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消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一向公正客觀,怎麼可能會有偏見

前言

人經常性的自以為是,也因此經常性的無法公正、客觀的看待與己有關的人、事、物。你不喜歡此人,那麼此人再怎麼做,你都可以找出不喜歡的理由;你不喜歡此事,那麼此事再怎麼小,你都可以找出不喜歡的理由,你不喜歡此物,那麼此物再怎麼好,你都可以找出不喜歡的理由。因為你是先決定了,再找理由,所以你選的都是支持你決定的理由,不支持的理由都被你有意無意間忽視或漠視了。又因,你相信別人也許不客觀,但你卻不會,你相信自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你一向是公正、客觀的。所以你的偏見也就一直根深蒂固。

偏見來源

偏見源自何處?有一實驗是這樣做的,找一個法律案例,要受試者分別擔任原告和被告,並真的給他們一筆錢,請他們去協商和解。接著告訴雙造,如果和解不成將會被強制和解,並付出鉅額的「法庭費用」。雙造所收到的案件資料有不同,對案件的看法和角度也不相同…結果無法和解的小組約有25%;但,如果受試著先看完所有資料後,才確知自己是擔任被告或原告時,和解不成的比例則僅有6%。先入為主的訊息會影響我們,使我們無法保持客觀。

 

消除偏見

那讓有偏見的受試者閱讀有關「偏見之害」的文章有用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對方的立場寫一份具有說服力的文章有用嗎?情況更糟,反而使受試者更努力的去思考如何辯駁對方立場。正經八百的,或玩笑幽默的教導別人偏見之害,會使人改變嗎?答案還是不會,因為「別人或許會有偏見,但我一直都是公正、客觀的。」

人傾向於認為:我(或我們)之所以這樣想,因為所看到的都是真實的,都是證據明確的;別人不這樣想,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事實,也或者他們有私心或受意識形態的影響。

外加的無效,自省的有功

偏見的消減,只有在針對支持的證據加以質疑時,才有成效。當事者針對著證據,提出「它使用的方法可信嗎?沒有沒可能反證也有成立的可能?」

結論

換言之,只有在「我可能錯了」的認知下,偏見才有消減的可能。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別人的看法和我不同,不可能,那一定是他有私心 前言 總統選舉快到了,請問你會選誰?為什麼? 不知道你發現到了沒有:只要你有了答案(不管這個答案是什麼?)那麼別人再怎麼想方設法的—甚至列舉了許許多多的事證想要說服你—,你都不為所動,反而認為別人偏激,帶著有色的眼光,權威性格,過於求全,不夠公正客
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 前言 看完《象與騎象人》一書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突然想起年青時曾經看過的一本關於集中營的書。作者是猶太人,本是精神科醫生。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換言之,他是學有專精的白領階級)。在二戰時,被納粹抓進集中營,歷盡折磨和痛苦。 之前的所
知道為何,乃能忍受任何 前言 《象與騎象人》的最後一章(第10章)探討的是「人生的意義」。作者認為此問題可分成兩個子問題,一個是外在的,對外在環境來說,「你活著有什麼意義?」宗教觀點認為: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恩典,是為了服務或執行上帝的旨意;科學觀點認為:人活著出自進化,沒什麼理由。另一個子問題則是
禍兮福所倚 前言 落枕後,突然覺察到身體的病痛,我們非常在乎,應對也非常迅速,問題是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什麼煩憂、愁悶的狀況,但卻很少有人會加以理會,好像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必處理也沒關係,甚至講起來都有點丟人現眼,直到這個人看起來怪怪的。  事實上,我們對正向情緒的感受往往不深為時也不長,但對
前言 宜蘭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因為整修而閉館,已經兩年多了,聽說前兩個月才發包出去,可能還得花個兩三年才能整修完畢。搬到臨時館的書還分樂齡,青少年,兒童館,各館的書大概都只有幾百本吧?與原先的館藏根本無法相比。但因宜蘭市和員山鄉的館藏都不多(鄉鎮圖書館的編制之少,不說你還不知道,法定的都只有管理員一人
這次的落枕有幾點感觸: 原來健康無病痛是這麼的重要。以前當然也會跟著人家喊:什麼健康是1,其他的什麼財富、名聲、感情、事業、家庭、子女……都是1後面的人,有了這個1,零的存在才有意義;沒了1,其他的一切將不存在,也都失去其價值。想想也是,連躺下都有困難,其他的一切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 原來失
別人的看法和我不同,不可能,那一定是他有私心 前言 總統選舉快到了,請問你會選誰?為什麼? 不知道你發現到了沒有:只要你有了答案(不管這個答案是什麼?)那麼別人再怎麼想方設法的—甚至列舉了許許多多的事證想要說服你—,你都不為所動,反而認為別人偏激,帶著有色的眼光,權威性格,過於求全,不夠公正客
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 前言 看完《象與騎象人》一書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突然想起年青時曾經看過的一本關於集中營的書。作者是猶太人,本是精神科醫生。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換言之,他是學有專精的白領階級)。在二戰時,被納粹抓進集中營,歷盡折磨和痛苦。 之前的所
知道為何,乃能忍受任何 前言 《象與騎象人》的最後一章(第10章)探討的是「人生的意義」。作者認為此問題可分成兩個子問題,一個是外在的,對外在環境來說,「你活著有什麼意義?」宗教觀點認為: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恩典,是為了服務或執行上帝的旨意;科學觀點認為:人活著出自進化,沒什麼理由。另一個子問題則是
禍兮福所倚 前言 落枕後,突然覺察到身體的病痛,我們非常在乎,應對也非常迅速,問題是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什麼煩憂、愁悶的狀況,但卻很少有人會加以理會,好像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必處理也沒關係,甚至講起來都有點丟人現眼,直到這個人看起來怪怪的。  事實上,我們對正向情緒的感受往往不深為時也不長,但對
前言 宜蘭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因為整修而閉館,已經兩年多了,聽說前兩個月才發包出去,可能還得花個兩三年才能整修完畢。搬到臨時館的書還分樂齡,青少年,兒童館,各館的書大概都只有幾百本吧?與原先的館藏根本無法相比。但因宜蘭市和員山鄉的館藏都不多(鄉鎮圖書館的編制之少,不說你還不知道,法定的都只有管理員一人
這次的落枕有幾點感觸: 原來健康無病痛是這麼的重要。以前當然也會跟著人家喊:什麼健康是1,其他的什麼財富、名聲、感情、事業、家庭、子女……都是1後面的人,有了這個1,零的存在才有意義;沒了1,其他的一切將不存在,也都失去其價值。想想也是,連躺下都有困難,其他的一切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 原來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區分事實與觀點的重要性: 許多爭議源於混淆事實與個人觀點。透過邏輯思辨,能更清楚地辨識別人的言論中,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意見。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區分事實與觀點的重要性: 許多爭議源於混淆事實與個人觀點。透過邏輯思辨,能更清楚地辨識別人的言論中,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意見。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