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贏之間
經典場景:當孩子輸不起時...
想像這樣的畫面:一家人悠閒地坐在客廳,孩子正在打手遊。突然,他大喊:「這隊友也太雷了吧,根本豬隊友!」。螢幕上的角色剛剛一命嗚呼,孩子氣得直跺腳,彷彿整個遊戲世界都對不起他。
再看餐桌另一頭,哥哥和妹妹正激戰桌遊。眼看妹妹就要輸了,她開始不服氣,偷偷想多扔一次骰子,甚至賴皮說:「剛剛那回合不算,我重來!」。哥哥抗議:「不可以作弊喔!」妹妹氣鼓鼓地叉着腰,桌遊差點被她一把掀翻。
其實,不只孩子,我們大人有時也好不到哪去。想想每逢重大比賽,自己支持的球隊輸了,有人會自嘲:「唉,只好去吃鍋貼了!」。從手遊怒罵豬隊友,到桌遊耍賴作弊,再到奧運粉絲苦中作樂地吃鍋貼,這些經典場景是不是很有畫面感?他們都凸顯了一件事:有些孩子(甚至大人)真的很輸不起!孩子為什麼輸不起?三大原因解析
孩子在遊戲中輸不起,背後其實有各種心理因素在作祟。常見的原因包括:
- 渴望自信與成就感:贏得遊戲會讓孩子有種「我很厲害」的感覺,滿足自我價值。相反地,一輸了,剛建立的自信心瞬間破滅,孩子會覺得受挫。因此他們特別想追求勝利,來證明自己可以、自己很棒。
- 真的很討厭失敗的感覺:說白了,輸的感覺很不好受。沒有誰喜歡被擊敗的滋味,尤其是孩子。他們可能還不太會調適挫折,一輸就感到沮喪、生氣,彷彿輸了一次就否定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這種強烈的不甘心,讓他們輸不起。
- 面子問題,偶像包袱作祟:有些孩子其實拉不下臉輸。他們可能覺得「我平常都贏,這次竟然輸了,好丟臉!」或者在同學朋友面前輸掉,擔心被笑。所以為了維持自己在同儕中的「偶像形象」,寧願耍賴不認輸,也不想大方承認「我輸了」。
以上種種,導致孩子面對失敗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明白了原因後,我們就更能同理,為什麼有些孩子一輸就炸毛。
「不公平!這遊戲根本作弊!」——孩子的經典反應
那孩子在輸不起時都會有什麼反應呢?以下是一段你可能似曾相識的對話:
孩子:(氣急敗壞)「不公平!這遊戲根本作弊!剛剛明明是我先點擊的!」
媽媽:(安撫)「遊戲怎麼會作弊呢?可能是對手反應也很快啊。冷靜一點,我們再看看發生了什麼。」
孩子:(嘟嚷)「一定是系統針對我,不想讓我贏!」
媽媽:(偷笑)「系統可不認識你哦,怎麼會針對你?每個人玩遊戲都有輸有贏啊。」
孩子:(雙眼泛淚)「可是我就是不甘心!我要報仇!再來一局,我一定要贏回來!」
媽媽:(拍拍孩子的肩)「好啊,我陪你。不過先深呼吸一下,好嗎?這只是一個遊戲,我們放輕鬆一點。」
在這段對話中,孩子典型地把責任推給遊戲和「陰謀」,來掩飾自己輸了的不甘心。他喊出「不公平!」「遊戲作弊!」「我要報仇!」等等經典台詞,可見內心多麼沮喪和生氣。媽媽則試圖幫他冷靜下來,帶點幽默地緩和氣氛。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面對過類似的場景:孩子輸了比賽就哭鼻子、生氣,甚至怪東怪西,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種「輸不起」的反應,雖然讓人頭痛,卻也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機會。
遊戲結束後,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情緒?
當遊戲結束、孩子漸漸平復情緒後,就是引導他們學習的黃金時間。以下是一些溫和又有效的做法:
- 允許情緒發洩:先讓孩子把怒氣洩一洩。可以給他一點時間安靜一下,或倒杯水讓他喘口氣。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過,沒關係,先休息一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而不是馬上被責備「怎麼這麼小氣」之類。
- 和孩子聊聊感受:等他冷靜些後,和他坐下來聊。「剛剛那局遊戲,你感覺怎麼樣?」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也許他會說:「我很生氣,因為我覺得自己明明可以贏的!」 或「我好難過,因為我一直練習卻還是輸。」這時父母可以點頭表示理解,回應:「我懂,輸了真的會讓人很不開心。」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曾有過類似感受,他並不孤單。
- 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心情:接著,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你知道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輸的時候。你贏的時候,別人是不是也會失落?」「如果你的好朋友每次輸了都生你的氣,你心裡會怎樣?」透過這樣的提問,讓孩子明白:其實大家都不喜歡輸,但如果每次輸了都怪別人、發脾氣,周圍的人也會很不好受。慢慢地,孩子會學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
- 強調遊戲的樂趣與收穫:最後,和孩子一起回顧遊戲中有趣的部分或者他表現得好的地方。比如:「其實你剛剛那一步走得很好哦,只是對手剛好運氣更好。」「你記得嗎,整個遊戲過程我們也笑得很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讓孩子看到除了結果,其實過程中也有值得開心和驕傲的事情。
透過上述步驟,孩子不僅能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也能逐漸理解: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輸了難過很正常,但也要學會調節。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明白別人的感受,學習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這對孩子的人際互動來說,是很寶貴的成長。
學習重於輸贏:享受遊戲的過程
經過情緒引導後,父母可以藉機和孩子談談對「輸贏」的看法。讓孩子知道,遊戲的目的在於娛樂和學習,而不只是分出勝負。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贏了當然開心,但如果只在乎贏,你可能會錯過遊戲本身的樂趣。」舉些例子讓他回想,遊戲中開心的笑聲、認真思考的時刻、跟朋友互動合作的經驗,這些實際上都比結果更珍貴。而且有時候,正是因為輸了,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下次變得更厲害。如果每一次都輕鬆贏,反而失去了挑戰的意義,不是嗎?
強調「輸贏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孩子慢慢會了解到,勝負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或價值。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享受到了什麼,以及和夥伴們共同創造了怎樣的回憶。當孩子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他在遊戲中會更快樂,也更願意嘗試新挑戰。
下次輸了,要不要考慮吃鍋貼?
說到底,我們希望孩子明白,人生中難免有輸有贏。與其每次輸了就氣急敗壞,不如學著苦中作樂,用幽默的態度面對。就像那句奧運迷因所說的:「雖敗猶榮,吃個鍋貼慶祝一下吧!」下次再看到孩子因為輸掉遊戲撅著嘴,不妨笑著問他:「要不要考慮吃個鍋貼?」相信在輕鬆的笑聲中,孩子會漸漸學會,輸贏只是遊戲的一部分,而成長與快樂才是永遠屬於他的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