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一開始還正經坐著,然而不到五分鐘就坐不住了,他把椅子往後一推,將一腳腳踝跨在另一腳的大腿上,不一會便抖起腳。我相信 Y 沒有任何輕蔑之意,只是他習慣改不掉。幾分鐘後,原本正面對著 Y 的會議夥伴微微調整坐姿,變成側身對正面朝向我,就在那時我從對方的表情中也看到,他的注意力不再100% 投注到 Y 身上了。
結束後,我送夥伴出去,對方笑笑的說:「他好像很忙。打擾了。」
我來自管教嚴格的環境,不僅是成績管教,更包含禮節約束。
咀嚼時不可以出聲音,會吵到他人用餐。
夾菜時禁止筷子在盤中挑菜,不能讓別人覺得在吃你的口水。
當同桌的其他人手伸出來夾菜時,要禮讓對方,不可也把手跨越到對方手上。
飯碗要拖著,不可以口就碗。
進出空間開關門或放置物品聲音要小,不可驚擾他人。
去作客時不可踩踏客人家門檻。
不可未經主人同意隨意取用主人物品...等等。
我小時候會在心裡碎唸:「這些約束有什麼意義」,連帶著也不喜歡跟父母長輩餐敘,因為只要有客人在規矩就更不能錯,尤其我小時候很害羞,看到陌生人不敢開口,而家裡做生意又常有叔伯登門,社恐的我壓力很大。
而父母親會有這種想法,很大一部分是他在工作時從客戶身上看到的啟發。他們小時候甚至都沒有接受過這種教育。但他一部分客戶是企業高層,他觀察這些人的說話習慣、行為舉止,然後回過頭來要求我們。以前總覺得這些很不必要,不過等出社會後鬧過幾次笑話,我才發現遠遠不夠。
後來我發現,「禮節」真正的意義,是養成一個行為得體的大人。因為在大人的世界裡,「得體」能夠讓你走得比想像中的遠。
我常常聽到很多人自稱「我就是這麼大咧咧真性情,OO那樣真虛偽」,這十有八九不是真性情,只是自私白目而已。他們重視自己為所欲為時的「瞬間爽感」大於對他人的尊重,假用「真性情」來包裝個性惡劣之實。
我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十分生氣。有位老師在學生作業簿上註明學生作業錯誤太多,由於學生眾多老師無法一一協助,只能請家長在家多指導,家長竟在群組內以髒話辱罵老師,這就是用沒禮貌假裝真性情的最佳例證。
關於這樣的情境還有很多,另一個案例我也氣極了。有個專門討論孩子行為治療的粉專版主說,有一對夫妻帶小孩來諮商孩子沒禮貌行為也就罷了,然而諮商過程中大人也十分沒禮貌,最後孩子把診間搞得亂七八糟,也沒收拾乾淨,一行人便揚長而去。
以上兩個是比較激烈的例子。不過最常發生也最可怕的不是那種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而是在當事人還來不及察覺時就被別人打叉,這種通常難以挽回的「小扣分事件」。這種事件當事人通常不會明講,只會在心裡把分數默默扣完,從此 bye bye forever. 表面上依然很好,心底早就不當對方是一回事了。
邰智源曾在專訪裡提到,他看人是從餐桌禮儀開始看,餐桌是視人最好的場所。而這「視人」,就包含了家教、修養、對朋友的態度等。我認為以上這三項,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是「尊重」。
你在意別人可能會受影響,所以你對自己的行為施加約束,並導向會皆大歡喜的做法,這就是一種體貼和溫柔。
得體的核心價值,就是尊重與體貼,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
得體的人比較容易受貴人和好運青睞。在雙方人際帳戶還沒有存款可以為無禮支付代價時,「得體」無異能讓對方感到尊重,對建立第一好感非常重要。得體也反映了當事人的格局想法,不得體的行為容易被解讀成輕視和隨便。與舉止合宜的人相處起來很舒服,建立關係也容易。你更好獲得他人的尊重,也比較好把自己和對方放在平等互惠的關係位置上。
得體的好處:
沒有人會不喜歡被尊重。一但擁有好的互動體驗,你們的關係更能延續下去,也有機會拓展到更多面向,成為彼此的貴人。
不得體的風險包含:
有時我們少想到一些,對方就會多想一些,你在人際上的正向體驗就有機率更少一點。
雖然前面花了不少篇幅講得體有多重要,但一視同仁的得體展現,卻也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行為。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鏡射(Mirroring)」,是透過仿效對方行為來拉近彼此距離,這在溝通談判、業務開發中格外好用。我前面雖提到禮儀的重要性,但如果對比較隨性直爽的人過度禮貌謙讓,有時會有反效果。最好根據狀況適時變化,在「基本原則」和「現場反應」之間找到甜蜜點。初次見面的得體雖是必要的,但隨著彼此見面的次數多,適時的放鬆,會對經營關係大有助益。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得體」的核心是對他人的體貼,不要忘記這份體貼,一切就會很好。
如上所提,得體的面向有很多,言行、打扮、姿態、氣質...,是綜合條件下產生的形象感。有禮貌未必能得體,但得體卻絕對包含禮儀。這個主題很難得的寫了2000多字,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完讀。
你的完讀是我最大的喜悅。
在此感謝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