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老到可以死

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老到可以死:對生命,你是要順其自然,還是控制到死?


📝閱讀心得

書中分兩個部分,從第七章轉向生物學領域,就開始看得雲裡霧裡,不過前半部有不少啟發,作者也寫過《我在底層的生活》與《失控的正向思考》等書,我發現我喜歡看「失控的xxx」系列,就像看評價時會先看最差的評論,例如說保健品有多好的文獻汗牛充棟,但敢批評的卻很少,如林慶順教授。

失控在於「油門」多「煞車」少,但這「油門」卻是被形塑成社會正面價值觀,例如:正向思考、努力文化、同理心、熱情、匿名正義等等,而這本書前幾章也可說是在講:失控的預防醫學、健身、正念。

作者對於階級見解犀利,在健身例子中,對待身體就如同上對下階級的關係,由於外在失控的環境無法改變,最後至少對待自己的身體是可控的,而正念訓練,也如同我們的心智需要被受控制,身體與心智就像懶散的員工需要老闆鞭策管理,好似身心的不健康,是由於老闆放任怠惰的責任。

經由作者的觀點,又看清了一些會覺得怪怪的,又說不出所以然的地方,適度的預防醫學、健身、正念有其好處,但過度的、焦慮的、被迫的、商業化的則有待商榷。努力能成功是普遍觀點,但不代表「不成功就是不努力」,預防醫學、健身、正念能保持健康,不代表生病是自己不夠要求自己的責任。

我們常會聽到「努力就能成功,沒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又或者像斷器三過:如果你不接受,那你是把碗倒扣;如果你理解錯誤,那你是碗中有汙垢;如果你聽不進去,那你是碗中有破洞。所以你理解正確是我的功勞,你理解有誤是你的責任。

雖然對此類已經免疫,但沒想到在自己對待自己時也中了相同套路:如果在預防醫學花越多錢,就越能保持健康,但如果健康沒辦法保持,那是我花在預防醫學的預算不夠多?就像販售焦慮的保險業,如果在保險各方面都投保,那未來就有保障,但如果未來發生不在保單內的事故,那要怪當初自己沒選擇加保?在健身、正念投入更多心力,就能維持健康,但如果生病,是自己不夠努力、怠惰訓練的責任?修行能成佛,未能成佛是因為修行不足?心誠則靈,不靈是因為不夠虔誠?

很喜歡這種芥末型作者,文中充滿嗆嗆的批判,犀利的觀點對現象針砭,像在盲目社會價值觀中的一帖解毒劑,不過批判型作者一般比較無法學習其思想架構,就像搭建水管管線可以很有結構的學習,但抓漏師傅只能憑經驗累積,就像如果有人問我上一段的提問,我目前應該還是無法簡明扼要的、有說服力的回擊,還是有些沒釐清消化。


📚延伸閱讀

  •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新版)
  • 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10週年新版〕
  • 我的失序人生:從礦工女兒、實驗室宅女到社運組織者
  • 有閒階級論
  •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 失控的群體思維:從同儕壓力到同溫層效應,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群性」
  • 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
avatar-img
100會員
4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得到尊重、畫下界線,贏得你應有的成功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生活是一連串的談判,跟著首席談判專家創造雙贏協商
每天練習12分鐘,毫不費力,攀上專注力高峰
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銷售突破百萬冊,特別增訂看穿情人心思之約會讀心術)
跳脫「假清晰」認知,從灰色地帶覺察真相、做出最佳決策
如何得到尊重、畫下界線,贏得你應有的成功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生活是一連串的談判,跟著首席談判專家創造雙贏協商
每天練習12分鐘,毫不費力,攀上專注力高峰
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銷售突破百萬冊,特別增訂看穿情人心思之約會讀心術)
跳脫「假清晰」認知,從灰色地帶覺察真相、做出最佳決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練習像天才一樣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天才的習慣和思維。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而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有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 張曼娟老師的《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 剖析自己與『老』之間的關係,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Thumbnail
久仰宋怡慧老師的大名,這還是第一次閱讀老師的作品。 因為我很喜歡看別人的書單,大概就像我會瀏覽書帳們的版面找書一樣,有段期間我甚至也會找龍應台老師開的書單。 作者是市立高中圖書館主任,擁有宋老師這樣背景的人來推薦書是不是很具說服力? 作者列舉了八種閱讀打怪力,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人生微整力」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ADHD,過動兒。透過回顧就學及生活的跌跌撞撞,昇華成可以分享給大眾的心法。在教學現場中,過動兒也是數一數二常見的類別,這本書成了我相當珍貴的寶庫-更加瞭解過動兒的限制以及優勢。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才知道 原來當個好老師,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 老師本身要學這麼多東西,還要設法應用在孩子們身上 老師本身的心態也要能夠時時保持平和 才能面對很來自多家長跟孩子們給的挫折跟考驗 也因為讀了這本書,知道老師們在忙什麼?困難點又在哪? 家長該如何配合,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果達到最高效率!
Thumbnail
前記: 從怡辰老師出《從讀到寫》這本書開始就注意到並且崇拜著這位小學偏鄉教師,家中還有兩位小學生和小小孩的三寶媽,每天看到她的臉書文章記錄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從每日早晨開始的寫作計畫、教師工作中社團、課程進步記錄、葡萄園的農婦時光與如何當一位媽媽,到察覺情緒照顧自己,都讓我著實地欽佩著,怎麼能有人如
Thumbnail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花更多心思、力氣去應對,試著同理對方,也退一步想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許在這過程中,也默默培養我們長出別人沒有的堅韌與智慧,又或許是人生要我們更有彈性、更柔軟的考驗。甚至這樣的觀念與想法不只能運用在父母身上,適用於面對各種不同情緒的人們,也能自我檢視,自我成長。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練習像天才一樣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天才的習慣和思維。
「讀書基本的紀錄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進一步擴充。」 這一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倉下忠憲[1]的著書, 《ロギング仕事術: 課題に気づく、タスクが片づく、成果が上がる 》[2]的第133頁。 這樣一想,我讀書作紀錄的方式習慣一直在變化。 我是在高中開始時,大量開始看書的。
Thumbnail
「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而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有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 張曼娟老師的《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 剖析自己與『老』之間的關係,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Thumbnail
久仰宋怡慧老師的大名,這還是第一次閱讀老師的作品。 因為我很喜歡看別人的書單,大概就像我會瀏覽書帳們的版面找書一樣,有段期間我甚至也會找龍應台老師開的書單。 作者是市立高中圖書館主任,擁有宋老師這樣背景的人來推薦書是不是很具說服力? 作者列舉了八種閱讀打怪力,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人生微整力」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ADHD,過動兒。透過回顧就學及生活的跌跌撞撞,昇華成可以分享給大眾的心法。在教學現場中,過動兒也是數一數二常見的類別,這本書成了我相當珍貴的寶庫-更加瞭解過動兒的限制以及優勢。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才知道 原來當個好老師,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 老師本身要學這麼多東西,還要設法應用在孩子們身上 老師本身的心態也要能夠時時保持平和 才能面對很來自多家長跟孩子們給的挫折跟考驗 也因為讀了這本書,知道老師們在忙什麼?困難點又在哪? 家長該如何配合,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效果達到最高效率!
Thumbnail
前記: 從怡辰老師出《從讀到寫》這本書開始就注意到並且崇拜著這位小學偏鄉教師,家中還有兩位小學生和小小孩的三寶媽,每天看到她的臉書文章記錄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從每日早晨開始的寫作計畫、教師工作中社團、課程進步記錄、葡萄園的農婦時光與如何當一位媽媽,到察覺情緒照顧自己,都讓我著實地欽佩著,怎麼能有人如
Thumbnail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花更多心思、力氣去應對,試著同理對方,也退一步想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許在這過程中,也默默培養我們長出別人沒有的堅韌與智慧,又或許是人生要我們更有彈性、更柔軟的考驗。甚至這樣的觀念與想法不只能運用在父母身上,適用於面對各種不同情緒的人們,也能自我檢視,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