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檢舉內容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比賽輸了就該吃鍋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輸贏之間
zoomable

輸贏之間

經典場景:當孩子輸不起時...

想像這樣的畫面:一家人悠閒地坐在客廳,孩子正在打手遊。突然,他大喊:「這隊友也太雷了吧,根本豬隊友!」。螢幕上的角色剛剛一命嗚呼,孩子氣得直跺腳,彷彿整個遊戲世界都對不起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再看餐桌另一頭,哥哥和妹妹正激戰桌遊。眼看妹妹就要輸了,她開始不服氣,偷偷想多扔一次骰子,甚至賴皮說:「剛剛那回合不算,我重來!」。哥哥抗議:「不可以作弊喔!」妹妹氣鼓鼓地叉着腰,桌遊差點被她一把掀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其實,不只孩子,我們大人有時也好不到哪去。想想每逢重大比賽,自己支持的球隊輸了,有人會自嘲:「唉,只好去吃鍋貼了!」。從手遊怒罵豬隊友,到桌遊耍賴作弊,再到奧運粉絲苦中作樂地吃鍋貼,這些經典場景是不是很有畫面感?他們都凸顯了一件事:有些孩子(甚至大人)真的很輸不起!

孩子為什麼輸不起?三大原因解析

孩子在遊戲中輸不起,背後其實有各種心理因素在作祟。常見的原因包括:

  • 渴望自信與成就感:贏得遊戲會讓孩子有種「我很厲害」的感覺,滿足自我價值。相反地,一輸了,剛建立的自信心瞬間破滅,孩子會覺得受挫。因此他們特別想追求勝利,來證明自己可以、自己很棒。
  • 真的很討厭失敗的感覺:說白了,輸的感覺很不好受。沒有誰喜歡被擊敗的滋味,尤其是孩子。他們可能還不太會調適挫折,一輸就感到沮喪、生氣,彷彿輸了一次就否定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這種強烈的不甘心,讓他們輸不起。
  • 面子問題,偶像包袱作祟:有些孩子其實拉不下臉輸。他們可能覺得「我平常都贏,這次竟然輸了,好丟臉!」或者在同學朋友面前輸掉,擔心被笑。所以為了維持自己在同儕中的「偶像形象」,寧願耍賴不認輸,也不想大方承認「我輸了」。

以上種種,導致孩子面對失敗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明白了原因後,我們就更能同理,為什麼有些孩子一輸就炸毛。

「不公平!這遊戲根本作弊!」——孩子的經典反應

那孩子在輸不起時都會有什麼反應呢?以下是一段你可能似曾相識的對話:

孩子:(氣急敗壞)「不公平!這遊戲根本作弊!剛剛明明是我先點擊的!」

媽媽:(安撫)「遊戲怎麼會作弊呢?可能是對手反應也很快啊。冷靜一點,我們再看看發生了什麼。」

孩子:(嘟嚷)「一定是系統針對我,不想讓我贏!」

媽媽:(偷笑)「系統可不認識你哦,怎麼會針對你?每個人玩遊戲都有輸有贏啊。」

孩子:(雙眼泛淚)「可是我就是不甘心!我要報仇!再來一局,我一定要贏回來!」

媽媽:(拍拍孩子的肩)「好啊,我陪你。不過先深呼吸一下,好嗎?這只是一個遊戲,我們放輕鬆一點。」

在這段對話中,孩子典型地把責任推給遊戲和「陰謀」,來掩飾自己輸了的不甘心。他喊出「不公平!」「遊戲作弊!」「我要報仇!」等等經典台詞,可見內心多麼沮喪和生氣。媽媽則試圖幫他冷靜下來,帶點幽默地緩和氣氛。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面對過類似的場景:孩子輸了比賽就哭鼻子、生氣,甚至怪東怪西,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種「輸不起」的反應,雖然讓人頭痛,卻也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機會。

遊戲結束後,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情緒?

當遊戲結束、孩子漸漸平復情緒後,就是引導他們學習的黃金時間。以下是一些溫和又有效的做法:

  1. 允許情緒發洩:先讓孩子把怒氣洩一洩。可以給他一點時間安靜一下,或倒杯水讓他喘口氣。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過,沒關係,先休息一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而不是馬上被責備「怎麼這麼小氣」之類。
  2. 和孩子聊聊感受:等他冷靜些後,和他坐下來聊。「剛剛那局遊戲,你感覺怎麼樣?」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也許他會說:「我很生氣,因為我覺得自己明明可以贏的!」 或「我好難過,因為我一直練習卻還是輸。」這時父母可以點頭表示理解,回應:「我懂,輸了真的會讓人很不開心。」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曾有過類似感受,他並不孤單。
  3. 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心情:接著,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你知道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輸的時候。你贏的時候,別人是不是也會失落?」「如果你的好朋友每次輸了都生你的氣,你心裡會怎樣?」透過這樣的提問,讓孩子明白:其實大家都不喜歡輸,但如果每次輸了都怪別人、發脾氣,周圍的人也會很不好受。慢慢地,孩子會學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
  4. 強調遊戲的樂趣與收穫:最後,和孩子一起回顧遊戲中有趣的部分或者他表現得好的地方。比如:「其實你剛剛那一步走得很好哦,只是對手剛好運氣更好。」「你記得嗎,整個遊戲過程我們也笑得很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讓孩子看到除了結果,其實過程中也有值得開心和驕傲的事情。

透過上述步驟,孩子不僅能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能逐漸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輸了難過很正常,但也要學會調節。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明白別人的感受,學習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這對孩子的人際互動來說,是很寶貴的成長。

學習重於輸贏:享受遊戲的過程

經過情緒引導後,父母可以藉機和孩子談談對「輸贏」的看法。讓孩子知道,遊戲的目的在於娛樂和學習,而不只是分出勝負。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贏了當然開心,但如果只在乎贏,你可能會錯過遊戲本身的樂趣。」舉些例子讓他回想,遊戲中開心的笑聲、認真思考的時刻、跟朋友互動合作的經驗,這些實際上都比結果更珍貴。而且有時候,正是因為輸了,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下次變得更厲害。如果每一次都輕鬆贏,反而失去了挑戰的意義,不是嗎?

強調「輸贏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孩子慢慢會了解到,勝負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或價值。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享受到了什麼,以及和夥伴們共同創造了怎樣的回憶。當孩子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他在遊戲中會更快樂,也更願意嘗試新挑戰。

下次輸了,要不要考慮吃鍋貼?

說到底,我們希望孩子明白,人生中難免有輸有贏。與其每次輸了就氣急敗壞,不如學著苦中作樂,用幽默的態度面對。就像那句奧運迷因所說的:「雖敗猶榮,吃個鍋貼慶祝一下吧!」下次再看到孩子因為輸掉遊戲撅著嘴,不妨笑著問他:「要不要考慮吃個鍋貼?」相信在輕鬆的笑聲中,孩子會漸漸學會,輸贏只是遊戲的一部分,而成長與快樂才是永遠屬於他的金牌!

漫步筆記-avatar-img
漫步筆記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2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asu-avatar-img
2025/03/17
有時候孩子明顯心情不好,我們都只好"打假球"故意大人輸給小孩 如果小孩1vs1PK就想辦法讓他們平手......
黃閎新臨床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8
dasu 那就要看孩子的期待了,因為我也遇過不要放水的😅
青少年溝通技巧:別再硬碰硬!用幽默暗示代替碎碎念,輕鬆化解親子衝突,讓孩子主動調整行為。
下班後耍廢很正常,孩子放學後也是!別再念孩子滑手機,不如關心他們一天的經歷,從互動中拉近彼此距離。適度耍廢是充電,是找回生活熱情的方法。
一位自閉症孩子透過音樂傳遞祝福,在2024年聖誕節的演出影片分享。
孩子不僅能記住自己相關的事情,還會細心提醒父母過去的承諾。他們的邏輯推理強,會在父母變卦時提出質疑。父母的承諾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因此在與孩子互動時,必須謹慎以對,實現承諾或提供替代方案,這樣才能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重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有不同的理解,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尋求共同興趣與情感支持來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從低年級的基本社交技巧,到中年級的信任建立,最後到高年級的深層情感交流,父母在每個階段支持孩子有不同的策略,同時注意現實與網路交友的平衡,並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孩子逐漸進步的過程中,父母的期待和焦慮隨之而來。其實可以試著理解這些情緒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也反思自己的方法,以更開放和接納的態度支持孩子的成長,從而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青少年溝通技巧:別再硬碰硬!用幽默暗示代替碎碎念,輕鬆化解親子衝突,讓孩子主動調整行為。
下班後耍廢很正常,孩子放學後也是!別再念孩子滑手機,不如關心他們一天的經歷,從互動中拉近彼此距離。適度耍廢是充電,是找回生活熱情的方法。
一位自閉症孩子透過音樂傳遞祝福,在2024年聖誕節的演出影片分享。
孩子不僅能記住自己相關的事情,還會細心提醒父母過去的承諾。他們的邏輯推理強,會在父母變卦時提出質疑。父母的承諾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因此在與孩子互動時,必須謹慎以對,實現承諾或提供替代方案,這樣才能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重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有不同的理解,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尋求共同興趣與情感支持來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從低年級的基本社交技巧,到中年級的信任建立,最後到高年級的深層情感交流,父母在每個階段支持孩子有不同的策略,同時注意現實與網路交友的平衡,並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孩子逐漸進步的過程中,父母的期待和焦慮隨之而來。其實可以試著理解這些情緒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也反思自己的方法,以更開放和接納的態度支持孩子的成長,從而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社會從來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挫敗。越恐懼越要面對,現在不學習挫敗,以後遭遇挫敗時定必挫敗。與其要求我們不犯錯、不挫敗,不如培養我們承受挫折,面對失敗的能力。這並非鼓勵挫敗,而是強調正面面對挫敗,從挫敗的經驗中,尋求達至目標的策略及改進方法,並在過程中學習恆毅堅持、迎難而上。
有一位國小學童在諮商時,拿著平板玩得入迷,完全不想理我。 好不容易讓他願意一起玩個兩人互動的遊戲,發現只要他贏了,就會迫不及待的等著下一場遊戲,也發現只要他輸了,就會開始拿起平板打發時間…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失敗是日常,從失敗中學習 在現代社會,失敗似乎成了一種禁忌。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因此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失望、焦慮,甚至責備孩子。然而,失敗是人生的常態,我們無法避免。因此,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失敗,就成了父母必須面對的課題。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社會從來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挫敗。越恐懼越要面對,現在不學習挫敗,以後遭遇挫敗時定必挫敗。與其要求我們不犯錯、不挫敗,不如培養我們承受挫折,面對失敗的能力。這並非鼓勵挫敗,而是強調正面面對挫敗,從挫敗的經驗中,尋求達至目標的策略及改進方法,並在過程中學習恆毅堅持、迎難而上。
有一位國小學童在諮商時,拿著平板玩得入迷,完全不想理我。 好不容易讓他願意一起玩個兩人互動的遊戲,發現只要他贏了,就會迫不及待的等著下一場遊戲,也發現只要他輸了,就會開始拿起平板打發時間…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你是否曾碰過孩子只要遊戲輸了就翻臉,甚至崩潰大叫呢?面對這樣的狀況,有部分的大人會直覺認為只要讓孩子一直輸,輸久了他就會習慣了。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類不斷試探孩子底線,希望藉此達到「培養孩子堅持到底的性格」,或是「增加孩子對於挫折的容忍度」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失敗是日常,從失敗中學習 在現代社會,失敗似乎成了一種禁忌。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因此當孩子失敗時,我們往往會感到失望、焦慮,甚至責備孩子。然而,失敗是人生的常態,我們無法避免。因此,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失敗,就成了父母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