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在法鼓山的初禪 Day 2
'the mind in the past can not be retained, the mind in the present can not be held, the mind in future can not be attained.' — The Diamond Sutra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 ; 現在心不可得 ; 未來心不可得。」
禪修後得到滿滿的禮物包含聖嚴法師的英文版禪學書籍,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禪修後得到滿滿的禮物包含聖嚴法師的英文版禪學書籍,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初禪體驗

Fundamental Practitioner of Zen

法鼓證書

今天是初禪結訓,利用這張證明書(如圖中所示的小卡片),以後可以在法鼓山報名各種禪修專業課程,包含都市禪、戶外禪、禪一、禪二、禪七等進階課程。

英文禪修

因為這是全英文的初次禪修課程,建議事前可以先閱讀聖嚴法師禪修相關的英文版本書籍,這是源於宗教、哲學、心理學的詞彙不屬於生活、商業用語的常用英文,所以已有英文基礎的學習者還是事先多多涉略宗教領域的英文書籍 “Common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In the Spirit of Chan”為妙,在現場聆聽大師傳授禪學時因理解其所說,更能有所感觸,進而有所啟發和體悟。

法鼓山專用禪堂,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法鼓山專用禪堂,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活在當下

I am Breathing. Now I am Here !

禪與生活

昨日課程主軸是坐的禪定,而今天則是落實在生活中,從課程的早晨階段內,師父帶領我們學習真正放鬆全身肌肉的暖身,並經過體驗吃的禪定的午齋後,我們利用昨天新學的睡臥的禪姿(蓮花苞睡姿、吉祥睡姿)練習睡的禪定,將其落實於佛堂禪室的午睡中 ; 下午我們學習三種速率(包含極度慢、自然、輕快)行走的禪,接著是大師引導人心的真實禪修故事,最後是觀看聖嚴法師的影片和小組討論,以及師父親自為每位禪定修行者們 Zen Practioners 頒發證書。

鼻根圓通

在禪定方法上,綜觀昨日學習的念佛數息(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的念佛三昧成就圓通)和今天新學的鼻根圓通方法(楞嚴經中的孫陀羅難陀的觀鼻端白成就圓通),各有各的方便優點,大家如好奇,可以報名上課,全程免費,歡迎體驗。

這次課程體驗的鼻根圓通方法,才讓我了解到法鼓書局中曾一眼望去勝嚴尊者弘揚鼻根圓通的原因,因為藉由觀察呼吸 Observe Breathe 能讓人快速安穩心情達到禪定的目標。而這也是楞嚴經中各種圓通方式之一。

精進勇猛

因為我還是一杯渴望被注入智慧甘霖的空杯,如禪修的新生兒般對學習新方法的雀躍,好似往昔學習貿易知識,抑或學習撰寫手機軟體般,都是像個對世界充滿憧憬與好奇心的孩子那樣對未知領域感到興致滿滿,這也是師父希望我們無論日後累積多少禪修經驗,都要對課程產生如此的新奇心態 Curious Attitude in the Method

法鼓山位於北投之雲來別院-禪堂,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法鼓山位於北投之雲來別院-禪堂,攝影於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戒定慧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禮佛&持戒

為了避免如同外面自學禪定的人產生走火入魔的意外事件發生,我的建議是自修禪定者,須禮佛 Doing Prostration、要持戒 Holding the Precepts,透過禮佛尋求庇祐(維持道場環境安寧、安定),而透過持戒自身則能不被貪嗔癡產生的幻境 illusory (內心產生的障礙) 所牽動,透過正確的禪定姿勢學習讓自己的身體穩固,透過上述的鼻根圓通或是數息方式讓心靈平穩,不輕易被外界的雜訊(別人或有情眾生 Sentient Being 產生的阻礙) 所影響、干擾。

永不退轉

to Uphold the Samadhi, and to Fulfill the Buddhahood

在各種發大慈悲的迴向to make offerings and to do merits transmission 中,包含著『永不退轉於三摩地』(或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稱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都希望能夠和累世的冤親債主和解,那我們要夠慈悲、夠柔軟、儀態夠讓人尊重、言行舉止能夠在自我審慎地關照下不錯漏 to take care of onself, to be aware of what one is doing and speaking,對諸有情眾生都能持無憎愛、無增減、無分別的平等心態,盡所能去給予幫助與關懷,目標成為慈悲心與清淨心的真菩薩(菩薩道 Bodhisattva Path),才能成為覺有情佛道 Buddhahood)。

avatar-img
32會員
92內容數
科普八字典籍之唐朝的【窮通寶鑑】、 宋朝的 【淵海子平】與【滴天髓】,以及明朝劉伯溫(即劉基)的釋義本,並囊括清朝的【三命通會】,將容易被誤判、誤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八字議題重新提出、詮釋、重編,以軟體工程師理性的背景、命帶華蓋星的藝術天賦、且具備天德天乙守護的佛緣心靈,誓願為所有未來可能被誤解的孩童改寫其命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川甜品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中的第一次冥想和禪坐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者缺一不可,次序亦不能亂。
諸惡莫作,奉行善法,護持正道,弘揚佛法。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人生中的第一次冥想和禪坐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者缺一不可,次序亦不能亂。
諸惡莫作,奉行善法,護持正道,弘揚佛法。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