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的損失 | 失戀了怎麼辦?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自救指南

是他的損失 | 失戀了怎麼辦?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自救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有兩套個人管理系統,一個是手機用的 Google Calendar,一個是放電腦裡的自製年度計劃表。Google Calendar 負責較瑣碎或即時的行程,自製年度計劃表則是記較長遠的規劃和已完成的事項。

如此自律非與生俱來。自製表的原創,其實是出自一位我曾經非常著迷的對象,但著迷得越深,摔得也越慘。

記得那天前往客戶公司的路上,我身穿西裝外套,一手拿筆電包,一手拉捷運拉環,雖看似無恙,但整個人像待修機器般半故障。乾扁的肺有如窒息,它試圖吸氣,但我的胸口已痛得無法施力,胃口更是奄奄一息。中午吃飯時,那是我第一次如此優雅,用筷子,夾著米飯,一粒,一粒地,放進嘴裡。


失戀了,也許友人會箭步提出:「快下載交友軟體!」網路文章也爭相投稿「失戀自救指南」為你打氣。「投入興趣或工作」、「做想做但一直還沒做的事」、「丟掉和他有關的東西」、「開始新的社交圈」……,看來看去,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鼓勵 轉移注意力

不可否認,轉移注意力的確是好辦法,畢竟日子還是要過;但對於「盡快走出來」,我不認為轉移注意力是良方。

因為換句話說,那叫暫時性失憶。

根據 Kübler-Ross 模型,他指出人在面臨重大傷痛時,會經歷五個階段,分別是「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nining)、「抑鬱」(Depression),以及「接受」(Acceptance) 。因此在失戀患者真正走出情傷前,若排除「否認」和「討價還價」,他們的情緒往往就像風險評級高的股票,在憤怒和抑鬱間暴漲暴跌。

如此顛簸的情緒,若僅靠轉移注意力來療傷,就好比傷口沒上藥就包紮,不是不會復原,只是會好的比較慢。

除了轉移注意力,「是他的損失」也很常作為安慰失戀者的黑魔法。這句話法力之強,在於它能瞬間創造一種「受害者不是我,而是對方」的錯覺。

為什麼說是黑魔法,因為我後來領悟到「是他的損失」這句話背後,其實隱含著不甘心的情緒。也許你會說,是他的損失沒錯啊!他損失了一個如此深愛他的人。不,他沒有損失。

讓我們換個情境。假設有個對你暈到不行的人追求你,而你拒絕了他,他憤而丟下一句「這是你的損失!」這時你同意嗎?還是你會歪著頭問:「所以我損失了什麼?

對吧?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沒有損失,你只是選擇不接受追求者;他也沒有損失,他只是選擇結束一段關係。

想說的是,比起「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認知與覺察能力」。於生理,覺察到自己因失戀產生的 不甘心自卑 衍生的種種反應;於心理,覺察到思緒炸裂的自己,是如何匱乏地臆測一切和對方有關的蛛絲馬跡;於事實,認知到戀愛關係的結束僅需一方決定,即便痛苦難熬,仍得負傷前行。



伴侶,也就是你的另一半

因此失戀

失去的不只「戀」

還失去了「一半的自己」

就像樹木落下一大半葉

那一大半落葉

是曾經共享的秘密和你注入的真情

失去了

有人委屈地期待葉子能一片片飛回

有人消極地讓留在樹上的葉也一同枯萎

但親愛的你

相信會好好呵護還留在身上的葉

你會每天反覆地練習勇敢

在情緒失序的毫秒間接住自己

自我對話

就像大腦裡有一台重複播放的錄音機

理性地,激勵地,柔軟地,堅定地

練習切換不同語氣

知道這些話才是真正有效的自救指南

相信自己

也相信下一次戀愛

雖然談戀愛很可怕

也可能會有再次失戀的風險

但如果因為恐懼而逃開

將難以體驗愛在親密關係裡是怎麼一回事

只有放膽去愛

才能以第一人稱視角

一一解鎖自己在愛情裡的各種樣貌



和這篇有關,你可能會想看:

情緒 | 少了焦慮、悲傷、憤怒,人真的會更快樂嗎?還是只是無知且快樂地活著?

衣服與愛情 | 一見鐘情 vs 日久生情,選對象的哲學

第二印象 | 如果他愛你,他會選擇不去做對自己有利,但讓你感到痛苦的事

avatar-img
Ree 的思想角落
69會員
48內容數
如果你除了文章也想看一些日常的我,那就加入沙龍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ee 的思想角落 的其他內容
回想小時候,我們常被長輩叮嚀「看到人要問好。」而在被教導之前,我們並不知道「問好」是一種禮儀。隨著大人的機會教育,我們逐漸從肆意生長的野草,慢慢收斂成懂事的嫩芽,小心翼翼地學會「排隊」、「輕聲細語」等公共場合的禮儀。 然而長大後,這條「習禮之路」並沒有因年齡增長而停止,只是身邊少了那個會不厭其煩地
2025 年 7 月,我拖著兩個行李箱、10 萬元存款,及一張效期一年的工作簽證,踏上飛往多倫多的航班。當年我 24 歲,大學休學,英文程度中下,僅有幾份服務業的工作經驗。然而,我選擇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加拿大,用打工度假的方式,歸零。 出發前,我滿懷熱情地想像自己在快時尚服飾店整理衣架,或在街邊
我家陽台是公寓走廊外推的格局,晾衣區屬公共空間。某次我在晾衣服時遇見鄰居太太,她返家將物品交代孩子拿進去後,又出來整理放在陽台裡的盆栽,此時我打破沉默: 「隔壁蓋房子,這樣太陽都進不來了。」 這是我第一次和鄰居太太說話。以往我們在為數不多的走廊相遇,最多僅微微抬眼相視和點頭,好像對眼是種侵犯似地
回想小時候,我們常被長輩叮嚀「看到人要問好。」而在被教導之前,我們並不知道「問好」是一種禮儀。隨著大人的機會教育,我們逐漸從肆意生長的野草,慢慢收斂成懂事的嫩芽,小心翼翼地學會「排隊」、「輕聲細語」等公共場合的禮儀。 然而長大後,這條「習禮之路」並沒有因年齡增長而停止,只是身邊少了那個會不厭其煩地
2025 年 7 月,我拖著兩個行李箱、10 萬元存款,及一張效期一年的工作簽證,踏上飛往多倫多的航班。當年我 24 歲,大學休學,英文程度中下,僅有幾份服務業的工作經驗。然而,我選擇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加拿大,用打工度假的方式,歸零。 出發前,我滿懷熱情地想像自己在快時尚服飾店整理衣架,或在街邊
我家陽台是公寓走廊外推的格局,晾衣區屬公共空間。某次我在晾衣服時遇見鄰居太太,她返家將物品交代孩子拿進去後,又出來整理放在陽台裡的盆栽,此時我打破沉默: 「隔壁蓋房子,這樣太陽都進不來了。」 這是我第一次和鄰居太太說話。以往我們在為數不多的走廊相遇,最多僅微微抬眼相視和點頭,好像對眼是種侵犯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