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外子轉述小孩在幼稚園的情形,「老師說,修修今天在學校考聽寫作弊。」「怎麼作弊?」
「抄在小本子上,考試時拿出來翻。」
「可是修修回家沒提這件事。」
「修修叫我不要告訴媽咪。」
「老師有處罰嗎?」
「沒有,老師說修修在考前就問她說,為什麼要考聽寫?為什麼考試時不能翻書?所以老師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當修修翻書時,老師把修修叫到前面,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行為。」
大班的孩子,也許不懂什麼叫「挑戰權威」,可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故意去做老師說不能做的行為,這其實也是小孩在試探老師的反應與忍耐的底限。更值得關切的是小孩的心態,這只是老師小小的聽寫,測驗小孩學習拼音的狀況,但小孩想拿高分,顯示孩子很在乎自己的表現。
不管如何,違反考場規則就是不對,但這應該由父母來處罰或是老師來處罰?
為了避免學校跟父母2套不同標準,於是先跟老師溝通,也表明父母會尊重教育現場的老師,授權讓老師去指導或處罰,單一窗口是老師,我們家長若有任何不同意見則於私底下溝通;小孩沒遵守老師的規定,理應接受老師的指導或處罰,若父母在此時挺身而出,責難老師不對,小孩以後就會認為父母是他的靠山;若父母忙著跟老師道歉,或代替老師處罰孩子,往後小孩則依賴父母幫他收拾善後、收爛攤子。孩子行為要改進是父母及老師共同的責任,剛好藉由這事件訓練孩子誠實,且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
培養孩子有責任感是條漫長的路,父母要忍受不去督促小孩做功課,要忍住不去幫他收拾書包、不去檢查他是否帶了老師交代的功課,還要忍受小孩因為貪玩,自制力不夠,所以老是忘東忘西,且常會有各種違反社會規範的驚人表現;有時也會讓老師誤以為父母不關心小孩或是不在意小孩學校情況,但只要父母堅持「小孩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擔」,日子一久,小孩就明白靠父母一點也不可靠,也知道父母不會提醒他們該做的事情,他們需要自己去關注,若沒有做好老師交待的功課,去學校就得受老師的處罰,這樣孩子慢慢就學會不依賴父母、獨立處理事情及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