[1] 沃弗(Miroslav Volf),《在耶魯上神學課:沃弗談愛、生活、信仰與文化》(新北:校園,2022),頁20–21。
[2] 同上,頁245。
[3] 同上,頁88。
[4] 同上,頁127。
[5] 同上,頁126。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