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特質】何謂「自我中心」的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A:「我能跟你討論一件事嗎?」

B:「好啊」

A:「你可以建議我晚餐吃什麼嗎?」

B:「(疑惑)好啊,吃義大利麵?」

A:「太貴了」

B:「不然吃咖哩飯?」

A:「太多了」

B:「(不悅)那排骨便當」

A:「太油了」

B:「(微怒)去自助餐自己選菜好了?」

A:「嗯,大家都夾菜,口水會亂噴」

B:「啊你意見這麼多,自己選不就好了」

A:「可是我就是不知道才來跟你討論啊」

B:「我說的你都拒絕啊(大聲)」

A:「你說了我才知道不喜歡,你可以再多給我選擇」

B:「不要了,我一直提卻一直被否決,很不舒服」

A:「怎麼會?那是我的選擇,跟你無關的」

B:「我很不高興,你有事問我,卻一直否決我」

A:「那是我的晚餐,當然是我決定啊,哪有一定要贊同你的?你不能這樣情勒喔」

B:「.......我不想講了(生氣)」

A:「怎麼了,討論晚餐這樣也會生氣喔」

B:「.....(氣到爆炸)你說什麼!如果是你一直被否決也會生氣的」

A:「我不會啊,只是討論晚餐,對方不要就不要,如果你不想再討論了告訴我就好啊」

B:「......(炸到天邊去了)(直接封鎖)」

 

 

A所述的對話與目的「沒有不妥」

光論文字邏輯(先去除你的情感,放空,純就事論事來看)

這是一段很『自我中心』的對話,為了A而存在、有目的性的對話

A真的、單純就是請B來跟他討論「吃什麼的辯論」

 

那麼,引起B生氣的部分是什麼呢?

A不知道「拒絕他人提議」是連帶有情感的,當一個人不管提什麼卻多次被否決,「感受上」會認為在「否決自己」,會不愉快

情感上誰都喜歡讚美,被肯定所提的意見很好,如果要否定,也不要那麼直接(如果不懂這句話的人,表示不懂社交)

所以A沒意識到這隱藏的連結(腦內也毫無概念,像是從沒聽過似的)

最後一句「這樣也會生氣喔」是「A的好奇」而非「A的批評」

一般不會說出這些,放心裡想就好,但A一樣不懂,表示「我是說給自己聽有何不對」、「我就不會這樣有情緒啊」

這就是『自我中心』,沒有意識到「這場域是兩人的,對話說出來必然會影響他人」

 

一般人如果自我中心,成長時、在校時必被團體排擠、遠離、被電爆,或對方會找機會反擊(因為感覺被否定)

A即使不明白原因,應該也不敢再說,然若成人時A還會這樣說,那就真的是學不會的「社會溝通困難」

這是「發展障礙」所致,尤其是亞斯(泛自閉),神經系統產生情緒盲點,無法自動學習社交要領

還是請大家注意這是『自我中心』(無法意識到他人的感受),而非可以知道卻罔顧他人權益的「自私自利」

 

這是一段經過編修的對話,現實中很少這麼原始呈現

如果你已經成人,卻真的會出現上述對話

那麼請自我檢查,也許真的有亞斯特質(泛自閉)

底下連結是成人亞斯的自我檢測表,可以更細節看看,但這不是診斷喔

https://ooopenlab.cc/quiz/WKDXgoHwVLn8h1gsYrKc


11/7補充拆解這個內容,後續要做的是思考「要怎麼傳送」、「什麼形式的訊息」才能達到彼此真正明白的溝通。可以自己發明,也可以看我的書--「見理系統」:看得見的、說得通的訊息。然後「可以溝通,不代表他就要認同,那只是站在同一平台的溝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6會員
258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2025/04/13
這是一本傳記,從作者艾倫於法學院跟同儕做報告中「發病」開始 時間序從1970年起,那時百憂解尚未問世, DSM手冊才剛於1968年出第二版,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沒有那麼清楚(2014年前台灣中文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給了很多污名及錯誤處置(因為社會害怕,所以錯誤處置)
Thumbnail
2025/04/13
這是一本傳記,從作者艾倫於法學院跟同儕做報告中「發病」開始 時間序從1970年起,那時百憂解尚未問世, DSM手冊才剛於1968年出第二版,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沒有那麼清楚(2014年前台灣中文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給了很多污名及錯誤處置(因為社會害怕,所以錯誤處置)
Thumbnail
2025/04/06
ADHD特質如狗;AAD特質如貓。遛狗、逗貓。 最近晤談時,成人過動案的比例變多了,所以今天來整理過動的建議解方: 1.接受與認識「過動特質」 如果有些行為你無法解釋,也沒有明顯創傷,但從小就會這樣(附帶常群體被排擠,但你本人一直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上述莫名的事若在成長中常常發生,你會覺得原
Thumbnail
2025/04/06
ADHD特質如狗;AAD特質如貓。遛狗、逗貓。 最近晤談時,成人過動案的比例變多了,所以今天來整理過動的建議解方: 1.接受與認識「過動特質」 如果有些行為你無法解釋,也沒有明顯創傷,但從小就會這樣(附帶常群體被排擠,但你本人一直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上述莫名的事若在成長中常常發生,你會覺得原
Thumbnail
2025/04/05
「親愛的,你有看到那頭大象在屋裡嗎?」 「沒有啊,屋裡怎麼可能會有大象?你在亂說什麼啊」 「是真的啊,大象很生氣的時後要去安撫,不然房子就被拆了;大象很難過的時候不動如山,擋住家裡很多地方,什麼事也不能做...你真的都不知道嗎?我希望你來幫幫我」 「你到底在說什麼啊,就物理上房子裡不可能有大象
Thumbnail
2025/04/05
「親愛的,你有看到那頭大象在屋裡嗎?」 「沒有啊,屋裡怎麼可能會有大象?你在亂說什麼啊」 「是真的啊,大象很生氣的時後要去安撫,不然房子就被拆了;大象很難過的時候不動如山,擋住家裡很多地方,什麼事也不能做...你真的都不知道嗎?我希望你來幫幫我」 「你到底在說什麼啊,就物理上房子裡不可能有大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人性原則 1.「人性上」所有人都是先為自己著想 2. 「人性上」所有人都是慣性行為、慣性認知
Thumbnail
#人性原則 1.「人性上」所有人都是先為自己著想 2. 「人性上」所有人都是慣性行為、慣性認知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Thumbnail
關於自我邊界,不是把自己框在一個範圍,敵對這個世界, 而是說清楚自己的需求與表達自己的想法。 理解彼此的差異,雙方是否都在舒適關係裡,如果不是,就讓不適合的離開。 關係中最難的是家庭、父母、小孩, 有時候選擇確實會受限於各種經濟、能力、資源, 但你的想法,如何詮釋關係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我想要和認識、接觸我的人,都能有如沐春風的感受,我沒有對你有必要的存在,但是當你在重要的時刻需要我,會想起我。 就像空氣和白開水一樣,看似不存在,卻是最重要的存在。我有自己的個性,你也是,但我們很合拍,我不想刺傷別人也不想委屈自己,我沒有想要多彰顯自己,只想讓自己和你,都好受。
Thumbnail
我想要和認識、接觸我的人,都能有如沐春風的感受,我沒有對你有必要的存在,但是當你在重要的時刻需要我,會想起我。 就像空氣和白開水一樣,看似不存在,卻是最重要的存在。我有自己的個性,你也是,但我們很合拍,我不想刺傷別人也不想委屈自己,我沒有想要多彰顯自己,只想讓自己和你,都好受。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培養敞開的生命態度和生活作為,以及培養信念、感恩和內在的清晰度的重要性。表達了成為吸引他人和周遭事物的中心,並實現完整表達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培養敞開的生命態度和生活作為,以及培養信念、感恩和內在的清晰度的重要性。表達了成為吸引他人和周遭事物的中心,並實現完整表達自己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