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贏之間
想像這樣的畫面:一家人悠閒地坐在客廳,孩子正在打手遊。突然,他大喊:「這隊友也太雷了吧,根本豬隊友!」。螢幕上的角色剛剛一命嗚呼,孩子氣得直跺腳,彷彿整個遊戲世界都對不起他。
孩子在遊戲中輸不起,背後其實有各種心理因素在作祟。常見的原因包括:
以上種種,導致孩子面對失敗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明白了原因後,我們就更能同理,為什麼有些孩子一輸就炸毛。
那孩子在輸不起時都會有什麼反應呢?以下是一段你可能似曾相識的對話:
孩子:(氣急敗壞)「不公平!這遊戲根本作弊!剛剛明明是我先點擊的!」
媽媽:(安撫)「遊戲怎麼會作弊呢?可能是對手反應也很快啊。冷靜一點,我們再看看發生了什麼。」
孩子:(嘟嚷)「一定是系統針對我,不想讓我贏!」
媽媽:(偷笑)「系統可不認識你哦,怎麼會針對你?每個人玩遊戲都有輸有贏啊。」
孩子:(雙眼泛淚)「可是我就是不甘心!我要報仇!再來一局,我一定要贏回來!」
媽媽:(拍拍孩子的肩)「好啊,我陪你。不過先深呼吸一下,好嗎?這只是一個遊戲,我們放輕鬆一點。」
在這段對話中,孩子典型地把責任推給遊戲和「陰謀」,來掩飾自己輸了的不甘心。他喊出「不公平!」「遊戲作弊!」「我要報仇!」等等經典台詞,可見內心多麼沮喪和生氣。媽媽則試圖幫他冷靜下來,帶點幽默地緩和氣氛。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面對過類似的場景:孩子輸了比賽就哭鼻子、生氣,甚至怪東怪西,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種「輸不起」的反應,雖然讓人頭痛,卻也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機會。
當遊戲結束、孩子漸漸平復情緒後,就是引導他們學習的黃金時間。以下是一些溫和又有效的做法:
透過上述步驟,孩子不僅能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能逐漸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輸了難過很正常,但也要學會調節。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明白別人的感受,學習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這對孩子的人際互動來說,是很寶貴的成長。
經過情緒引導後,父母可以藉機和孩子談談對「輸贏」的看法。讓孩子知道,遊戲的目的在於娛樂和學習,而不只是分出勝負。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贏了當然開心,但如果只在乎贏,你可能會錯過遊戲本身的樂趣。」舉些例子讓他回想,遊戲中開心的笑聲、認真思考的時刻、跟朋友互動合作的經驗,這些實際上都比結果更珍貴。而且有時候,正是因為輸了,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下次變得更厲害。如果每一次都輕鬆贏,反而失去了挑戰的意義,不是嗎?
強調「輸贏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孩子慢慢會了解到,勝負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或價值。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享受到了什麼,以及和夥伴們共同創造了怎樣的回憶。當孩子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他在遊戲中會更快樂,也更願意嘗試新挑戰。
說到底,我們希望孩子明白,人生中難免有輸有贏。與其每次輸了就氣急敗壞,不如學著苦中作樂,用幽默的態度面對。就像那句奧運迷因所說的:「雖敗猶榮,吃個鍋貼慶祝一下吧!」下次再看到孩子因為輸掉遊戲撅著嘴,不妨笑著問他:「要不要考慮吃個鍋貼?」相信在輕鬆的笑聲中,孩子會漸漸學會,輸贏只是遊戲的一部分,而成長與快樂才是永遠屬於他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