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由,那不是藉口」

2018/12/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孩子忘記帶上學的用品,甚至是作業,或是犯了一些老師一再叮嚀的錯誤時,我們很容易用疑問句來“質問”孩子,然而,在一個緊張又害怕的氛圍裡,孩子支支吾吾地想要解釋些什麼時,又被老師充滿情緒的一句:「沒有理由,那不是藉口!」給硬生生地吞回去。
我想要探究這件事情,背後的動機,不是因為認為只要做錯事情時,有理由就應該被原諒,大部分的因素,仍然是孩子需要進行自我調適的:面對不可改變的環境,例如家庭的生長背景,所能夠提供的有限資源;抑或是正在改變的環境,例如從幼兒園升到小一時,有許多規則正在碰撞著他們的小腦袋瓜。
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承認自己的錯誤」,好像是一件壞事情,像是承認自己的軟弱、不足,然後就會被淘汰了,但卻不該是這樣子的,這實在是一個對他人誠實,也對自己誠實的表現啊;反之,要是孩子的回應,是不斷地推卸責任,那麼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看見自己本身,也是個很重要的課題。因此,聽孩子把事發經過說完,陪著孩子一起找到“為什麼?”是很重要的事情嗎?如果在問題發生時,詢問以後,聽到的回答是,孩子也知道自己一再地犯錯,卻不知道如何著手進行改變,這時候的我們,不就能陪著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了嗎?並且他也學習到了一個很寶貴的功課是——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明事發經過就會等於找理由嗎?要是孩子敘述的過程中,總是被反駁,那麼他要如何學習「表達」這件事情?
或許,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更多傾聽,然後從中去引導孩子看見自己;不是只要做錯事情時,只要解釋完了,就應該被認同所做的錯誤選擇,而是從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作更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會員
39內容數
高中畢業後,在原鄉教育領域打滾,斷斷續續迄今走過了五個年頭,這個系列紀錄了在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反思,希望能和各位教育工作者產生共鳴,也透過這個視角,讓各位讀者窺探偏鄉教育系統的一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