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不想限制孩子的發展,但實際上有太多失控我們無法掌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讓X同學的媽媽造成如此大的擔憂和誤解。但這並不是事情的全貌,而事實的真相也並非如此。我們實在很難不介入協助彼此理解。  

我很感謝兒子願意告訴我們,如果他選擇忍耐,那麼他的校園生活會是怎樣,我們真的不敢想像。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六月左右我曾在粉專發過一篇兒子面臨實際學習的為難。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那一篇貼文。

  

文章內容大約是這樣子的:  

當時的老師常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們說話:「你們功課這麼爛,以後沒學校可唸,你們長大就只能當街友」、「死白目」、「智障」、「又臭」、「又肥」、「又醜」、「愛哭鬼」,你們有些家長就只會......等等。造成部份孩子們不滿。  

孩子很生氣老師這樣對同學說,兒子也多次向我們表示有這樣的狀況,但弔詭的是,老師都說沒有,讓我們無所適從。

可是在家長的群組中,卻曾看見老師留言有關此事的訊息,所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說真的,我們一開始也像隻無頭蒼蠅,試著理出頭緒。  

兒子曾向老師反應多次,這樣的行為是言語暴力,但是老師就會生氣,或是說孩子們對他「嗆聲」、「頂嘴」;但如果孩子也模仿老師這樣說別人,就會被該師責罵,不然就是以「小心要告死你」這樣的話語來引導同學。  

某些同學因受不了該師的溝通方式,例如:動不動就拿下課時間或是喜愛的課程來威脅,還有連坐法,或是許多不公平的管理。  

該師曾說兒子都是代替全班同學發聲的那個人。兒子向老師反應那是言語暴力和剝奪,希望老師不要這樣說話也要和同學們道歉........。

聽到兒子這麼說後,我不禁肅然起敬,看著眼前的小巨人,好努力地想要為同學和自己做些什麼而感動,至少證明我們的陪伴和教導是沒有扭曲他的心,但卻也深深感慨著他的處境。  

「你們不是從小就告訴我,大人不一定是對的,也教我要學會去分辬、思考,但當身邊的人都不敢說出那些其實是剝削和言語暴力時,我真的感到恐懼和不知所措。」兒子常累積了整天的不平,回家和我們說,且他很怕自己只是個小孩,會被不信任。  

我只是一個小孩子,誰會相信我說的,為什麼大人永遠都是對的,小孩永遠都是錯的。兒子氣哭了。  

於是在經歷多次溝通未果後,兒子想用生氣和失落表達抗議,但這怎麼可能被允許,最後吞下承擔後果的人依舊是孩子啊!可能也像其它孩子一樣被貼上了標籤。  

有一次發生在我住院治療時,老師打電話給我,我聽到兒子又生氣又傷心,當下,我真的很想立刻將手上所有針管拔掉,逃出醫院直奔學校;而後我也不小心聽到老師語重心長嚴肅地唸兒子不懂事:「媽媽生病,你還這麼不乖。」拿著話筒的我,眼淚掉不停。  

但,孩子真的是不「乖」嗎?  

我們真的要教孩子無條件服從嗎?我們說的與做的總是不一致,孩子們已經不是小小孩,有糖就會「乖」。

其實他們早就發現不對勁了,這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孩子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需要大人們的協助和整合,我們不是應該感到欣慰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許在「意識」、「理論」的教導中,將各種控制的語言內化成表達能力。孩子終其一生都只能順從權威,也不會發現不對等的權力與關係,將影響重要的身心發展。  

這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可惜我們並不想去思考,或許大環境太難改變,所以任其一成不變也是一種傳統(嗎)?  

其實那名老師已離職,現在是一位新任的老師,新老師並不清楚之前所有的事情,但我們也不希望造成老師的任何壓力和負擔。

只希望X同學事件,能夠藉此將不清楚的誤會解開,並教導孩子互相尊重和信任,而最後結果不論是否為我們想像的那樣,至少我們都為彼此孩子們做了良好的示範。(應該吧?)  

許多事沒有正確解答,甚至在二難間也找不出更好的做法,但與其什麼都不做,至少我們也要為「孩子們」做些什麼,即使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我一直都相信積沙是會成塔的,只要我們不輕易放棄正在做的事。  

不論是已離職的老師,或其它老師,您們的用心我們教能感受得到,我們從未質疑過,也由衷的感謝您們對孩子的付出。真的非常感激。  


今天選擇寫出來前也考慮了很久,我們並非要做些什麼,也希望大家不要謾罵或責備,或是讓事件被引向其它方向,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raw-image

我們只希望,把所有誤會解開,師生之間能有「雙向的」、「權利對等」的溝通管道。而親師之間,我們仍然會做好親師合作的。  

兒子的創傷仍未痊癒,希望此事別讓好一陣子的進步又退回了些。這是身為爸媽的擔心。  

擁有權力的人指的並非是大官,孩子和父母、師長之間也是不對等的權力;如果我們未有覺察,那麼很多其實是控制的行為,往往被包裝成是「為你好」的扭曲真相。讓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去相信那些話語帶來的痛苦是因為「愛」。  

要獲得愛的方式需通過層層考驗和控制——這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信念,然後用盡方法去討好,或是去搶奪「被愛」的價值和歸屬感。  

語言—可以傷害、毀滅一個人;也可以帶給人力量。  

不帶目的性、同理與鼓勵的的語言是一種祝福,代表著我們對孩子的信任和最深的愛。    

衷心盼望每個在不完美的環境裡長大的我們,都能有機會覺察,不論是自己或是孩子,都需要好好的擁抱自己、照顧和陪伴自己。


很少像這樣用如此低落的心情和大家預告,每日早上07:30的《微晨時光》又開張了。

記得訂閱「#微與孩子們的日常https://reurl.cc/3eLDKR,就能準時收聽囉!

謝謝大家的包容和理解!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謝謝你願意停留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歡迎你追蹤、分享與贊助我的文字書寫!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的沙龍
23會員
70內容數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2024/01/04
感受很重要,並不會因為輩份或薪水多寡而有所差別 孩子如果臭臉表達不悅,你的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覺得不被尊重?生氣?立刻要糾正孩子的態度?
Thumbnail
2024/01/04
感受很重要,並不會因為輩份或薪水多寡而有所差別 孩子如果臭臉表達不悅,你的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覺得不被尊重?生氣?立刻要糾正孩子的態度?
Thumbnail
2023/11/01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Thumbnail
2023/11/01
總感到育兒無力的你,最需要的是好好陪伴自己   我們對自己總是有雙重標準也好嚴苛!   怎麼說呢?如果我們生病了,會去看病拿藥,外傷也會立刻包紮......,總之我們一定會為緩解身體上的不適而有意識的去照顧自己。    但如果是「心理」上的不舒服呢?你會怎麼做呢?    不管
Thumbnail
2023/10/26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
Thumbnail
2023/10/26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Thumbnail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Thumbnail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以前的家庭教育常常使用罵孩子的方式來管教,但現在的家長們知道,用溝通的方式會更有效........................
Thumbnail
以前的家庭教育常常使用罵孩子的方式來管教,但現在的家長們知道,用溝通的方式會更有效........................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軟體看到一位媽媽在群組表示讀中班的孩子回家反應在學校時常被另一位同學捉弄,孩子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卻不敢告訴老師,於是這位媽媽想詢問大家是否要協助告知老師?但又怕幫了孩子之後養成了依賴心,而另一種矛盾的心情是擔心若不幫孩子的話,以後孩子遇到困難都不會告訴父母了。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軟體看到一位媽媽在群組表示讀中班的孩子回家反應在學校時常被另一位同學捉弄,孩子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卻不敢告訴老師,於是這位媽媽想詢問大家是否要協助告知老師?但又怕幫了孩子之後養成了依賴心,而另一種矛盾的心情是擔心若不幫孩子的話,以後孩子遇到困難都不會告訴父母了。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