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發生學生因為情商不佳的攻擊事件。
一件是國中生由於不滿老師要求他跟著大家一起唱歌,拿鍵盤對老師猛砸,造成老師差點腦震盪,事後,家長也沒有以身作則帶孩子道歉(註1)。
另一件是一名男童,只因為看某位女童不順眼,就對其頭部猛揮了5拳。這位男童的家長也一樣,並沒有以身作則帶孩子道歉(註2)。
講到這裡,也許會有家長想說:「孩子就是有情緒障礙啊!不然要我怎麼樣!」,或是「孩子還小,長大之後就好了。」
問題是,如果家長沒有想辦法改善孩子缺乏同理心,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樣的人不僅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甚至壓根就不知道別人也有自己的角度。
當孩子處於這樣的狀態下,只要別人不同意他的信念,不是被那孩子視為「錯了」,就是被視為蠢貨。
這種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若沒有做正確的導正,長大後狀況往往會越變越糟,因為其低情商的大腦迴路會越來越穩固,大腦可塑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差,最後,孩子的低情商會造成他成為感情和職場上的失敗者。(註3)這是家長想要的嗎?
我不知道報導中這兩個孩子在嬰兒期時父母的教導方式。但我要告訴父母的是,就算是嬰兒也會積極地與人交流,所以,不會因為孩子「還小」就不能/不用教。
如果父母與孩子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孩子就能學到社交規則,如:如何留意別人、如何控制交流的節奏、如何加入別人的交談、如何適應別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在適應別人的同時控制自己的情感等。
這些學習都能為孩子未來成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更妙的是,在父母的有效幫助下,這種社交技巧的建立,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的智力發展,也可以提供孩子情感上的保護,促使孩子的大腦分泌神經遞質,使孩子產生幸福感,進而讓孩子變得從容自信。(註4)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還是這樣,我又能怎麼辦?」
我當然知道許多家長沒受過專業的教育訓練,但是,孩子的成長不等人,所以,為了孩子的幸福,請家長學習用正確的方式教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想像養孩子。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知道,如果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與孩子討論某個行為的後果,就會使孩子在道德上發展得更好。若父母用專制和懲罰的教育手段,孩子在道德上就會發展得較差。
父母用共情教孩子適應社會,孩子就不太容易犯罪;父母用體罰使孩子適應社會,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就較高。(註5)
最後,與大家分享我治療孩子講髒話的經驗。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遇到過不少會講髒話的孩子,我通常都可以順利地將他們治好。不是用罰的,而是用教的。
舉例來說:
有一個學生在其某一科的考卷答案欄寫了滿滿的髒話,他的任課老師看了氣得要死,向我抱怨。於是,我請那位老師將該學生找來,我幫他處理。
當那位學生來了,我拿著考卷冷靜地問:「這是你寫的嗎?」
生:「是。」
我:「你知道你在答案欄裡寫什麼嗎?」
生:「知道。」
我:「你真的認為那些是答案嗎?」
學生頓了一下,答:「是的。」
我:「好,麻煩你將這些答案一個一個讀給我聽。」
學生愣住。
我:「讀啊!既然你認為這些是答案,讀出來應該沒什麼關係啊!」
學生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唸。
當他唸不到10個答案時,說:「老師,我可以不要唸了嗎?」
我:「為什麼?」
學生不答。
我:「你知道這些是不好的話,對不對?」
學生點點頭。
我:「既然你知道這是不好的話,還寫在上面,就要接受處罰喔!」
生:「好。」
他後來就心甘情願接受處罰。
上面這個算是講髒話狀況嚴重的案例。我一般的處理方式,就是一聽到孩子講髒話,就把他們叫過來,問他剛才講什麼。
有的會直接投訴:「老師,他拿我的筆。」
我:「如果他未經你同意就拿你的筆,你應該告訴他:『請你將我的筆還給我。』而不是罵他髒話。你這樣罵他髒話,他會知道你要他將筆還給你嗎?」
學生:「不會。」
我:「他不僅不會知道,其他的人聽到,只會覺得你是一個沒水準的人,沒人知道那位同學理虧在先。你這樣罵髒話,既要不回你的筆,又被別人看不起,何苦呢?」
學生不語。
我:「好,我現在要你練習,若別人拿了你的筆,你要如何向對方表達你的不滿。現在照我這樣說……」
就這樣,我會要求孩子一次一次練習,當他們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不滿,直到我覺得他已經熟練為止。
我希望父母知道,人與人互動時,雙方的大腦都會在互動中形成迴路。也就是說,雙方的大腦間會形成功能性連接。當雙方的反應迴路形成,大腦就會不斷發送、接收一系列信號,悄悄地將雙方的情感、思想和行為變得一致。如果父母發送給孩子的信號是積極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積極的,如果父母發送給孩子的信號是消極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消極的。(註6)
為了孩子的幸福,請家長學習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才能讓孩子不管在情感和事業上,都獲得成功。
註1:學生拿鍵盤砸老師「頭冒血」 因「不想站著唱歌」(TVBS新聞網)
註2:遭男童連打5下頭! 女童委屈掉淚父不捨(Yahoo新聞)
註3:摘自《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第三章(Simon Baron-Cohen著)
註4:摘自《情商2》第十一章(Daniel Goleman著)
註5:摘自《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第三章(Simon Baron-Cohen著)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